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技术文章  >  航空  >  正文

智能尘埃:无线传感网的微缩景观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日期:2010-08-05 09:27:42
摘要:在本世纪最初的几年中,智能尘埃曾经是科技界时髦的话题,然而到了近几年,智能尘埃变得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倒不是因为研究方向出现问题,而是即便以今天的技术工艺水平而论,要将传感器、模拟/数字电路、通信乃至电源全部封装在1mm3的空间中,仍然是个艰巨的挑战。
  为调查Condor号宇宙飞船的失踪,强大的“所向披靡”号宇宙飞船降落在名为Regis III的星球。船员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在这个貌似没有生命的荒凉星球上,存在着多种具有自治、自修复能力的微小机器人。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论相似,机器人的进化是靠战争完成的。战争中幸存者往往是群居的昆虫状纳米机器人。它们平时对人无害而且行为简单。而一旦被激怒,它们会迅速聚集成一个庞大的“昆虫”云,通过个体间的自组织,表现出十分复杂的行为能力,并发射强大的电磁辐射浪涌来击溃入侵者……

  这个与电影《阿凡达》类似的星球之战的场景,源自波兰科幻小说大师史坦尼斯劳·莱姆196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所向披靡》(《The Invincible》)。《所向披靡》中有关纳米机器人的感知、自治、自修复和群体内部通信与自组织的描述,被视为对智能尘埃最早的畅想。

  在本世纪最初的几年中,智能尘埃曾经是科技界时髦的话题,然而到了近几年,智能尘埃变得销声匿迹。究其原因,倒不是因为研究方向出现问题,而是即便以今天的技术工艺水平而论,要将传感器、模拟/数字电路、通信乃至电源全部封装在1mm3的空间中,仍然是个艰巨的挑战。

  如今,智能尘埃早已淹没在无线传感网如雷贯耳的声浪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尘埃不仅是无线传感网的源头,而且,还将成为无线传感网的归宿。

  Pister:智能尘埃的发明人

  将莱姆的文字付诸行动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Kristofer Pister。Pister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后,又在伯克利分校获得计算机、电子学两个硕士学位和电子学专业的博士学位。

  跨学科而又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为Pister率先将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应用于智能尘埃并最终成为智能尘埃的发明人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992年前后掀起了一阵智能热:智能居室、智能建筑、智能炸弹等等,于是Pister想起了“智能尘埃”这个词。而Pister有关智能尘埃的实质性研究则始于1994年,与此同时,他还开展了相关硬件平台的研发。

  这项得到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微系统技术办公室MEMS计划资助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演示来证明一个完整的传感器和通信系统可以被集成到立方毫米量级的空间中。由于DARPA的资助范围并不包括传感器,Pister与其同事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目标放在特殊的传感器上,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系统的微型化、集成技术和能源管理等方面。

  为了配合Pister的智能尘埃项目,DARPA网络嵌入式系统技术办公室(NEST)还资助伯克利分校Jason Hill和David Culler开发超小型操作系统TinyOS。

  TinyOS是一种开源的、基于构件技术的操作系统平台,该研究小组于1999年推出TinyOS的首个版本。时至今日,TinyOS依旧是无线传感网在嵌入式市场中的首选。

  近观智能尘埃

  Pister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到2010年7月,在立方毫米量级上实现具有自治能力的传感器系统。具体而言,传感器采用温度传感器或者加速度传感器;计算单元由可定制化的混合信号CMOS ASIC(专用集成电路)实现,这一专用电路包括模拟I/O、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控制器等功能单元;通信部分由激光二极管构成的激光通信发射系统和激光通信接收系统构成;电源部分则由硅光电池、电容器和薄膜电池组成。

  1999年7月,Pister演示了一个体积大约为100立方毫米的硬件系统平台,这个系统有两个芯片,其中一个是基于MEMS技术的光学发射阵列,另一片CMOS专用集成电路(ASIC)则含有光学接受器、充电泵浦和简单的数字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