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技术文章  >  其他  >  正文

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

作者:新经济导刊
日期:2007-09-30 10:49:22
摘要: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新时代的入口处,在这个时代中,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
关键词:网络RFID技术

  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新时代的入口处,在这个时代中,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所谓的“无处不在”就是要创造一个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环境。这不仅仅是IT新术语,更是由技术而改变的一个新文明时代的集合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各国纷纷将“无处不在”的理念融入到国家IT发展战略中,而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更是将其定为国家战略,中国对这一理念正在逐步了解和学习中。

  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

  技术推进文明,改变社会。

  我们从农业到工业,从蒸汽机到计算机,现在又站在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

  “无处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不仅仅是一个IT新术语,由此衍生出来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Ubiquitous Network Society,简称UNS)也不仅仅是社会学家口中的某个概念,它是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环境,是由技术而改变的一个新文明时代的集合特征。

  所谓的“无处不在”就是要创造一个随时、随地、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环境。这一环境是一个网络、信息装备、平台、内容和解决方案的融合体。

  早在1998年,美国教授马克·魏瑟第一次提出了“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技术”概念,之后日本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无处不在的网络”概念,认为人们可以在不意识到网络存在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地通过适合的终端设备上网并享受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我们的近邻,韩国在2004年将“无处不在的网络”定为国家战略(U-Korea),而一年后日本也将原有的e-Japan 国家战略上升为U-Japan战略,UNS战略计划则成为日本ICT领域的发展战略。

  此后,欧美各国也纷纷将“无处不在”的理念融入到国家IT发展战略中。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世界新力量,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处不在的网络”的巨大影响力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不仅未来的信息通信技术围绕“无处不在的网络”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创新,而且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模式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由此又将引发通信等行业业务模式的新一轮变革。

  基于“无处不在的网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基于《新经济导刊》在全球特别是中国新经济领域的媒体使命,我们策划了一系列主题为“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的报道,其中既有与权威专家的思想碰撞,也有深入各个行业的深度分析。在本期《新经济研究》中,我们将着力从全球视角向读者介绍“无处不在的网络”,以此作为我们的系列报道的开篇。

  “无所不在的网络”与中国

  关于“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UNS)”的问题,去年已经在由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信息协会联合举办的论坛上有过讨论。韩国和日本已经先后确定了U-Korea和U-Japan战略,但现在中国的情况和日本、韩国比都有比较大的区别: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日韩仍有差距,现在的人均GDP仅仅接近2000美元;中国60%的人口还在农村,城乡的差距还非常大。所以,从整个国家的高度,提出“无处不在的网络”,还不是时候,这是我当时的一个意见。

  近一段时间,看到了国外的很多报道,现在我想进一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UNS的内涵是什么

  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问题:

  1、ITU的说法

  “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客户友好的设备和服务,方便、廉价地交换和共享大量信息。”这是国际电联(ITU)提出的一个含义。这个说法的出发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在不同情况之下交流信息。这个概念是很清楚的。

  2、从P2P到O2O

  现在谈UNS,已经不再仅停留在人的界面上,而是发展到了物的层次上。所以,有人说,现在的互联网,已发展到物品互联网:Object to Object(简称O2O,相对于P2P而言)。

  从前面一个层次来讲,主要是P2P,就是人对人。现在发展到O2O,就是物对物。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经济全球化,首先在物流领域中要建立全球范围的物流平台。物流信息化,就算是O2O的初形。

  3、关于P2O或O2P

  第三个层次,就是P2O,即人对物,人和物的融合目前还不可能大规模实现。比如说电子标签,这对物流方面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把电子标签用在人身上的话,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物和人之间如果融合之后,就产生了新的情况。

  二、建设UNS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不外这么四个方面:

  1、交流和娱乐

  现在中国上网的人里面,属于交流与娱乐的占了很大的比重。年轻人上网,大部分都是在进行交流和娱乐。当然也有上网办事的,学生做课题、做作业时上网查信息的。现在,据我所了解的情况,东亚国家和欧美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日本和韩国,交流和娱乐也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情况就有所差别,他们事务性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提高效率和效益

  我们为什么要建网用网呢?我们为什么要到任何地方都要和其他人联系呢?就是要提高效率。过去,你出差时,路程很远,甚至到了其他国家,要跟国内联系非常困难。而现在就很容易了,可以实现实时通讯,这可以大大地提高我们的效率。同时,通过网络还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例如现代物流网。物流,从来就是有的,只要有商贸,就要有物流。什么是现代物流?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流,就需要有信息网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大大地提高效益和效率。

  3、管理和监控

  刚才讲到人和物的结合或融合,这里面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开始的时候是为了方便人,比如说,怕小孩子出去走丢了,就给他的身上带一个东西,一个标志,例如儿童手机。孩子身上有一个标志,家长可以随时找到他,不至于出什么意外。再比如,家里的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儿女怕他们出什么意外,所以要有个手段,发生意外情况时都可以知道,这些都很好。

  但是现在的管理和监控,特别是监控的意思远远不是这样,而是对老百姓的监控。我看资料上讲,在英国伦敦,一个人平均每天要被监控器监控300次。在美国,现在美国人的权利受到比较大的制约,尽管美国标榜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但是美国人在乘坐飞机的时候,所受到的检查比中国要多很多,至少我在国内坐了那么多次飞机从来没有脱过鞋,但是在美国就必须要脱鞋。现在美国政府不断地强调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因此它就有权对人民进行监控。所以说,监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4、产业和竞争力

  在日本和韩国,在U-Japan和U-Korea的大框架下,都非常强调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特别是在韩国,IT行业在韩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高,现在的比例大概是15%,但是产品并不是都在韩国国内用,相当大的比例都是出口。因此,应该怎样发展产业和提高竞争力,在搞U-Japan、U-Korea时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三、实现UNS的条件

  有几个方面条件:

  1、技术

  (1) 这涉及到许多新技术,如下一代网、宽带、先进移动通信等等。

  (2)业务融合,即三重或多重服务。首先是电信和互联网的融合,也包括内容的播放(广播和组播)。中国不知道为什么把它翻译成为三重播放,因为它包括通信、互联网和播放,翻译成“播放”只强调了一个方面,我觉得叫做三重服务比较好。如果这些都不能够融合,那么Ubiquitous(无处不在)就无法取得很大的突破,至少使用起来就不会那么方便。

  (3) 无线标签和传感器、传感器网等。射频标签(RFID)解决位置问题,起定位作用。一个人或一件物如果上面有一个标签,那他安在什么位置都可以知道,当然也可以知道标签中含有的此人或此物的信息。问题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全覆盖的网把它联起来,现在还只是局部的人和物在局部的环境中,只有在确定的环境中,有阅读器才能够读到。传感器则能把你所要知道的各种物理量,变成电波来进行传播,这就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如何用传感器和RFID能够组成一个大面积、大范围的网还是个很大的问题,从标准制定到实际组织建设运用等都还没有眉目,更谈不上无处不在了。

  2、经济

  经济方面也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这里面有两点必须具备。首先就是对用户要廉价,否则不可能做到无处不在,不可能做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用;同时企业要有效益,如果企业没有效益,就根本无法运作。大家知道,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的盈利模式还不清楚,现在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广告。但是广告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广告产业继续发展下去到底会怎么样,是否还会持续大幅度地增长,这还难说。广告所需的花费比产品、服务本身要高很多的时候,我想广告本身也不能再发展下去了。

  3、法规

  (1) 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现在还涉及到个人安全、个人隐私的问题。

  (2) 信用问题。中国在转变为市场经济时转变得相当突然、相当快,西方国家经过了一两百年,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工业化过程,而中国的转变至今只有二十来年。因此,在商业活动领域中的信用,在全社会的信用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这是中国面临的非常大的问题。

  (3) 管制问题。刚才我讲到产业融合问题,由于有不同的管制部门,所以融合很难。不但是中国,别的国家也有,只是多一些少一些的差别。

  4、文化

  整个信息化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不论你是UNS也好,或者不是UNS也好,人开始接触、进入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到底怎么样?它的社会特征到底是什么?对人的影响到底是什么?从生理到心理,到底会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到现在还不清楚。现在有人说虚拟社会如何好,但是到底好在哪里,到底对人类社会发展会有什么影响,现在仍然不清楚。当然要一面发展,一面探索,但文化问题不弄清楚,发展会很盲目,会有争论。

  5、国际化和全球化

  如果谈到国际化,第一个问题就是标准,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就是资源,如频率,现在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什么WiMAX要极力挤进3G里面去,因为它没有频率,想利用3G已有的频率。第三是法规,大家都知道,现在互联网是美国在管理,在国际电信峰会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对此提出了意见,美国人也承诺要解决问题,但是何时能解决还不知道。由美国一个国家控制的网络,到底会怎么样?在关键的时候,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会怎么样?这涉及到国际法和全球化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国际化的法规。

  四、问题

  1、数字鸿沟

  农村怎么办?我国人口有60%是在农村,这一部分人怎么办?亚洲国家之间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比如韩国有将近一半人在汉城,而中国人多数在农村。我们现在正在搞村村通工程,第一步就是要解决行政村的通电话的问题,就是说这个地方有村政府,就叫做行政村,这样一个村里面,不论你有100人也好,还是10000个人也好,只要有一部电话,就算通啦。现在又在搞自然村通电话,我问了一下企业,说是问题还相当大,也就是说,有一些最基本的条件不具备。中国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的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而农村农民问题最终的解决,还是要依靠城市化,要减少农民。如果把农村人口减少到30%,城市人口占多数的话,这个情况就会有很大变化。

  2、权力和权利的边界

  政府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边界在何处?政府的权力究竟到什么程度?超过这个程度就是越权了。公民权利应该保护到什么程度?是不是人上飞机前都要脱鞋检查?我们有没有不脱鞋的权利?这也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除了在打仗的局部地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正常的国家,政府的权力到底到什么地步?个人权利,所谓人权有多少?权力与权利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3、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边界

  现在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相当大量时间生活在虚拟社会里,但是人不论从生理需要还是从整个生活的需要来说,还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虚拟世界不能代替现实世界,要吃饭,就要回到现实社会中来;要旅游,可以在网上看到世界上各地的美景,网站可能做的非常好,也可能会让人感到身临其境,那看了是否就不想去了?就这么看看就行了,不用再去旅游了?我想不会是这个情况。而且在虚拟社会中会产生很多问题。中国人现在谈的比较多的健康问题,如果人大量时间都在虚拟社会中,对你的健康会有影响,会有很大的问题,至少你没有时间去锻炼了,体育锻炼时间被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时间所挤掉。还有就是心理层面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上网时间长了以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能力就下降了。现在中国的大学中就没有沟通的课,而且大量的时间在虚拟的世界中,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会产生什么问题?据各国教育界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缺失的调查中,沟通能力都名列前茅。现在我们不可能让虚拟世界代替现实世界,这里的边界如何确定?

  4、犯罪

  现在的网络,是一个不安全的网络。即使到IPv6网,安全问题、可管理问题等,都还没有解决。

  五、建议

  最后,简单的讲一下建议:

  1、从各国现实情况出发

  UNS非常好,但是一个国家到底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都需要进行思考,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

  2、有限目标、逐步推进

  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现在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说,能够完全实现UNS,因此,还是要根据具体国家的不同环境,设定有限的目标,逐步推进。

  3、一定范围内试点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设立一些试点,比如北京到底怎么做,大连到底怎么做,希望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些事情,落实到实处。

  4、加强合作、共同探讨

  通过这几次的交流和探讨,我本人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交流是非常好的,希望把这种交流和探讨深入下去。

  (朱高峰,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

  转自《信息化参考》

  走向“无处不在的”欧洲信息社会

  2005年6月1日,欧洲委员会正式通过了《i2010:欧洲信息社会2010年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促进信息社会和媒体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欧洲委员会认为,“i2010计划是一个使欧盟所有政策现代化的综合战略,它鼓励发展数字经济,包括法律制定,研究与产业的结合等。欧洲委员会将对高速、宽带网络的发展予以特别的关注,目的是向欧洲人民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内容。”

  2006年9月27~28日,欧洲委员会在芬兰召开了题为“i2010-走向无处不在的欧洲信息社会”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芬兰TietoEnator公司执行总裁马蒂·莱赫蒂说,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数字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社会电气化,用了50年时间。莱赫蒂估计,实现数字化可能要用25年的时间。所以欧洲社会要到2020年才会完成数字化。

  实际上,技术的发展永不会停步。通过下面的表我们可以看出,将来技术的进步会更快。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多数技术发明和创新,不早于5代。现在的人们希望过更好的生活,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装备,能选择更多高质量的内容,享受更高质量的服务,这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潜在推动力。满足高标准需求的技术、经济与社会体系将更为复杂,所以我们要具备系统智能能力。

  “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是这个蓝图的一个组成部分

  “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欧洲委员会推出“i2010-促进增长和就业的欧洲信息社会”计划的时候,没有用“无处不在”这个词,这个词是在一年多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施乐公司的马克·魏瑟1988年提出了“无处不在计算”的概念,意思是说计算技术会融入周边环境和任何地方,不为人们所觉察。“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任何设备进行无线数据交换和上网。

  为从大概念上了解什么是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了解将来会发生些什么,我们需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人类发展长河的每个时代,都有主导性的和代表性的技术。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需要指出:

  第一,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农耕时代的技术,平稳地持续了几千年,工业社会的技术持续了几百年,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变革。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时代,技术发展可能只需要几十年时间。

  第二个重要的特点是增长和发展的趋势。我们已经谈到了全球化,GDP,复杂性和变化的速度。现在恐怕还要加上城市化,这是一种全球现象。从自然科学的严格意义上讲,不能说这是一种必然现象,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直是我们当今时代的大趋势。尽管没有什么自然规律可遵循,但它总会继续发展下去,就像全球化不会在下个月就停止一样。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每一次新的社会变动,都会有以前所有变动的影响。重大的技术进步会给社会、经济、消费方式、社会创新等带来新的变化。例如富士通、诺基亚、微软、法国电信等公司正在进入经济领域。六七十年代的工业界中是没有这样的公司的。计算机、软件、移动电话、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点。

  同时,信息社会还具有工业社会的重要特点。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比工业化时代更工业化了,我们现在生产的工业产品更多了,包括汽车、直升飞机、大型飞机等等,而且生产效率更高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能满足农耕时代的需求:毕竟我们吃的不是信息而是肉和土豆。

  信息时代之后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有人推测说是生物社会,这种想法依据的是新时代将会出现的新技术,包括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生物社会将比信息社会更为复杂,更为先进,更具活力,更具挑战,也会有更多的伦理方面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注意到生物社会是比现在大多数技术先进国家所建设的信息社会更为发达的社会。

  融合社会的概念指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ICT向聚合的方向发展,最后形成融合技术。将来,不同技术应用的老思路就不太适用了,技术将会融为一个整体,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各种形式表现和应用。

  “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在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中,智能将会存在于各个地方,包括轮胎上,汽车仪表盘上,住房墙壁中,商店的肉类包装袋里,摩托车手的制服上,玩具熊里,滑雪中心的升降机票里,祖母的药箱里等各种各样的地方。

  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中,物品不仅具有智能,而且可以相互交流(物品交流简称O2O),人们可以称之为物品因特网。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简称P2P,人与物之间的交流简称P2O。

  日常生活和经济与社会活动中的物品和机器能相互之间无线通信,自动调控自己的行为。洗衣机可以根据衣物的纤维和脏污程度设定参数进行洗涤。社区保健中心的信息系统能自动了解独居老人夜里是不是吃了药,心脏是不是还在跳动。飞机上的涡轮机如有损坏,系统可以呼叫维修人员,并在下一个机场预订配件。

  “无处不在技术”的进展将对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和显著的特点是向一个预想不到的,由某些系统控制、了解和永远不会忘记的社会前进。这些系统不是乔治·奥威尔1984年在他的书中所说的“大佬”。奥威尔说的大佬是一种集权控制系统,其目的是控制人们的生活。我所说的系统不是一个单独的大佬,它是包括方方面面的整体,这个整体包括公共部门、民众活动和非政府组织、经济实体、大型全球公司、中小企业以及我们自己。大佬是唯一的,系统是多头的,有些可以看见,有些则看不到。

  “无处不在的系统”会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控制,掌握综合知识,拥有外部记忆”的社会中,没有一个单一的全面的控制者。当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就是一种力量(例如强大的全球市场力量)对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法国经济学博士 未来学讲师 米卡·曼纳玛 张进京译)

  2005~2010年韩国ICT远景与政策

  韩国政府设定的宏伟目标是在几年之后使人均GDP翻番。他们现在正在通过IT839战略计划整合市场、聚拢人心、更新韩国的ICT产业,努力再一次在国际上取得成功。

  韩国在同中国和日本就建立ICT方面的标准进行对话。这三个国家在标准制定方面都有过不成功的尝试。扩展各国的基础能增加未来成功的机会,对试图进入亚洲市场和世界上其他市场的欧洲和瑞典的ICT企业则会造成更大的威胁。

  韩国的ICT政策

  韩国经历了大约十年的GDP增长停滞。人均GDP一直维持在1995年的水平,即人均10000美元。韩国现在已经设定了到2010年使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的目标。

  信息技术占韩国出口的30%,GDP的50%。韩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之一,家庭宽带普及率达85.6%, 有66%的人口使用因特网,在世界上排名第一。韩国也是移动通信最发达的国家,手机普及率达76%,而且手机大多是韩国制造的。另外,韩国在电子银行、网上游戏和网上贸易方面也是排名第一的国家,在电子政务方面则是世界上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之一。

  尽管在IT技术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过去几年韩国在国际上的IT排名却下降了。在2002年,2003年和2004年,韩国在网络阅读指标方面的得分分别是14,20和24。在电子阅读方面的得分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是14和18。在日本信息与电信省做出的ICT基础设施国际排名中,韩国荣列第二(在日本之后)。2005年在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中,韩国在60个国家中排名第29,而2004年的排名是35。

  政府希望通过积极的IT政策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并开拓韩国和世界的市场。

  韩国第一个促进信息化发展的主体计划制定于1996年。最近的几个计划是《1999年的21世纪网络韩国》,该计划于2002年完成,之后是《电子韩国2006年远景》计划。自2004年起,韩国的IT政策是根据《2007年宽带IT韩国远景计划》制定的。

  IT839

  韩国在政府与产业合作方面有很好的经验。政府管理的电子学和电信研究所(ETRI)开发并商业化了TXD-switch, DRAM并与美国的Qualcomm公司合作在九十年代初开发了CDMA。今天,政府打算通过“IT839”再现过去的成功,鼓励国内的IT产业联合起来创造出新的技术和服务。

  按照

信息产业部(MIC)的建议,“IT839”指出了韩国IT市场的发展方向。这个战略叫做“通向人均20000美元之路”。如下所述,“IT839”包括8类服务,3个基础设施和9种增长动力。

  MIC对“IT839”战略是非常支持的,我们会见的专家,包括信息与通信部的官员都强调,“IT839”不是一种政府政策,而是一个路线图或一个蓝图。政府的作用是分配频段,颁发营运许可,进行法规改革,支持研究与标准化。

  在IT839的诸多技术中,有几项在重要性、新颖性和成功的可能性方面是很有吸引力的。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USN

  为建设韩国的网络社会,提高韩国IC产业的地位,IT839战略制定的计划是,到2008年建成一个全国性的“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即USN。USN的目标是通过射频识别标签和无处不在传感器来识别和管理信息,从而控制产品、食品、交通、环境和医疗保健等。设在国家计算机化署(NCA)的USN中心有几个示范项目,它们涉及若干公司和研究所。这些项目的目标是为建立国家级的RFID-USN做出示范;推行标准化和制定法规;普及和促进RFID-USN的应用并加强国际合作。

  IPv6

  政府,专家和研究组织鼓励推行IPv6,但IPv6的推广会让网络运营商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有些网络运营商会抵制IPv6,这一点并不奇怪。不过他们也知道,开发先进的网络服务并实现软性过渡是大势所趋,政府制定计划在2008年使韩国的IP基础设施全部使用IPv6协议是必要的。

  宽带整合网络BcN

  BcN是把所有的IP网络融合到现有的和未来的IP基础设施之中,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质量(QoS),增强安全性,并使网速提高到50~100mbps。这个计划包括所有的网络运营商,这些运营商在开发方面组成了三个产业集团:KT集团(由KT公司、KTF公司、三星公司、核心通信公司等组成),其名称是“Octave”,意思是提高质量、速度和安全性;Dacom集团(由Dacom公司、LG公司、TLG公司等组成,其名称是“KGT”;第三个集团是“UbiNet”,它由SKT公司、Hanaro公司、三星公司等组成。

  BcN是由韩国政府资助的,由研究所、ICT公司、网络拥有者和网络运营商共同开发的下一代网络。韩国希望提出领先的世界级的BcN技术与服务国际标准。

  BcN将通过保证服务质量建立迄今为止最好的宽带结构。它还将增强安全性防止有害的信息流量,增强传输能力。

  BcN的“聚合”指的是有线与无线宽带、电话与移动通信、远程信息处理与信息技术服务(ITS),以及数字电信广播的整合。它能传递来自本地家庭网络、“无处不在的”传感网络(USN)和公共与私人多目标终端的信息,使得声音、视频和其他数据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被获得。

  根据韩国政府制定的时间表,2005年要为两百万用户提供服务,2010年要为两千万个用户提供服务。在这一期间,要跨越几个阶段,克服若干困难:要把封闭的、私有的网络转变成开放的、综合的电信网络,使之能传递综合的服务;要开发有吸引力的,可使用的服务;要保证万亿次干线传输速度的质量;要增加通向用户和传感器的最后一英里和最后几米的数量;要广泛推广具有技术质量和经济效果的终端、设备、天线和高频回路;更重要的是,要在BcN的各个组成部分把国内技术开发与国际研究开发结合在一起。

  无线宽带WiBro

  WiBro是一种移动宽带服务,它以每月15美元的价格提供1Mbits/s(将来可以达到20Mbits/s)的无线宽带服务。它类似于具有附加功能的Wimax,可以在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移动中使用移动电脑和手机。电子与电信研究所(ETRI)已经开发出了这种系统,韩国电信公司(KT)大力推行这种系统,而且已同英特尔公司签订了协议,把WiBro服务同Wimax技术进行融合。韩国通信技术协会(TTA)正在进行WiBro标准化的工作,而IEEE正在考虑于2005年10月把该标准结合到802.16e之中。WiBro是一种OFDMA/TDD(正交平分多址/测试驱动开发)技术,在2.3GHz的频段中使用10/MHz的载波。

  这种技术引起了固定电话运营商如KT的极大兴趣,KT认为这种技术是他们的xDSL(多种用户线高速接入技术)基础设施的延伸。2005年1月,信息与通信部分别向KT公司、SK电信公司和Hanaro公司颁发了执照。Hanaro公司在第一次执照付款到期前交还了执照。我们获悉,该公司的一位董事与US VC关系密切,他反对使用Wimax的技术,所以Hanaro交回了执照。这样,目前就只有两张WiBro的执照了。2006年4月,商业服务将会展开。现在KT和SK电信公司还没有提出WiBro的商业模式。KT正在同内容集成商讨论订阅费之外附加收费条款。另外,KT还在继续考虑WiBro的声音界面,以期收取许可费。

  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

  自2002年以来,中国、日本和韩国一直在通用信息和电信标准方面进行对话。到目前为止,他们已会晤了五次,计划下一次会议于2006年春天在北京举行。三国会议的目的是交流信息,促进各国标准开发组织(SDO’s)的工作,鼓励各国SDO’s之间的相互支持,保证三国在标准制定方面的利益平衡。

  从创新到市场定位,制定标准都是一个重要的战场,所以有人把制定标准看作是对别国的威胁。即便不是如此,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几个ICT集团的联合,它们有可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市场,获得极快的增长。如果中、日、韩三国在标准方面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就会使这三个国家扩大市场,增加机会,从而对瑞典的ICT企业构成威胁。但三国之间的相当复杂的关系和尚未解决的或仍处于热点的领土争端以及历史问题抑制着这种威胁的形成。共同的历史经验,共同的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以及相邻的地理位置,有可能使它们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团结在一起。

  由于对话始于2002年,现在只有两个工作组,即后3G小组和下一代网络小组达成了一致意见。这是两个比较老的议题,不太容易引起三国之间的竞争。有人可能把这看作是进展缓慢和微妙的证据,认为谈判将更多地集中在达成内部意见一致方面,不会构成对外的威胁。如果谈判涉及BcN,WiBro或其他国内开发的有前景的技术,就要先用石蕊试纸试一下。这些东西可能很快会热络起来。

  如果中、日、韩小组邀请其他国家参加这些会议,特别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那么威胁可能就不复存在了。韩国信息与通信部的一位官员认为,东盟+3有可能成为谈判伙伴。

  同时,还有一个可能的产出是普遍的、地区性的SDO组织的发展。

  需要监测的问题

  瑞典电信政策研究所将继续从北京和东京的科技办公室观察韩国的进展。现在不可能预见中、日、韩会谈将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们将密切跟踪这个走向,并关注东盟+3网络中的部长级对话。后续访谈将在东京和北京进行。

  显然,IT839战略中9个“增长引擎”的技术进展和8个服务是很有意思的,但就开发新的基础设施来说可能野心太大,因为这要涉及韩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研究机构等。

  (瑞典电信政策研究所马格努斯·布赖登 博古米尔·豪斯曼 安德斯·赫克特 张进京译)

  “无处不在的”ICT应用案例

  库存自动管理

  罗姆公司生产特殊的塑料,可用于喷漆工业。罗姆公司与巴斯夫涂料公司一道开发了一种扩展的库存自动管理系统。罗姆异丁烯酸盐公司是按照实际需要和计划,把巴斯夫涂料公司运来的物料装入青贮塔并供货给客户。现在这些化学物料是由巴斯夫公司精炼出来,罗姆公司以信用的方式付钱的(自记账)。将来,双方将以电子的方式交换文件,如分析报告。委托是巴斯夫涂料公司和罗姆公司之间合作的四个子程序之一:每天输送到罗姆公司青贮塔中的实际物料(液体的或颗粒状的)是遥感测量的。巴斯夫公司也会通知他们根据短期生产订单生产的物料。这样,罗姆公司就会保证总能有足够的储存。每单物料的数量由巴斯夫涂料公司的SAP R/3 管理软件复制。2002年推行这种自动管理系统时,双方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还反对对这些产品进行自动测量,例如在货盘上贴标签。

  自动数据交换和修改程序密切了罗姆异丁烯酸盐公司和巴斯喷漆夫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采用新的业务解决方案,双方节约资金达500万欧元。

  车船管理系统

  Fleetfinder 公司开发了一种用于显示车辆、建筑物和船只等的位置和状况的信息系统。被监视的目标装备有计算机、GPS系统和移动电话。运动目标当前的位置可以通过卫星确定。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一些信息,如冷却温度和电池充电,通过移动电话网络传输到公司总部。在先前设定的状况达到临界值时(例如在目标离开了指定区域或某个房间的门被打开时),系统就会做出具体的反应。Fleetfinder向一些运输公司提供服务,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告知客户有关货物位置和状况的信息。

  大都市未来贮存计划

  大都市集团的未来贮存计划是大都市集团与SAP公司、英特尔公司、T-System公司、IBM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在信息技术和消费品产业方面的一个合作项目,其目标是促进国内和国际贸易的现代化进程。该计划是贸易方面的技术开发、流程开发和创新的平台。大都市集团已经验证了相关的技术和技术系统,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从长期看,还要在世界范围内制定统一的贸易标准。

  2003年4月,大都市集团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erg) 附近莱茵堡(Rheinberg)的未来贮存库已经验证了一些贸易方面的新技术。技术的创新不仅为客户带来了很大的效益,而且推动了贸易目标的实现。射频身份识别(RFID)是这些技术中的一个,RFID能无接触式地传输产品信息。RFID主要用在未来存贮项目的价值链和储存方面,它也能为用户带来便利。创新技术使贸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如使运输更快、更舒适、更安全。将来有可能在产品售出,货架需要补充的时候自动报告。此外,RFID还有助于贸易公司优化流程,降低成本。

  现在,大都市集团正在实验把RFID技术用于贮存管理。以下领域中已有应用:

  * 市场中的货物递送:RFID有助于检查根据订单的进货。

  * 存储管理:在物流系统中,准确地记录产品。

  * 销售方面的货物运输:物流系统用RFID能确定产品在市场中的位置。

  * 市场中的智能货架:未来存贮仓库中的某些产品已经安装了智能芯片,货架上的阅读器能检测出奶酪、洗发水、刮脸刀等并通知雇员货架上是否还有货品。

  * CD、DVD和录像带上的标签:RFID有可能使人们看到一些影片的缩略镜头,听一段CD音乐。

  * 功能消除器:客户可以重写存储在智能芯片上的信息,也可以在付款后去除芯片的功能。

  物流产业中的货车跟踪

  格拉兹(Glaz)公司在发货端安装设备的示范表明,把物理资源同数据处理系统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大的潜在效益。示范系统包括26个拖车,没有在所有的车辆中安装设备。有效车队管理的先决条件是要监测所有的车辆。为避免误差,就要使一定数量车辆的采样长度大于平均值,对测量的数据进行额外的分析,还要使用一些额外的信息,例如车辆在车库中停留的时间。要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提出具体的建议。示范项目还发现了物流业中运输车辆的一些典型的缺陷,如不规范的使用,缺乏可利用性,无效的往返次数多等。

  公司的Identec 解决方案在不同地方的示范表明,运输车辆的停留时间可以减少5%~20%。

  汽车产业中的RFID

  BMW公司所有

新车的点火钥匙都有一个RFID标签。只有当正确的编码被读出时,
发动机
才能启动。BMW的钥匙还有其他一些功能,它能储存车架号码、客户编码、座位调整数据和里程数等。如果几个人用同一部车,每个人都可以有个性化的钥匙,个人设置的参数可以被迅速激活。所有的BMW客户服务中心都装有阅读器,相关客户和车辆的数据可以马上获得。

  福特汽车公司在组装的时候,把每一台发动机的数据储存在装配线上,然后把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生产计划系统中,这样中央服务器就可以进行优化操作,使主装配线根据差异进行调整,从而减少生产瓶颈,使文件流程不中断。另外还能保证全面质量控制,避免发动机混淆。

  道路收费

  道路收费有限公司是戴姆勒克莱斯勒、荷兰电信和法国道路公司的一个合资子公司,它建立了一个卫星收费系统,按联邦德国的指令对公路上的卡车收费。

  该系统可以通过移动电话系统技术(GSM)和GPS自动统计车辆行驶的公里数。自动记录的核心部分是一个车载器件。借助于卫星信号和其他定位传感器,该系统可以给出车辆的位置,识别道路路段,自动统计缴费额,并把数据按一定间隔时间发送到道路收费中心。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终点或因特网手工记录。

  这个收费系统比其他许多国家的道路系统的投资要多,因为采用这种技术要16个月后才能运行。德国联邦政府和运营商希望能进一步挖掘这种卫星基础设施的潜力,例如在其他国家推广或与以位置为基础的服务相结合。

  WiBro服务体验报告

  大学生金先生的虚拟WiBro服务体验报告(模型服务导向型)

  大学三年级学生金先生在会员制俱乐部里用WiBro终端看新闻的时候发现,现在年轻人的失业率一天比一天高,情况严重。他决定学外语,将来好找工作。他与某英语学院的外语老师通过屏幕讲座进行了聊天,目的是了解他急于知道的所有情况。

  稍后,他又搜索了附近饭店的位置和菜单,订了饭店,约了一个朋友共进晚餐。吃饭的时候,他又在他喜欢的“街舞”俱乐部上冲浪,下载俱乐部的吃饭折扣券,通过WiBro的通信服务向另一位朋友发出邀请,通过屏幕聊天,约好一块去俱乐部。

  他通过音乐视频练习跳舞,然后到俱乐部去显摆最流行的跳舞技巧。在门口接到朋友后,他们一起走进俱乐部,玩他在家里和公共汽车上常玩的网上游戏。

  在和朋友一块在俱乐部里快活地玩了一阵之后,他又用WiBro终端去拍照,一会儿拍他喜欢的场面的照片,一会儿拍一段录像。然后通过信息处理器发给朋友们。第二天早上他把头一天拍的照片加载到他的俱乐部社区信箱里,听过朋友的评论后,他就上学去了。这样还要什么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