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产业形成的内因分析
作者:杨若冰
来源:BOKEE
日期:2006-02-20 10:18:28
摘要: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环境的形成,像所有其它产业一样,受自身内在因素的驱动和外界需求的牵引。内在因素的表现主要为自身核心技术的成熟化和平民化。
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环境的形成,像所有其它产业一样,受自身内在因素的驱动和外界需求的牵引。内在因素的表现主要为自身核心技术的成熟化和平民化。
核心技术成熟化是从实验室到产品化的表现。核心技术平民化是从专用到民用的技术扩散或转移。核心技术包括指纹核心算法和指纹采集、处理设备等核心应用技术。
以指纹识别算法为例,其核心算法包括,指纹匹配算法,模糊指纹图像处理算法,指纹特征分类、定位、提取算法,以及指纹拼接算法。1961开始以上所述这些算法,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处理的技术才开始在美国研究。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指纹算法的研究更加活跃。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在经过20多年的研究努力,都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研究成功,并开始布署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
1985年,第一套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在华盛顿塔科马安装使用。这说明指纹识别算法在那时就已经到达了商用化成熟程度。而我国对指纹识别算法的研究相对较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注:指纹研究与指纹识别研究是不同的概念。)但最近几年参加FVC(国际指纹识别算法大赛)的中国企业院所已有16家之多,在中国几十家指纹识别产品企业得到应用。
到目前为止,宣称能够提供商用化成熟指纹算法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达到102家。以上足以说明指纹识别算法在全球和中国的已经完全成熟到商用化程度。
另一方面,指纹核心技术的平民化也是推动指纹识别产业环境形成的内在力量之一。指纹识别技术最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先应用于刑侦或情报部门。这些政府重要部门借助国家资源,能够有效开展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大的推动了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美国FBI在推动指纹识别技术方面可以说产业的急行军。1969年时候,FBI通过卡片的方式已经收集了超过1600万枚指纹,他们发现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指纹比对已经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因此提出委托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帮助研究自动化指纹比较技术。美国的指纹识别技术,由于FBI一开始就是委托企业进行的,所以美国的指纹识别技术,一开始就有平民化的血统。而像前苏联,则在1989解体之后,原属国家核心研究机构的技术,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这是冷战结束所带来了另一种“礼物”。Indenicator系统的指纹处理算法最早是来自于俄罗斯的研究员。佛罗里达的BioLinkUSA也从俄罗斯对指纹算法的研究和开发中获益。甚至可以看到前苏联的指纹识别技术在互联网上公开交易。中国的指纹识别核心技术,也是通过特有的“院所-公司”联盟的方式,快速的进行着平民化和产品化。
指纹识别技术内在驱动力,除了指纹核心算法的成熟之外,还需要指纹应用核心技术的成熟。指纹核心算法解决了基础性的原理性的问题,指纹应用核心技术则要解决普遍适用的问题,也是产品化所不能逾越的易用性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融合以及互相借鉴,都在促进着指纹应用核心技术的成熟。指纹采集的自动化、精确化,指纹比对的自动化、快速化是其中四大主要技术。指纹采集的自动化,可以通过专门的指纹采集设备来进行。目前所见的采集设备有光学式、晶体电容式的、晶体热敏的、晶体压感的,还有RF(射频)的等等。当人手指放到设备感应区时,设备会自动感知到手指的存在,并自动完成指纹图像的采集和图像数据的传送。而这些采集设备的出现,从指纹成像角度来看,包括传感技术和各类成像技术的贡献。比如CCD、CMOS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在保证图像精确性上,则是通过采集设备的高分辨率来保证,从最初的200dpi,到现有500dpi,甚至少数已经达到1500dpi,不能不说是扫描技术带来的福音。DC、DV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对晶体类传感器,其分辨率,则受益于IC制造工艺的大大提高,使得我们可以在10mm X 1mm的面积上布署3072个感应点。指纹比对的自动化和快速化,则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结果。软件可以使算法程式化自动化的执行起来,并能有效的控制输入输出,灵活的调整算法参数,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指纹应用场景对算法的不同要求。同时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使得在大容量的指纹库中查找比对、处理指纹数据变得轻松起来。
以上在指纹核心应用领域的技术进展和成熟,保障了指纹识别技术得以产品化。
核心技术成熟化是从实验室到产品化的表现。核心技术平民化是从专用到民用的技术扩散或转移。核心技术包括指纹核心算法和指纹采集、处理设备等核心应用技术。
以指纹识别算法为例,其核心算法包括,指纹匹配算法,模糊指纹图像处理算法,指纹特征分类、定位、提取算法,以及指纹拼接算法。1961开始以上所述这些算法,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处理的技术才开始在美国研究。有了计算机的帮助,指纹算法的研究更加活跃。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国在经过20多年的研究努力,都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研究成功,并开始布署自动指纹识别系统(AFIS)。
1985年,第一套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在华盛顿塔科马安装使用。这说明指纹识别算法在那时就已经到达了商用化成熟程度。而我国对指纹识别算法的研究相对较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注:指纹研究与指纹识别研究是不同的概念。)但最近几年参加FVC(国际指纹识别算法大赛)的中国企业院所已有16家之多,在中国几十家指纹识别产品企业得到应用。
到目前为止,宣称能够提供商用化成熟指纹算法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达到102家。以上足以说明指纹识别算法在全球和中国的已经完全成熟到商用化程度。
另一方面,指纹核心技术的平民化也是推动指纹识别产业环境形成的内在力量之一。指纹识别技术最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先应用于刑侦或情报部门。这些政府重要部门借助国家资源,能够有效开展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大的推动了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美国FBI在推动指纹识别技术方面可以说产业的急行军。1969年时候,FBI通过卡片的方式已经收集了超过1600万枚指纹,他们发现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指纹比对已经到了不可承受的地步,因此提出委托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帮助研究自动化指纹比较技术。美国的指纹识别技术,由于FBI一开始就是委托企业进行的,所以美国的指纹识别技术,一开始就有平民化的血统。而像前苏联,则在1989解体之后,原属国家核心研究机构的技术,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这是冷战结束所带来了另一种“礼物”。Indenicator系统的指纹处理算法最早是来自于俄罗斯的研究员。佛罗里达的BioLinkUSA也从俄罗斯对指纹算法的研究和开发中获益。甚至可以看到前苏联的指纹识别技术在互联网上公开交易。中国的指纹识别核心技术,也是通过特有的“院所-公司”联盟的方式,快速的进行着平民化和产品化。
指纹识别技术内在驱动力,除了指纹核心算法的成熟之外,还需要指纹应用核心技术的成熟。指纹核心算法解决了基础性的原理性的问题,指纹应用核心技术则要解决普遍适用的问题,也是产品化所不能逾越的易用性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融合以及互相借鉴,都在促进着指纹应用核心技术的成熟。指纹采集的自动化、精确化,指纹比对的自动化、快速化是其中四大主要技术。指纹采集的自动化,可以通过专门的指纹采集设备来进行。目前所见的采集设备有光学式、晶体电容式的、晶体热敏的、晶体压感的,还有RF(射频)的等等。当人手指放到设备感应区时,设备会自动感知到手指的存在,并自动完成指纹图像的采集和图像数据的传送。而这些采集设备的出现,从指纹成像角度来看,包括传感技术和各类成像技术的贡献。比如CCD、CMOS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在保证图像精确性上,则是通过采集设备的高分辨率来保证,从最初的200dpi,到现有500dpi,甚至少数已经达到1500dpi,不能不说是扫描技术带来的福音。DC、DV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对晶体类传感器,其分辨率,则受益于IC制造工艺的大大提高,使得我们可以在10mm X 1mm的面积上布署3072个感应点。指纹比对的自动化和快速化,则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提高结果。软件可以使算法程式化自动化的执行起来,并能有效的控制输入输出,灵活的调整算法参数,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指纹应用场景对算法的不同要求。同时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使得在大容量的指纹库中查找比对、处理指纹数据变得轻松起来。
以上在指纹核心应用领域的技术进展和成熟,保障了指纹识别技术得以产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