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船舶
  • 港口是具有水陆联运设备和条件,供船舶安全进出和停泊的重要运输枢纽,也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也是联系内陆和海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的一个天然界面,因此,人们也把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一个特殊结点。现代化的港口码头信息化建设已经和当今的智能化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密不可分。英诺泰尔公司在实现港口物流服务和智能化管理方面可以提供完善的RFID应用方案。
  • 为加强边防船舶管理,用科技掌握港区船舶动态,提升出海船舶入出港签证率。结合边防实际,经过调研论证,建设边防船舶识别系统。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出海船舶现实动态转化为数据模式,以数据引导警务工作,既减少船管工作盲区,减轻现场检查、沿岸巡查等工作强度,又提升船管民警工作效率,提高基础信息化和科技强警水平。 边防船舶识别系统主要由船舶管理基站、船舶服务终端和船舶识别软件等组成。利用物联网技术,船舶服务终端定时向船舶管理基站发送包含船名号、经纬度等信息的无线电信号。船舶管理基站接收信号后,将其通过移动4G网或有线网络传输到后台服务器。船舶识别软件将传输过来的信号转化为船舶定位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展现港区船舶动态,并短信通知民警和船方及时办理相关手续。
  • 海洋咨询及技术方案公司HidroMares销售经理Gabriel Paschoal称,安装在水下及浮标上的传感器可以提供本地化,实时的测量数据对经验观察提供帮助,助力保证船舶安全。
  • 首次在水运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中建设并运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浙江海盐全县517艘100总吨以上的货运船舶全部安装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装置, 长山河泄洪区视频监控和激光对射系统投入使用并经过汛期考验,向所有运输船舶发放RFID(射频识别)卡,实施内河船舶免停靠信息比对服务……
  • 根据信立科技设计的系统方案,赤湾集装箱码头船舶用水监测项目利用信立科技多种无线产品,如各功能无线传感器、无线测控装置、无线管理装置等,形成首尾相连、各司其职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对码头船舶用水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 实现内河船舶过闸“一票通”,一次缴清全程过闸费用,中途可不停船通过404公里苏北运河的10道船闸,“一次登录、无缝调度、全程服务”,有效缩短了船舶运行时间。
  • 内河船舶通航信息的采集问题一直是海事管理部门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缺乏与之相适用的航道传感技术,内河船舶通航信息的采集到目前为止还停留在人工记录观测水平上,信息的再利用价值不高,减弱了船舶通航信息对航道建设决策的支持力度。
  • 我国已经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建设“和谐社会”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更好地加强水上运输监管设施的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港航部门的重中之重。
  • 结合浙江省内河交通的实际情况,在航道上安装航道读卡器,读卡距离要求达到200米以上。为船舶配发电子标签,船载电子标签内数据内容,包括:12位电子标签编号(具有唯一性)、船舶其他基本信息(船舶牌照、船主信息、吨位、注册地,……)、船舶签证信息等,并具备防拆、数据加密等功能。以此建立一个基于RFID射频技术的船舶动态信息采集平台,并与港航系统其他业务系统集成。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国际贸易快速发展,集装箱运输以其高效、便捷、安全的特点成为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形式。自“9.11”恐怖事件后,为防止恐怖组织利用船舶携带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或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美国政府不断强化其港口和航运的保安措施。美方对来自CSI (集装箱安全协议)对应港口的货柜实行优检,强烈刺激了电子封条技术的迅猛发展。
  • 随着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为各行各业强化管理提供了多种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从业务需求、技术实现、功能开发等方面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在浙江内河船舶管理中的应用,供大家探讨。
  • 以高科技的计算机技术手段来取代人工排队,从而解决船闸通航效率低下,现场人员安排不合理等问题,有效地提高船闸服务质量;同时可以监控和预计船舶流量,实时掌握服务情况,提供有用管理信息,优化资源组合,提高通航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昨日,记者从市地方海事局获悉,今年6月份以来,市地方海事局已向全市船舶发放IC卡316张,还有1000多艘船舶需要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