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采用RFID定位系统提高安检水平
作者:蔡静
来源:中国民航报
日期:2011-06-07 14:20:28
摘要:与其他国家的安检方式不同,以色列机场安检“对人不对物”。机场安检工作人员通过“行为模式分析”判断、区分旅客的潜在危险程度,并对潜在危险程度不同的旅客采取不同的安检程序。
与其他国家的安检方式不同,以色列机场安检“对人不对物”。机场安检工作人员通过“行为模式分析”判断、区分旅客的潜在危险程度,并对潜在危险程度不同的旅客采取不同的安检程序。
以色列位于战火不断的中东地区,每天都面临武力威胁和恐怖袭击,可以说是全球最危险的地方之一。然而,从1968年以色列航空遭到唯一一次劫机以来,42年来没有一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飞机遭到过恐怖袭击,也没有一架从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起飞的飞机被劫持过。
那么,以色列民航人是如何如此出色地防范恐怖袭击,保证航空安全的呢?可以说,以色列的分类安检模式帮了大忙。
分类安检是怎么进行的?
以色列“行为模式分析”的分类安检大概有这么三个步骤。
第一,实行安检前置。以色列“行为模式分析”安检的起始分析范围甚至超出了机场,旅客在出发前3天就有可能接到以色列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个人基本信息和出行目的计划等,而这些问题可能在机场会被重复提出。此外,他们还对旅客行为进行分析,比如那些在机场售票处付现金购买单程票的乘客,比使用信用卡通过网络购买返程票的乘客更可能引起安检人员的注意。
第二,进行旅客分级。旅客到达机场后,机场人员首先会根据潜在风险对旅客进行分级。在进行X光检查前,每位旅客都要排队接受一位通晓多国语言的工作人员的问话,通常会是女性。她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从中发现是否有人表现得紧张、回答是否有前后矛盾或是行李有潜在危险的情况。比如,会问“在那里有没有认识的人?去做什么?职业是什么?托运行李完全是自己收拾的吗?有没有人托你带东西?你的手提行李收拾好后放在哪里?有人帮你拎过吗?”等一系列问题。此后,工作人员会根据旅客的国籍、背景、行为表现和回答情况作出安全评估,并划分潜在风险等级。一般来说,会有2%—5%的旅客被挑选出来进行二级安检。
第三,实现分类安检。分级后,大部分旅客通过问答环节后接受普通安检程序,即“一级安检”程序。这些旅客不会再有其他严格的安检了,甚至不必进行X光全身扫描便可登机。被挑中进入到“二级检查”的旅客,可能就要花费数小时接受盘问。机场安检人员还会检查旅客数码相机里的所有照片,身体搜查就更加常见。此外,他们还会请旅客把行李打开,对物品逐件检查。
为了加强机场安检水平,以色列机场还实施全面安检。安检工作人员会利用摄像头全天监视机场围界,当天气影响摄像头拍摄时,则启动雷达系统进行监视。安检官员还会对逐步接近登机的旅客加紧监察,有些人员则负责专门对机场中旅客稀少的地方进行密切监视。
本·古里安机场的这套安检系统中还有一种隐藏的“RFID定位系统”,让机场工作人员可以找到并定位每一位乘客。
他们将RFID芯片内置于登机牌、员工识别卡和行李标签中,同时将定位传感器很隐蔽地安装到每一个关卡、地板或者是地板走廊的缝隙中。这样,安检人员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工作人员和旅客所处的精确位置,进一步确保机场安全。此外,机场还使用各种各样的重量探测设备、飞机起落架扫描设备、足部扫描设备、自动生理记录仪、密封行李痕迹侦测设备等相关机器来协助工作,构建立体安全保障体系。
分类安检的优点多多
机场安检向来是繁琐而令人头痛的事情,即便如此,传统安检仍有很多漏洞。按照风险程度划分的分类安检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仍需要安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庞大的数据作为前提。
总体来说,以色列航空执行的分类安检有以下好处:首先,“对人不对物”,直击安全保障本质。传统安检强调“对物不对人”,将安检重点放在截取危险物品,如枪支、刀具和爆炸物等。以色列安检工作人员认为,“危险分子手里的剃须刀比普通旅客手里的手枪更危险”。因此,对人的“行为模式分析”贯穿了以色列机场安检的始终。事实证明,这种新的安检更能保障航空安全,在“对人不对物”的分类安检下,类似“内裤炸弹”这样的新型爆炸物永远也上不了飞机。
其次,分级安检优化安检资源配置,提高机场安全水平。“利比亚空难”、“9·11”事件、“也门炸弹包裹”等每一起威胁航空安全的事件,都会引发机场对旅客采取更加严厉的安检措施。而这会导致装备不断升级,安检资源持续投入。毕竟,对绝大部分普通“无威胁”旅客的安检资源投入是一种无形的浪费。而建立“档案”这种方式,能使控制系统得到更有效利用,可避免安检措施不断升级。在分类安检模式中,有着长期良好飞行记录的常客,不必接受过多安检程序,潜在危险程度较高的旅客则接受较严格的安全检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机场安全水平,还能够优化安检资源配置,提高安检资源的使用效率。
目前,分类安检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安检时间过长,安检人力投入较大。进入“二级安检”的旅客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安检,因此以色列航空建议旅客提前3-4个小时到达机场接受安全检查,以免错过航班。如果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的分类安检方法直接应用于人流量巨大的枢纽机场,如首都机场、希斯罗机场或亚特兰大机场,极易造成候机楼运转瘫痪。而且,长时间和全面细致的安检工作必然需要高额的投入。据报道,以色列航空每年用于安检方面的费用约1亿美元。
第二,分类安检模式,可能面临侵犯隐私或歧视的法律风险。有些国家认为,分类安检这种做法,如同对某些旅客加上烙印。因此,应用分类安检,旅客是否能够接受这种做法还有待商榷。这些严格的方法,有时不免会遭到类似侵犯人身自由的指责。所以,目前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等都开始考虑在安检中使用机器等高科技产品,以避免人工搜查时可能引起的指责和麻烦。
第三,如何“分类”成为安检的关键。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判断谁是潜在有高度安全危险的旅客?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旅客的来源地、年龄、性别、族群归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方法。而这不仅需要依据一个系统清单以及庞大的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更需要安检分类人员具有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显然对机场安检人力资源工作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以色列位于战火不断的中东地区,每天都面临武力威胁和恐怖袭击,可以说是全球最危险的地方之一。然而,从1968年以色列航空遭到唯一一次劫机以来,42年来没有一架以色列航空公司的飞机遭到过恐怖袭击,也没有一架从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起飞的飞机被劫持过。
那么,以色列民航人是如何如此出色地防范恐怖袭击,保证航空安全的呢?可以说,以色列的分类安检模式帮了大忙。
分类安检是怎么进行的?
以色列“行为模式分析”的分类安检大概有这么三个步骤。
第一,实行安检前置。以色列“行为模式分析”安检的起始分析范围甚至超出了机场,旅客在出发前3天就有可能接到以色列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询问个人基本信息和出行目的计划等,而这些问题可能在机场会被重复提出。此外,他们还对旅客行为进行分析,比如那些在机场售票处付现金购买单程票的乘客,比使用信用卡通过网络购买返程票的乘客更可能引起安检人员的注意。
第二,进行旅客分级。旅客到达机场后,机场人员首先会根据潜在风险对旅客进行分级。在进行X光检查前,每位旅客都要排队接受一位通晓多国语言的工作人员的问话,通常会是女性。她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从中发现是否有人表现得紧张、回答是否有前后矛盾或是行李有潜在危险的情况。比如,会问“在那里有没有认识的人?去做什么?职业是什么?托运行李完全是自己收拾的吗?有没有人托你带东西?你的手提行李收拾好后放在哪里?有人帮你拎过吗?”等一系列问题。此后,工作人员会根据旅客的国籍、背景、行为表现和回答情况作出安全评估,并划分潜在风险等级。一般来说,会有2%—5%的旅客被挑选出来进行二级安检。
第三,实现分类安检。分级后,大部分旅客通过问答环节后接受普通安检程序,即“一级安检”程序。这些旅客不会再有其他严格的安检了,甚至不必进行X光全身扫描便可登机。被挑中进入到“二级检查”的旅客,可能就要花费数小时接受盘问。机场安检人员还会检查旅客数码相机里的所有照片,身体搜查就更加常见。此外,他们还会请旅客把行李打开,对物品逐件检查。
为了加强机场安检水平,以色列机场还实施全面安检。安检工作人员会利用摄像头全天监视机场围界,当天气影响摄像头拍摄时,则启动雷达系统进行监视。安检官员还会对逐步接近登机的旅客加紧监察,有些人员则负责专门对机场中旅客稀少的地方进行密切监视。
本·古里安机场的这套安检系统中还有一种隐藏的“RFID定位系统”,让机场工作人员可以找到并定位每一位乘客。
他们将RFID芯片内置于登机牌、员工识别卡和行李标签中,同时将定位传感器很隐蔽地安装到每一个关卡、地板或者是地板走廊的缝隙中。这样,安检人员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工作人员和旅客所处的精确位置,进一步确保机场安全。此外,机场还使用各种各样的重量探测设备、飞机起落架扫描设备、足部扫描设备、自动生理记录仪、密封行李痕迹侦测设备等相关机器来协助工作,构建立体安全保障体系。
分类安检的优点多多
机场安检向来是繁琐而令人头痛的事情,即便如此,传统安检仍有很多漏洞。按照风险程度划分的分类安检提供了一种思路,但仍需要安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庞大的数据作为前提。
总体来说,以色列航空执行的分类安检有以下好处:首先,“对人不对物”,直击安全保障本质。传统安检强调“对物不对人”,将安检重点放在截取危险物品,如枪支、刀具和爆炸物等。以色列安检工作人员认为,“危险分子手里的剃须刀比普通旅客手里的手枪更危险”。因此,对人的“行为模式分析”贯穿了以色列机场安检的始终。事实证明,这种新的安检更能保障航空安全,在“对人不对物”的分类安检下,类似“内裤炸弹”这样的新型爆炸物永远也上不了飞机。
其次,分级安检优化安检资源配置,提高机场安全水平。“利比亚空难”、“9·11”事件、“也门炸弹包裹”等每一起威胁航空安全的事件,都会引发机场对旅客采取更加严厉的安检措施。而这会导致装备不断升级,安检资源持续投入。毕竟,对绝大部分普通“无威胁”旅客的安检资源投入是一种无形的浪费。而建立“档案”这种方式,能使控制系统得到更有效利用,可避免安检措施不断升级。在分类安检模式中,有着长期良好飞行记录的常客,不必接受过多安检程序,潜在危险程度较高的旅客则接受较严格的安全检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保证机场安全水平,还能够优化安检资源配置,提高安检资源的使用效率。
目前,分类安检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安检时间过长,安检人力投入较大。进入“二级安检”的旅客需要接受长时间的安检,因此以色列航空建议旅客提前3-4个小时到达机场接受安全检查,以免错过航班。如果以色列本·古里安机场的分类安检方法直接应用于人流量巨大的枢纽机场,如首都机场、希斯罗机场或亚特兰大机场,极易造成候机楼运转瘫痪。而且,长时间和全面细致的安检工作必然需要高额的投入。据报道,以色列航空每年用于安检方面的费用约1亿美元。
第二,分类安检模式,可能面临侵犯隐私或歧视的法律风险。有些国家认为,分类安检这种做法,如同对某些旅客加上烙印。因此,应用分类安检,旅客是否能够接受这种做法还有待商榷。这些严格的方法,有时不免会遭到类似侵犯人身自由的指责。所以,目前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等都开始考虑在安检中使用机器等高科技产品,以避免人工搜查时可能引起的指责和麻烦。
第三,如何“分类”成为安检的关键。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判断谁是潜在有高度安全危险的旅客?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旅客的来源地、年龄、性别、族群归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方法。而这不仅需要依据一个系统清单以及庞大的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更需要安检分类人员具有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显然对机场安检人力资源工作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