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救治系统
概述
尽管当今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但突发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天灾”,决策失误、恐怖主义、地区性军事冲突等“人祸”仍时有发生。国外“911”恐怖袭击,新奥尔良洪水泛滥,国内汶川大地震,频繁的矿难、事故。这些突发事件暴露的问题提醒我们:必须尽快提升应急通信系统的效率。RFID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应急通信系统效能的技术。
系统架构
在射频识别技术基础上制作的RFID 识别卡,能够达到体积小、质量轻、携带方便、结实耐磨、抗毁能力强的要求,适于人员携带。为防脱落或丢失,可固定在衣服上或缝制于衣服夹层内,携(配)带位置取左胸前,也可以作为一个功能模块嵌于其他随身携带的装备中。如下图所示,伤员救治系统由5 部分组成,包括服务器(server)、客户端(client)、移动式RFID 读写器、固定式RFID 读写器和单兵RFID 识别卡。系统采用B/S 模式。
1)服务器:服务器端负责数据的存储和共享,与客户端通过网络相连,在各客户端间共享数据;与前端移动式RFID 读写器经无线网络连接,可以接收前端采集到的数据。
(2)客户端:客户端与服务器通过以太网相连取得所需数据,并提供人机操作界面、数据处理、存储、统计分析、查询、系统管理等功能。
(3)移动式RFID 读写器:由PDA 和带CF 接口的RFID 读写器组成,作为前端数据采集设备,负责数据的采集、存储、通信、传输、查询、数据处理、人机操作界面等功能。
(4)固定式RFID 读写器:作为救护所的RFID 数据读写设备,与客户端相连,负责伤员身份识别、数据采集、数据存储、通信、传输等功能。
(5)RFID 识别卡(标签,tag):RFID 有源标签作为原始数据源,携带有伤员的有关信息,存储电子病历等,也可使用腕带式。
(6)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通过网络互联。
(7)移动式RFID 读写器与后台软件(server+client)之间通过无线网络相连。
工作流程
救护人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完成紧急救助,将RFID 识别卡分发给伤员并填写电子伤情信息,通过移动式RFID 读写器将伤情写入RFID 识别卡并存储,然后在有网络的条件下将伤情信息后传到救治机构(如无网络则数据先暂存,待网络恢复后将数据后传),进行数据的统一分析。
(1)分类:通过移动式RFID 读写器读取伤员RFID 识别卡内的信息,并对伤员伤情进行诊断。诊断后进行分类,在移动式RFID 读写器上或者固定式RFID 读写器上填写分类信息(即救治去向,包括地点、医疗机构等),并将分类信息、分类时间等写入伤员RFID 识别卡,后台系统进行相应更新,将分类信息发送至各医疗机构。
(2)分类后,伤员由担架送入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读取出伤员RFID 识别卡中存储的伤员信息,再由医生根据伤员的情况进行相应处置;同时,依据伤员信息和实际的检查检验结果及相关规定完成伤员病历,并将病历写入RFID 识别卡,后台系统做相应更新。
(3)伤员在医疗机构后续进行的诊断治疗信息也需要写入RFID识别卡,再由后台做相应的更新。
(4)伤员在某医疗机构救治完成后,可能转入其他医疗机构,其他医疗机构工作流程同上。
(5)流程之外的信息综合利用,包括:统计分析功能,组合查询功能,自动分类、智能诊断,器材药品自动配给,物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