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脑内卷不可取,合理利润是RFID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石
新一版的《2024中国RFID无源物联网产业白皮书》调研正在进行中,目前已经参与调研的企业有:
深圳市国芯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保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先讯美资(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汇芯联微电子有限公司
ST意法半导体
无锡旗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安智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博纬智能识别科技有限公司
星沿科技(杭州)有限责任公司
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
杭州美思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思感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威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深圳市铭琪智能卡技术有限公司
四川凯路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优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巨心物联网实验室(深圳)有限公司
新大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中世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珠海晶通科技有限公司
欢迎更多的RFID无源物联网产业的企业参与我们调研,联系方式见文末海报。
一位经常喝咖啡的朋友最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动态:“瑞幸咖啡的优惠力度越来越少了,行业需要一条“鲶鱼”(新玩家)教一教瑞幸如何做事”。
这个现象很有意思,很多商家为了抢占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会用低价/补贴这样的商业手段,让竞争对手退出这个市场,这个策略简单粗暴,也效果直接。
这个策略之所以这么有效,有一个默认的前提,那就是消费者(用户)对于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大多数人的消费行为准则是:谁价格低就选谁。
那这样的思路放到我们RFID行业行不行的通呢?本文就详细探讨一下。
RFID行业内卷严重,
本质是一种供大于求的结果
RFID行业很卷,相关从业者们应该都深有体会。
但事实上,在国内的市场,价格卷的也远远不只是我们RFID行业,可以说,任何一个开放性的市场(没有过多的人为干预),只要这个市场看起来还不错,都卷成麻花了。
无论是B端的市场还是C端的市场都是如此。
笔者认为,RFID行业卷的本质是供大于求的一种结果。
RFID行业,尤其是UHF RFID产业,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而这种增长趋势未来还能持续很长的时间。
虽然应用需求在增长,但是,RFID产业的供应端增长的速度更快,因此,供应量增加行业难免就会形成内卷。
要不要内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这样的内卷现象,要不要得?笔者听到了两种声音:
第一种:这种现象不可取。
因为行业太卷了之后,,大家都没钱赚了,甚至是赔本赚吆喝。尤其是对中小供应商而言,他们的规模本身就较小,产品的成本就高一些,再卷一下,更容易让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甚至很多烂尾的项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低价中标”,因为低价中标之后,供应商可能就会减配,降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对行业的发展是一种伤害。
第二种:这种现象整体是正面的,是驱动行业发展的一种动力。
这种思路是站在终端用户的角度去思考的,因为对于终端用户来说,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当然是价格越低越好,并且,对于供应商来说,价格卷下去之后,可能会释放更多有出货量的RFID市场,让行业的盘子更大。
一个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就是不断的迭代,提升性价比:要么是性能不变,价格降低;要么就是价格稳定,但是性能持续提升,这样产业才能有前进的动力。
这两类声音谁更正确,作为产业的观察者,笔者不轻易下论断,孰优孰劣。
因为背后的冲突点就是上游供应商与下游用户的需求,所以,我们探讨一下,有没有折中的方案可以平衡两者的需求呢?
供应商的需求是什么?
赚钱,肯定是第一需求,赚钱之后呢?就是要长久稳定的赚钱,而不是短期的生意,这样,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就可以长久地发展壮大。
终端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在满足自己需求的条件下省钱,(如果需求都满足不了,市场就无从谈起),找到一个省钱的供应商之后呢?肯定是希望这个供应商可以持久的合作,不要随便更换。
供应商想赚钱VS用户想省钱,这个点是两者立场决定,没法更改。但是考虑一个企业要长久的发展,两者就可以在这个点找平衡。
因为供应商当然希望甲方过得越来越好,需求长久存在,甲方也希望供应商长久稳定,不要中途倒闭了,再换个供应商会很麻烦,并且会带来很多额外成本。
所以相互后退一步,得出的结论就是:合理的利润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合理的利润”是多少?
在信息化透明的今天,RFID产品BOM成本已经很透明了,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很容易知道一枚RFID标签的BOM成本多少,一台RFID读写器的BOM成本多少。
所以,很多客户给供应商的谈价策略就是:BOM+N,这个“N”只是保证企业基本的运转,并没有多少利润空间,是代工厂的玩法,但是代工厂可以这么玩,主要是他们不是品牌,不承担品牌出现故障后的结果。
但笔者认为,还需要增加一个“X”,这个“X”是什么?其实就是企业的品牌保护的保险费与后续的运维服务。
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一个产品与方案100%不会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那就需要产生维护成本,如果一开始甲方没有给供应商留这个费用空间,要供应商自己承担这个成本,如果供应商比较大还能承受几次,如果供应商实力不够的话,很可能就承受不了。
关于这个话题,行业的朋友有什么建议,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