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不断,双向解绑,小米IoT生态链“玩脱了”?
近日,云米科技发布截至 6 月 30 日的 2022 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云米实现营收 9.24 亿元,同比下降 44%。财报显示,云米的IoT @ Home产品组合2022第二季度收入5.245亿元,同比下降54.2%(2021年同期为11.463亿元),下降主要原因为小米品牌扫地机器人的销售完全中断,以及一些品类的SKU调整。
近几年,小米IoT生态链上孵化出来几大企业纷纷上市,而在上市之后也纷纷在开展着“去小米化”工作。其实“去小米化”的理由很简单,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做小米的ODM,或成为下一个小米。而小米也在不断减持这些企业的股票来配合着该工作。
这其中有三个问题让人好奇,第一是各企业的“单飞”,是否证明小米的生态链正在断开?第二是为什么小米不排斥它们“单飞”?第三是这些“单飞”的企业现状如何?接下来,本文就这三个问题依次分析,一窥小米及其生态链上的企业如何走智能家居这条坎坷路。
割裂的智能家居
小米的模式成功了吗?
智能家居一直处于“概念很丰满,落地很骨感”的状态。目前很多互联网厂商和家电厂商都在“圈地筑墙”各玩各的。但割裂的生态体系既阻碍了市场的增长,也影响着消费者的体验。
从技术和市场的角度看,这种割裂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软件平台、硬件设备及通信协议的割裂;第二层便是各品牌间的割裂。可以说,从技术到市场上,每一家都想多分一杯羹,也形成了山头林立各自为政的景象。
但也不乏有企业在试图解决这种割裂问题——比如小米从生态链入手的“投资+孵化”模式。
在这套模式成型之时,小米也尝试过向传统家电厂商寻求合作。2014年,小米就与美的、飞利浦、奥克斯等企业合作,但大多都刚开始便停滞不前。以小米与美的为例,二者除了在i青春空调系列产品有合作,之后便再无更多智能家居、生态链或互联网相关新品出现。甚至在2016年7月,美的还携手华为布局智能家居,“抛弃”了小米。
当时有家电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与美的之间关系转变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在这些家电产品上,小米一直坚持“性价比”优势,以低价对家电市场进行“搅局”,而小米全面进军家电,对美的形成竞争关系是主要原因。
但当时寻求合作已经是小米的Plan B。2013年底,小米“投资+孵化”的模式就已成型。
具体方案为:筛选出一批做大类目(市场足够大)产品、符合小米调性且适合“米粉”的中小公司,小米投资入股并纳入小米生态链,占股不超过百分之40,保留企业的决策权以及独立性,然后倾斜小米公司的资源,扶持其发展。这样就使得小米间接拥有了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以及生产能力。
此后小米设计了米家这一软件平台,彻底弥合了软件、硬件、通信协议和品牌之间的鸿沟,有效解决了智能家居的割裂问题。用户不用下载多个App,同时,虽然小米拿下了大部分市场,但却不会构成垄断。
事实证明,这个模式的可行性很高。有人比喻,此时米家更像杂货铺,而被它投资的企业就是供货商。米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可以比之于在某小区极受欢迎的一间杂货铺。但如今依靠小米资源上市的“供货商”在不断“单飞”,不禁让人好奇,小米会着急吗?为什么还积极减持股份?
这其实也是该模式很特殊的一点,它叫“投资+孵化”,而不是“投资+捆绑”。也就是说,这个模式形成之时,小米就没想过把这些“供货商”留下来,“单飞”是必然趋势。而要谈及“单飞”的原因和方式、小米的反应,可以从双方不同的角色出发。
供货商与杂货铺的思路不同
创业者与投资者的观念不同
简单来说,如同供货商和杂货铺的关系,双方对产品的要求和看法不同,虽都是在想办法卖出产品,但各自有不同的运营思路。同时,供货商也不可能只给一家杂货铺供货,即使那家杂货铺足够强大。
这些得到小米扶持并上市的企业们“单飞”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点。
第一,需要更多的毛利及更大的市场。作为生态链的主导者,小米要求硬件业务利润不超5%,导致生态链企业的利润很低。而生态链硬件企业们一开始都以“利润换市场”,前期可以通过精准定位受众并快速拿下市场。不过在中后期建立自有品牌更为重要,毕竟这不单市场能力的体现,更是利润的来源。
第二,不想也不能过度依赖小米。分析人士指出,从股权结构看,各生态链企业是独立的;但就渠道端而言,生态链企业的大部分营收都依赖于小米,甚至在过去几年小米是某些企业的唯一大客户。然而,过度依赖大客户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尤其长期以代工模式生产制造,在生态上对小米的强烈依赖的企业们,自主品牌产品常常在市场中难以立足。
第三,难以避免的分歧。以绿米和米家在通信协议上的分歧为例。绿米产品所用的Zigbee一定要网关,但米家认为,用户在购买设备后肯定不想再去买个网关。并且随着蓝牙Mesh协议的出现,任何蓝牙设备都能当作网关,米家更有理由和绿米道别了,而绿米也是高兴地离开并投向了Matter的怀抱。
另一方面,各企业“单飞”的方式也大致相同。首先要避免和小米进行正面交锋,也就是不做竞品,但是作为已有主线产品的企业,短期内很难造出另一场景的新品。于是不做竞品且提高利润的方法,就是定位中高端和境外市场,这也是大部分企业的选择。另外也有如绿米这样拥抱Matter试图公平竞争自成一派的企业。
说完作为“供货商”和创业者这类被小米扶持起来的企业,接下来可以说一说作为“杂货铺”和投资者的小米。
首先,使用“投资+孵化”模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智能家居产品种类繁多,小米无法亲自造出如此多的品类;另一方面是在初始阶段也不具备相关产品的研发能力。如果自己成立公司来做不但成本高,还将面临其他厂商的打压。而基于此模式,小米能通过最小的成本使自身拥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并且加上小米本身的渠道等资源,可以更好的把产品卖出去。
该模式在前期既扶持了投资的企业,又壮大了小米本身,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在中后期,从各企业“单飞”的方式可以看出,企业们都在向中高端及境外市场进发,巩固了小米在普通大众和国内市场的地位,如果小米当初让它们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走到今天,那大家难免会成为竞争对手。
此外,“投资+孵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性极强,它如流水线一般不断地把企业送上市。这也是小米丝毫不怕这些企业“去小米化”的原因——小米能带出一批企业,就能带出更多。比如过去华米大力“去小米化”期间,小米智能手表的代工已交由一家叫龙旗的企业。说通俗一些就是“你不干了有的是人干”。
截至2022年6月30日,小米共投资了超过400家公司。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杂货铺和投资者,它的观念已经不同于立项目做产品搞工程的企业,它的目的或是吃到每一个“供货商”高配(上市前期)产品的红利。
2022年小米在IoT领域投资(来源:物联传媒整理)
可以说,小米的“投资+孵化”模式,给人以“没有企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企业年轻着”之感。而该模式给小米带来的角色转变,更是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过话说回来,那些不断“单飞”的企业们,现状又如何呢?
几家别离几家留
几家欢喜几家愁
“单飞”之后,各企业有的在逐步巩固自身品牌,有的在经历着危机,也有的重回小米的怀抱。本文就几家小米生态链上的上市企业进行分析,包括华米、云米、石头、九号,通过企业们来自小米销售的收入占比,境内外收入占比,以及各品牌口碑上的情况,同时从各家针对的产品领域,分别讨论各企业的现状。
与小米关联的收入占比(来源:物联传媒整理)
首先是华米,华米有两大类业务,一是以小米手环、体重秤为主的小米生态链业务,二是以Amazfit和Zepp品牌为主的自有可穿戴品牌业务。根据市研机构IDC的报告,2021年华米科技自有品牌成人手表出货量已跻身全球前五。但由于可穿戴设备与手机的天然捆绑价值,手机厂商在不断入局可穿戴设备。可以理解为,华米离开小米后将面临的不止是可穿戴厂商,还有各大手机厂商的竞争。2021年10月,华米表示与小米公司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再延长三年。
第二是云米,2022年上半年,云米营收16.36亿元,同比下降43.85%,虽然从财报上看是在实施“去小米化”行动导致。但从口碑上看,类似“云米冰箱强制播广告”、“只要给钱就贴牌”的新闻已透露出云米正在面临危机的信息。据专业人士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产品定位上的模糊,云米在软硬件上将自己夹在了互联网巨头和家电巨头之间,其二是疯狂出货和扩张背后的轻资产模式,很难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有所保障。
第三是石头,石头科技的“去小米化”相对成功。2021年,石头科技自有品牌收入为57.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8.8%,基本摆脱了“小米贴牌”的形象。并且,石头科技的境外收入达到了33.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7.63%。不过石头科技境内市场却逐步萎缩。2019-2021年,其境内收入分别为36.23亿元、26.62亿元、24.73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6.53%、7.1%。
第四是九号,在“双向解绑”过程中,九号过得比较平稳。2022年上半年来自小米定制产品的分销收入为7.32亿,同比下滑59%,占比降至15%,虽然同比2021年上半年业绩近乎停滞增长,但九号公司对小米的依赖程度已逐渐降低。同时九号公司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为24.84%,同比提升2.11%。并且,九号公司CEO王野称,公司8成以上终端用户在欧美,目前已有不少新品推出。有分析人士认为,九号在高端市场品牌地位稳固,但规模效应还有待提升。
而反观小米,2022年第二季度,其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为198亿元,环比增长1.7%。生态链各企业的“单飞”貌似对其影响不大。不过财报也提及,境外市场收入受到全球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影响,滑板车、扫地机器人等非生活必需产品需求同比下滑。
可以看出,生态链上的各企业过得有好有坏,并且都难以避免地在经历着离开小米的阵痛期。不过对于小米而言,在这种生态链模式中的收益已相当高,无论“去小米化”执行得如何,对它影响都不大。
结语
为解决智能家居的割裂问题,除了小米的生态链方案,还有华为的1+8+N模式。这种模式有点类似苹果的Homekit,通过在入口级消费电子产品中嵌入操作系统,进而逐渐完善智能家居的生态链。不过该类模式也是以企业利益为中心,并非单纯为解决割裂问题。
要说纯粹为解决割裂问题的方案,目前的Matter协议便是众望所归。跨过硬件、软件、通信协议,直达品牌,只要是入驻的品牌,就可以用Matter实现互联。它可以通过连接各品牌下的网关,进而连接到网关下的设备。
Matter对一些既做设备又做平台的厂商而言是有利的,因为更加公平。用户怎么选,完全凭产品本身和其服务质量决定。但对小米是有一定不利的,花了大量时间精力经营下来的国内市场,一瞬间就需重新和其他软件平台竞争。目前小米也已加入了Matter,后续的发展情况,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