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用人脸识别等技术建设智慧警务,解决社区治安难题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员涌入,城区人口结构和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公安机关实有人口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借助智能系统,使公安机关可以迅速得到数据,确保把隐患排除在保护圈外,成为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难题。
科技改变生活,近日,记者在郑州市公安局东风路分局实地体验了该局依托“三色管理”模式,以“数据型警务”为引领,坚持“脚板+科技”,在河南省率先探索建立的白名单制度下的人脸识别防范系统,着力化解实有人口管理难题,打造“智”安示范小区。
老办法解决社区治安管理问题
“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控制不住,管的不好。”一直是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的痛点和难点。2017年12月底,东风路分局辖区的白庙小区被省公安厅挂牌为“治安乱点”。
白庙小区共有22个单元,群租、托管租房相对集中,周围饭店较多,辖区内人员复杂、警情高发,盗窃案件时有发生。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和电动车堵塞消防通道现象屡禁不止,再加上楼层间的“飞线充电”,居民安全感较低。
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东风路分局党委调派社区民警李国杰担任白庙小区社区民警,李国杰下定决心,一定要摘掉“治安乱点”的帽子!
“白庙小区流动人口多,治安环境复杂,所以夜巡工作一直是治安防范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17年1月17日起,李国杰协调物业、保安队和小区志愿者48人组成白庙小区义务巡逻队,每天晚7点半开始至12点,对小区大院和楼道进行消防隐患和治安隐患排查。
每栋楼高达33层,李国杰带领队员们每晚从33楼的安全通道下行,一层层、一户户地排查各类隐患,每路过一扇门前,都要查看房门是否锁紧。
李国杰带领巡逻队员将夜巡坚持至今,实现了社区零发案。省公安厅派人实地查看后,摘掉了白庙小区“治安乱点”的牌子。
“以前,白庙小区内治安状况一直不好,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现象时有发生,小区居民反响很大。李国杰带着义务巡逻队进社区、访民情,开展打击防范持续化和治安夜巡常态化工作。他连春节期间都没有休息,就以小区为家,坚持每天在小区巡逻,才换来了我们白庙小区治安状况的明显好转。”白庙社区党支部书记赵俊杰感慨地说。
智慧警务,另辟蹊径解安全难题
虽然靠民警“光脚板”摘掉了“治安乱点”的毛病,但社区民警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也极大影响了社区治理效率,必须通过对智慧社区防控系统建设与创新,把社区民警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防范的实效,“白名单制度下的人脸识别防范系统”应运而生。
“我们的社区民警李警官特别负责,带着义务巡逻队日夜巡逻了近两年,我们作为物业公司,也希望给小区居民打造一个平安和谐的居住环境,提升大伙生活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决定引入科技手段,在东风路分局的指导下,积极开发“白名单”制度下的人脸识别系统。我们也认识到了‘白名单’制度下的人脸识别防范系统的优势。”负责白庙小区的郑州市绿竹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白名单”制度下的人脸识别防范系统建设过程中,该公司不仅拿出专项资金请科技公司开发系统软件,并在设备运营等方面给予人力物力全方位的支持。
“白名单”,即指住在某居民楼院的实有人口信息,包括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白名单”制度下的人脸识别防范系统,即指基于社区“白名单”人员建立防范系统,“白名单”人员可以通过刷脸、刷身份证、手机APP等方式自由进出小区,非“白名单”人员(即小区外来人员)需通过门禁给小区业主拨打电话,经业主同意远程开门、访客临时登记授权等方式进出小区。
“该系统不仅解决了出入小区人员的管理,同时还解决了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难题,实现了‘人房管理规范化、人员管理动态化’。”李国杰说。
白庙小区有出租房近1700间,以前,社区民警需要上门登记租房人员信息,但经常会联系不上租房人员。如今,有了“白名单”制度下的人脸识别防范系统,租房人员如果要出入小区,就必须先将个人信息提供给物业方录入该系统后才可自由出入。社区民警就可以通过实有人口服务管理APP预警提示功能,实时获取新增入住人员、注销离开人员、新增入住房屋、注销迁出房屋、房屋居住人员变动等情况,动态掌握人房关联信息,真正实现了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来有登记、动有轨迹、走有注销”,对出租房及租房人员的管理也由“民警跟在后面找”变成了租房人员“主动找民警”。
“精准处置”实现毫秒级响应
在该系统的试点——白庙小区,记者一行刚走到小区大门口,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就已经显示了记者的头像,并有提示音提醒保安人员有“陌生人”,保安立即过来询问,告知记者如果要进入小区,可以通过白名单防范系统直接给业主拨通电话,经同意后远程开门;也可让业主把访客临时进入小区的授权二维码发给记者,扫码即可进入,方便快捷。
当天14时许,李国杰手机忽然振动,一条来自实有人口服务管理系统的推送信息显示,有陌生人员刚从白庙小区中门进入小区。李国杰一面联络小区保安了解情况,一面直奔嫌疑人最后出现的2号楼,不到一分钟便截住了这名可疑人员。经盘查确认,他到小区是送外卖的,跟随一名小区居民“混”进来的,但没想到被门口的人脸识别防范系统牢牢锁定了。
“白名单”人脸识别防范系统还有更便利的功能。李国杰拿出警务通手机向记者展示人口服务管理系统:“这个房间住的是空巢老人,显示1天没出门。我联系物业人员前去敲门问问情况。”白庙小区空巢老人一栏不时闪现红色,他点击后,出现了该住户的照片、年龄、社会关系等信息。
“这是该系统的便民为民功能。空巢老人只要1天未开门,就会启动预警。”李国杰兴奋地对记者说,“在治安防范上作用更大!过去,我是全靠‘脚板’进行防范,现在有‘科技’来助力,社区治安状况真正实现了可防可控。‘脚板+科技’使我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治安防范和为民服务。”
同样受益还有社区居民,比如在白庙小区生活的老住户李大妈,对“白名单”系统竖起了大拇指:“非常棒!有了这道‘门’,一来安全了大家,让大家不怕贼惦记了,二来也方便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大伙买菜回家,提着东西不方便刷卡,有了这道‘门’就省事了,刷下脸,门就自己开了。而且,贴小广告的也进不了楼,楼道环境也容易保持!为他们点赞!”
着力提升辖区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真是太方便了!不用到户籍室,也不用打电话,发条信息就管用。”居民李某没想到,他通过实有人口服务管理APP客户端给社区民警发了条信息,李国杰就指导着他完成了户口迁移的相关手续。
“系统的服务管理功能,不仅使警民关系更密切,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社区的共治共建中来。”李国杰说,小区业主可通过实有人口服务管理APP客户端,随时获取社区、居委会、警务室、物业公司等推送的租赁房屋登记备案、流动人口居住证办理、户籍业务办理、法律援助、安全防范提示等信息,也可与民警、物业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及时反映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服务群众零距离”。
试运行两个月以来,白庙小区通过系统抓获网上在逃人员1人,走访重点关注老人20人,弹窗播报反诈防骗宣传9500余次。
探索永不停息、创新永无止境。下一步,东风路分局将积极探索“可复制”的社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拓宽“白名单制度下的人脸识别防范系统”服务管理范围,让民警不仅是社区警务活动的“执行者”,更是社会平安建设的“组织者”,要“众筹”资源,多方响应,让大家对“智慧公安”建设既有“获得感”,也想要“参与感”,逐步推广一个“强度整合、高度共享、深度应用”的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辖区立体防控能力水平,打造东风公安“一村(格)一警”警务机制升级版,实现对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大数据的深层挖掘和使用,探索一个“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数据型警务”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