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瓶颈如何突破?避免技术层面“自嗨”,让“智慧城市=城市”等式成立
【乐智网讯】18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格兰中部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技术的革命,让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飞跃。300多年来,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城市的持续发展,进而出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
2008年,IBM首次提出了“智慧星球”(smarter planet)愿景,在此框架下,“智慧城市”的概念则涵盖了硬件、软件、管理、计算、数据分析等业务在城市领域中的集成服务。通俗来讲,智慧城市(英语: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城市的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以提升资源运用的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改革开放以后,大大小小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国城市化开始茁壮成长。随着我国城市化增长速度的放缓,城市发展的关注点从增量转向质量,这样就意味着,曾经只有少数城市面临的拥堵、污染、安全、管理等城市化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需求日趋紧迫。
2010年,智慧城市的概念在我国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概念普及后,就进入了一段爆炸式增长阶段。这种爆发,在国家层面,有相关政策、指导意见、城市试点等密集发布;在地方层面,则表现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得到积极推进;在技术层面,则有众多科技公司、运营商等企业,如华为、京东、腾讯、中国移动等,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通信技术方面,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而今,智慧城市发展理念已经进入3.0阶段,智慧城市不仅仅意味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的升级改造,更成为了城市推动各领域发展和抢占新一轮发展机会的手段。特别是国内运营商推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中国移动的5G建设。基于通信技术的进步,让智慧城市众多应用落地成为可能,如共享经济(共享单车、汽车等)、智慧停车、智慧消防、智能家居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智慧城市数量已经超过500个,居全球之最,4G用户也超过10亿,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4G网络,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更是保持领跑态势,这些都离不开国内科技与互联网行业、运营商等对智慧城市的探索。
然而即便如此,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并逐渐显现疲态。首先是信息碎片化,条块分隔,形成了数据孤岛的问题,让数据整合困难,容易形成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制约智慧城市的发展。其次是数据缺乏有效加工,让大数据分析难以推进,没有对数据形成很好的应用,没有对数据进行清洗(大量的垃圾数据),脱敏(数据安全与共享),导致不能实时的输出管理运营方案。第三是缺乏相应法律法规支持,体制机制不适应,智慧城市意味着对传统制度和流程的改革,相应的体制机制首先会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所以体制机制需要与城市的升级一同升级。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始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生态,众多厂商围绕核心领域进行差异化布局与同质化竞争,合力推进智慧城市日趋理性的发展,大力建设大数据分析中心和云平台,推出行业标准化白皮书等。如阿里以云业务为基石,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华为则从城市通信、物联网络等方面打造城市智能体,京东则从零售、物流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开展“城市计算”业务。
这里更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移动,作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一,中国移动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物联网感知、网络通信方面,中国移动有着天然的优势。此外,中国移动的优势还在于连接,通过“云-管-端”全方位的产品服务能力,把连接优势向云平台迁移,实现大数据分析和设备统一管理,推进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完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建设。
在2012年,中国移动成立了专门的物联网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开始物联网的专业化布局,并且打造专业的OneNET物联网云平台。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移动推出适配智慧城市等行业特性的OneNET4.0版本。基于OneNET打造的城市级物联网平台、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以及数以千计的行业应用,让“智慧城市”治疗城市病成为可能。
中移物联网与合作伙伴打造众多智慧城市落地应用,如深圳龙华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无锡巡塘古镇智慧小镇、贵州省灾害预警监测平台、郑州城市电单车智慧管理平台等,都让市民实实在在的参与到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享受到了智慧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诚然,智慧城市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好在,城市政府、运营商、服务创新者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重要角色,通过携手合作和良性竞争,推动着智慧城市突破发展瓶颈。只有当智慧城市的发展能够创造更多实际价值,而不再是技术层面上的“自嗨”,那么在这个智能化时代,智慧城市才将真正突破瓶颈,成为真正适合生存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