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用上这种农业模式,亩均增加产值近千元,农民增收超300亿!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央广网
日期:2018-12-06 11:04:34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近年来,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走出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

  稻渔综合种养

  我国有着悠久的稻田养鱼历史。近年来,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走出一条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

  以下内容节选自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联合上海海洋大学编写的《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8)》,分享给大家供参考。

  一、产业现状

  (一)规模布局

  据统计,2017年我国有稻渔综合种养的省份共27个,北京、海南、西藏、青海4个省份未见统计(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800万亩,其中湖北省502万亩、四川省464万亩、湖南省332万亩,这3省份总面积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46.4%。另外,江苏、贵州、云南、安徽、浙江5省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均超过100万亩。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分布图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194.75万吨,其中湖北省51.70万吨、四川省37.78万吨、浙江省28.66万吨,这3省份水产品总产量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总产量的61%。另外,湖南、江苏、安徽3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均超过10万吨。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产量分布图

  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77.16kg/亩,其中浙江省达到261.21kg/亩,另外,上海、江西、湖北3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都超过100kg,江苏、四川、安徽3省份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单位产量也超过全国平均值。

  (二)产业效益

  1经济效益

  据统计,全国单一种植水稻的平均亩纯收益不足200元,稻渔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据对2017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测产和产值分析表明,稻渔综合种养比单种水稻亩均效益增加90.0%以上,亩平均增加产值524.76元,采用新模式的亩均增加产值在1000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300亿元以上。

  六种典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亩均增收情况

  2生态效益

  根据示范点测产验收结果,19个测产点中,最少的点减少化肥用量21.0%,最高的减少用量80.0%;农药用量最低减少30.0%,最高减少50.7%。

  研究表明稻田中鱼、虾等能大量摄食稻田中蚊子幼虫和钉螺等,可有效减少疟疾和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生,稻田中蟹类活动和摄食可有效减少杂草的滋生,节省人力并减少农药的使用。

  二、技术模式

  (一)技术要点

  稻渔综合种养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技术有以下9个方面。

  1

  配套水稻种植技术

  宜选择茎杆粗壮、抗倒伏、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生长期长、分蘖力强、耐深水、耐肥抗倒、抗病虫、耐淹、丰产性能好、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

  水稻栽培应发挥边际效应,通过边际密植,最大限量保证单位面积水稻种植穴数。根据不同综合种养模式,采用“大垄双行,沟边密植”水稻插秧技术、“分箱式”水稻插秧技术、“双行靠、边行密”插秧技术、“合理密植、环沟加密”水稻栽培技术、“二控一防”水稻裁培技术、稻田免耕抛秧技术。

  2

  配套水产品养殖技术

  应选择经济价值高、产业化发展前景好的品种,并且能适应稻田的浅水环境、较大温度变化、低溶氧、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中下层栖息性、草食性或杂食性的水产品种。

  根据不同养殖品种,做好放苗前准备、苗种选择、苗种消毒、苗种投放、饲喂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工作。

  3

  配套种养茬口衔接技术

  根据养殖品种生长特点,综合考虑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环境等多种因子,对稻—蟹共作,稻—虾连作、共作,稻—鳖共作、轮作,稻—鳅共作,稻—鱼共作等主要模式的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茬口衔接采用对应技术,合理安排翻耕、插秧、投苗、蓄水、收获等工作节点。

  4

  配套施肥技术

  按“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一是测土配方一次性施肥,对土壤取样、测试化验,根据土壤的实际肥力和种植作物的需求,计算最佳的施肥比例及施肥量;二是基追结合分段施肥,将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以基肥为主、以追肥为辅,追肥少量多次。

  5

  配套病虫草害防控技术

  稻田中病虫草害有多种,如害虫有稻象甲、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稻杂草有稗草、慈姑、眼子菜、水马齿、莎草科杂草等;其他如鸟、鼠、蛇害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养殖产品的产量和收益。

  宜通过生态防控,降低农药使用量,通过建立天敌群落、生物工作等生态方式防虫,合理使用防鸟网、诱虫灯、防虫网等设备防鸟、虫,通过标准化田间工程进行控草。

  6

  配套水质调控技术

  稻田水质常见的有低溶解氧、硫化物超标、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以及蓝藻水华等问题。一般应急调控采用注水、栅栏、筛网、沉淀、气浮、过滤等物理方法调控和混凝、沉淀、氧化还原和络合等化学方法调控。但多通过水位调节、底质改良、水色调节和种植水草、调整放养密度等方式,确保水质“肥活嫩爽”。

  7

  配套田间工程技术

  根据不同综合种养模式,要对传统稻田进行工程化改造,改造过程中,不能破坏稻田的耕作层,开沟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0%。通过合理优化田沟、鱼溜的大小、深度,利用宽窄行、边际加密的插秧技术,保证水稻产量不减,同时工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机械化操作的要求。

  8

  配套捕捞技术

  由于养殖品种不同,且稻田水深较浅,环境也较池塘复杂,捕捞时在借鉴池塘捕捞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茬口衔接状况,应充分利用鱼沟、鱼溜,根据养殖生物习性,采用网拉、排水干田、地笼诱捕,配合光照、堆草、流水迫聚等辅助手段,提高水产品起捕率、成活率。

  9

  配套质量控制技术

  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品牌化产品生产,落实相关要求。把握稻田环境、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捕捞、加工、仓储、流通等关键环节,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支撑,传感网络、可视化监控网络、RFID电子标签等手段,建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全时空监控和质量安全动态追溯系统。

  (二)主要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呈现出从单纯“稻鱼共生”向稻、鱼、虾、蟹、贝、龟鳖、蛙等共生和轮作的多种模式发展的趋势,已逐步形成稻—蟹、稻—虾、稻—龟鳖、稻—鱼、稻—贝、稻—蛙及综合类等7大类24种典型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各地区因地制宜,进一步本地化,区域特色明显。

  01

  稻—蟹共作模式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浙江、上海、江苏、河北、湖北和云南等省份,已形成典型的“辽宁盘山模式”、“宁夏稻蟹共作模式”和“吉林稻田养蟹技术模式”等。

  02

  稻—虾连作、共作模式

  由于操作简单、收益较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受欢迎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并且已经成为小龙虾的主要养殖方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四川、河北等省份,已形成典型的“湖北稻-小龙虾连作、共作模式”和“浙江绍兴稻-青虾连作模式”等。

  03

  稻—鳖共作、轮作模式

  主要分布在浙江、湖北、福建以及江苏、天津等省份,已形成典型的“浙江德清稻-鳖共作、轮作模式”等。

  04

  稻—鳅共作模式

  主要分布在河南、浙江、江苏、河北、湖北、重庆、天津、湖南、安徽等省份。目前有先鳅后稻、先稻后鳅、和双季稻泥鳅养殖模式,已形成典型的“浙江稻-鳅共作模式”等。

  05

  稻—鱼共作模式

  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形成典型的“浙江丽水丘陵山区稻鱼共作模式”、“江西万载平原地区稻鱼共作模式”和“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等。

  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名单(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