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联手“扼杀”了一个产业,人们本应有更好的支付方式
今天,人们提起手机支付第一反应肯定是支付宝和微信,甚至很多人会以为是这两家巨头创造了手机支付这种变革性的模式,事实上,时间倒退10年,在2008年前后,当时国内业界巨头和社会公众正在热烈地讨论手机支付的实现方式,具体来说应该是两股势力在为了争夺手机支付的标准而激烈地“斗争”,这里面没有支付宝、没有微信支付,甚至在当时,支付宝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而微信甚至还没有诞生。
当时的两股势力分别是背靠着一众银行巨头的中国银联和当时财雄势大不可一世的中国移动。2009年,中国银联推出了国际市场上通用的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此后不久,中国移动推出了自主研发的2.4GHz技术标准,双方围绕标准之争召开了激烈的博弈,一年后,中国移动为赢下这场战役,不惜斥资400亿入股浦发银行,准备以浦发银行为阵地打进银联内部进行策反。
此后一段时间,双方陷入了一场惨烈的肉搏战,然而,还没等它们分出胜负,它们之间的那场战争已经变得没有意义,因为它们正在争夺的市突然在很短时间内被一个“外来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食了,这个外来户正式支付宝。
2008年2月,支付宝发布移动电子商务战略,推出手机支付业务;三年后,2011年5月,支付宝获得央行颁发的国内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支付牌照);又过了两年,到2013年11月,支付宝手机支付用户超1亿,成为国内手机支付市场当之无愧的老大,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两虎相斗,却落得个满盘皆输的下场。
支付宝为什么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一下子逆袭成为大赢家呢?最大的关键点就在于,它毫不讲理。中国银联、中国移动这样的行业组织、大型大国企,它们做事的风格讲究的是大格局、大派头,它们习惯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定规矩,然后大家按照这个规矩去玩,像金融交易、电信业务,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后来者想要参与一起玩,必须依照这个标准和规范,这就是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
但支付宝并没有理会这一套,在当时业界都在选择站队银联或者中国移动的时候,它没有选择站队,而是绕过了这两支队伍,直奔目的地——它通过一个简单的二维码支付,就绕开了所谓的标准之争。更关键的是,它也不试图游说业界去站它的队伍,把自己的标准做成行规,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拓展商户和拓展用户,后面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支付宝势如破竹地鲸吞了当时正在萌芽的手机支付市场。一路走下去,支付宝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竞争和阻碍,直到遇到微信,微信凭借自己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别出心裁的红包活动,硬生生地从支付宝手中抢走了一大片市场。而微信采用的支付模式同样也是简单的二维码支付。
如果我们从技术层面对比中国银联、中国移动和支付宝、微信的支付技术的优劣势的话,可以说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都是压倒性的胜出——当时中国银联主导的标准其实就是NFC,而中国移动坚持的标准是RFID,这两者从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基于地理位置相近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信号传输。这两者无论是从安全性、稳定性、技术先进性、可扩展性来看,都远比二维码支付要优越很多倍,当然,二维码支付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使用流程简单、部署安装成本低等等。
而现实的结果就是,简单得近乎简陋的二维码支付打败了先进的、安全的NFC和RFID,从商业层面、市场层面上看,是“野蛮”的互联网文化打败了僵化的、一味求稳的国企文化,而如果从技术层面来看,这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假设当初胜出的是NFC技术的话,今天NFC将成为我们手机的标配,我们在便利店付款时不再需要点亮手机屏幕、解锁、打开支付宝、打开支付二维码、递给店员扫面,我们只需要确认好金额后,把手机往一个设备上碰一下,甚至碰都不用碰就能完成付款,无论是效率还是安全性都将提升很多。
不光如此,如果NFC成为主流,今天它的用武之地不仅是电子支付,还将会在身份认证、票务、数据交换、防伪、广告等领域大展身手。简单举个例子,身份认证,我们完全可以把个人的身份信息安全地绑定在NFC上,我们凭手机就能快速完成火车站、飞机场的身份认证。以上所说还都是一些基础的功能,如果十年前NFC赢得了那一场战争,到今天,我相信基于NFC技术将会出现非常多、丰富之极的应用。
可以说,支付宝和微信给今天的人们极大的生活便利,但其实,阿里和腾讯也相当于联手“扼杀”了一个可能会非常庞大的产业,人们本应有更好的支付方式,甚至,人们本应有更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