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化成物流行业发展新动能
图片来自网络
400亿件,这是中国快递业2017年全年运送的包裹数量,比美国、日本、欧盟加起来还多,超过全球总量的40%。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融入新技术的智慧物流,推动整个快递业迅猛发展,成为支撑起我国互联网商业贸易高速运转的新动能。
前不久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出现了智能搬运机器人等智慧物流元素。该组镜头取自京东“亚洲一号”的无人分拣中心,运用的是京东X事业部研发的最新技术。自2016年5月成立以来,这个名字略带神秘、有着700名研发人员的部门一直专注于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等一系列智慧物流尖端项目。
如今,以京东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物流人正积极布局,着力实现操作无人化、运营智能化和决策智慧化,构建预测、库存、仓储、运输、配送全链路智慧物流体系,打造一个又一个中国骄傲。近日,记者采访了京东X事业部研发团队,探寻智慧物流的前沿成果。
无人仓储:智能机器人满载“黑科技”
3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族企业湾的京东智慧物流实验室。实验室所在的整个楼层被全部打通,俨然一个物流仓库。与普通物流点不同的是,这里被设计成堆货、搬运、分拣等多个独立场景,操作货物的全部是机器人。
“这是我们专门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和数据感知网络打造的全自动仓储场景。”京东X事业部无人仓研发项目经理刘鹏飞介绍,京东无人仓为传统工业机器人赋予了智慧,让它们自主判断和行动,以应对电商灵活多变的订单业务形态。
记者看到,在两排五六米高的立体货架中间,几台货架穿梭车正在轨道上来回穿行。刘鹏飞说,货架穿梭车负责移动货架上储存商品的周转箱,行走速度高达6米/秒,每小时可以搬运1600箱。
不远处的地面,几台外形酷似大号扫地机器人的智能搬运机器人正按照预设路线,将货物搬往货架。“这种搬运机器人在物流领域应用很广,可以自主规划路径和自动避障。体积大的用于搬运,体积小的用来分拣。”刘鹏飞说,京东研制的智能搬运机器人行走速度可达3米/秒,最大载重超过300公斤。
刘鹏飞为记者现场演示了无人仓接到订单后的工作流程:货架穿梭车将周转箱搬到自动分拣平台的传送带;平台上,拣货机器人利用3D视觉识别和并联机械臂将不同的货物取出放置在相应的包裹中形成订单;自动打包的包裹被送上分拣线,由系统扫描包裹上的配送识别码并传送至相应的货道,最后由智能搬运机器人运走发货。
智能机器人的融入改变了整个物流仓储的生产模式,带来了效率的大幅提升。“大型电商的拣货员非常辛苦。遇到‘6·18’‘双11’电商大促,一个拣货员一天在仓库里要跑50公里,相当于一个马拉松。现在,无人仓的货品通过机器人的相互配合,直接生成了订单包裹。”京东数据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张志统说,传统人工方式每小时仅能拣选130件货物,而机器人能达到600件,并且准确率更高。
张志统告诉记者,京东无人仓的存储效率是传统横梁货架的5倍,并联机器人拣选速度可达3600次/小时,相当于传统仓库作业效率的5至6倍,人力投入仅为原来的20%。
3月初,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中,京东位于上海“亚洲一号”的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惊艳亮相。它实现了入库、存储、包装、分拣的全流程智能化和无人化,并创下分拣速度和运营效率的世界纪录。
京东集团副总裁、X事业部总裁肖军表示,“亚洲一号”致力于打造亚洲B2C行业内建筑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智能物流中心。目前,京东已有14座“亚洲一号”,未来五年,还将在全国30多个核心城市陆续建造“亚洲一号”,实现智能化仓储的全面辐射。
无人配送:解决城乡“最后一公里”
受到人力、交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最后一公里”一直是物流配送的难题。有资料显示,“最后一公里”平均占到整个物流成本的30%,贫困偏远山区的成本往往翻倍。
户外环境比封闭的仓库要复杂得多,如何破题“最后一公里”?X事业部经过反复试验论证,“无人机+配送机器人”的思路渐渐明晰。
“无人机解决偏远山区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机器人深入园区楼宇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根据不同环境匹配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批量送货,提升配送效率。”张志统介绍,这些由京东自主研发、设计和批量生产的无人配送设备,是智慧物流走出无人仓后的最新实践。
对于北京高校的学生来说,配送机器人已不稀奇。去年“6·18”以来,京东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多个高校和园区建立了无人配送试点。校园里应用的配送机器人,是一种小型无人配送车,能够智能规划路线,速度与步行相当,每次可配送12个包裹,并支持人脸识别提货方式。
偏远山区交通条件差,翻山越岭几个小时的路程,无人机飞过去只用十来分钟。早在2015年,京东内部就将无人机配送立项,不断突破续航、稳定性、载重量等瓶颈。目前,X事业部自主研制的无人机,单程最多可以飞240公里,载重超过200公斤。
京东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去年“6·18”到今年2月,京东无人机在江苏和陕西两省范围内累计配送1.3万架次,规划近200条航线,总航时超过27万分钟。2月底,京东还获得中国民用航空局批准,成为陕西全域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国家级试点”。
在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的规划中,无人机不仅能送货,还要收货。由他担任“名誉村主任”的河北省阜平县平石头村正在筹建无人机平台,打算用无人机把野生核桃从深山里运出来,打通阜平县城到平石头村、平石头村到周边村之间的物流配送通道,形成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2月23日,京东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智能物流终端——“无人配送站”在陕西省西安市首次亮相。在这个底面积14.4平方米、高3.6米的配送站里,货物由无人机从顶部卸下,在内部实现自动中转分发,再由配送机器人自动装载并完成配送。
“无人配送站是衔接无人机和无人车、实现全程无人配送的中转站,是实现末端配送无人化的重要一环。”肖军认为,无人配送的终极目标是,改造传统的物流体系架构,彻底实现智慧物流下的无人运作。
智能调度:大数据助力精准预测
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的高频次曝光,难免让外界产生“传统快递员将大量失业”的担忧。
“智慧物流与人工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现阶段无人化离大规模商用还有距离。”张志统表示,京东智慧物流体系包括两个方面,除了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提升物流效率和客户体验,还体现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精准预测订单、智能调度仓储资源和人力。
张志统介绍,京东通过自身业务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商品数据和供应商数据,此外还有“青龙物流配送系统”积累的仓储和物流以及用户的地理数据和习惯数据。利用这些海量数据精准建模,可以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订单量进行预测,从而安排商品前置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送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针对一些品牌手机的首发可以做到‘闪电配送’。”张志统告诉记者,通过大数据挖掘,对某个区域甚至某个小区的用户消费习惯建模并预测具体手机的销量,在首发之前就把手机提前配送到最近的物流点。用户下单后,配送员就可以直接送货。“我们在苹果新款手机首发活动中,创造了从下单到收货仅用时3分57秒的成绩!”张志统说。
不仅如此,目前京东物流仓储的智能选址、无人超市的智能补货,都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的结果。
未来,一线快递人员又应如何适应技术变革浪潮?刘强东曾表示:“不会让一名员工因技术革新而失业。”京东的无人机运营调度中心、无人车生产与制造中心、智能仓储等都需要人力去维护。目前,京东正在加强人才培养,将来这些“快递小哥”都可以成为一线智能应用的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