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卡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商业模式
近期关于eSIM讨论明显又多起来了,自去年GSMA发布eSIM卡远程配置规范之后,在苹果、三星、中国移动这些大企业的推动之下,eSIM卡又掀起了一股热度。
什么是eSIM
众所周知,为了提升手机空间利用率,减小手机尺寸,手机厂商想尽各种办法,比如取消3.5mm耳机孔,但是,还有一个东西也成为了手机的累赘,那就是我们经常用的SIM卡。
近些年手机卡从Standard SIM到MIni SIM、Micro SIM和苹果发布的Nano SIM卡,我们使用的SIM卡正在越变越小。
但是,对手机厂商来说,变小还是不够的,最好是传统SIM卡消失,所以eSIM卡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eSIM卡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
针对eSIM技术,一张卡里面,可以集成不同的运营商信息,从而达到无缝切换的目的,也就是说,你不用换卡,就可以使用不同的运营商网络。同时支持OTA技术,运营商信息可以随时写入到卡里面,真正实现全球随便使用不换卡的目的。
eSIM卡能够带来哪些变革
毫无疑问,eSIM卡是能够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对新兴的物联网市场而言,因为对百亿级别的物联网设备的网络连接将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对于需要移动的设备,保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讯是一项基本需求,每换一个地方而去办一张M2M卡也不现实。因此,可以不受运营商限制的eSIM技术就会是未来趋势。
附:麦肯锡_全球M2M eSIM收入增长预测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eSIM技术为用户所带来的改变:
1.更为便利:
eSIM技术对于消费者而言所带来的便利是多方面的,比如说
(1)智能设备更加轻便,而且不再需要手动安装SIM卡了。
(2)消费者可以摆脱SIM卡限制,可以根据网络信号好坏、资费高低差异等环境因素,随时切换不同的运营商。
(3)对于拥有多个手机号码的用户而言,多号码管理将会变得更为简单。
(4)SIM卡插槽容易进入灰尘,剧烈震动导致接触不良,物联网部署尤其困难,而eSIM则没有这个担忧。
(5)可以更便捷地组建横跨多个运营商的物联网络。
比如一台汽车,销售、配送、分销和使用都可能涉及不同国家,如果它是在A国制造通信模块、在B国组装、销售到C国,用户再开着它在D国、E国、F国跨国自驾游,eSIM比锁定一家运营商的物理SIM卡,实在方便太多。
2.节约成本:
在手机时代,我们为运营商贡献了很多的利润,尤其是国内的运营商垄断程度高,消费者在选择通讯服务没有太多的议价权,而eSIM为用户所带来的第二大好处便是成本的节约,具体表现在:
(1)传统SIM卡限制了设备的空间和设计,并增加了设备的工艺难度与制造成本,eSIM可以不再担心这些问题。
(2)由于消费者可以轻松切换不同运营商,传统的套餐计价方法将会失效。有传闻称,目前已经有公司在开发手机APP,可根据网速和资费,自动帮助手机用户切换运营商网络。
(3)用户出国旅行时,可以简单地一键激活当地运营商服务,而不再是以昂贵的国际漫游方式进行通讯。
3.安全性更高:
eSIM技术除了便利以及节省成本外,安全性能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eSIM卡内所包含的安全信息,可用来帮助企业进行私有网络的身份验证;设备数据的远程管理、找回与删除等安全防护更加容易等等。
eSIM卡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商业模式
eSIM技术的兴起,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芯片或者终端产品等硬件企业来说,eSIM技术无论是对产品本身的性能提升还是后续网络功能的体验以及成本的降低有大有裨益,但是对于运营商而言,确又是另一翻风景。
一直以来,eSIM受到一些运营商的抵触,因为这物理SIM卡的消失,会砍掉运营商多年苦苦经营的圈地门槛。
但是,eSIM卡从技术角度来说并不算什么“革命性”技术,如果接触手机比较早的用户可能知道,早期的CDMA手机是没有SIM卡,于是便有了“烧号”这么一个说法,其通过软件将数据输入到手机内,而无需外置SIM卡。
这种早期的“烧号”有点接近于现在的eSIM的概念,eSIM卡允许用户不用购买实体SIM卡插入设备,而是直接通过软件注册或者直接购买运营服务的方式就可以使用通信网络。
这其中变革最大的就是利益分配问题,尤其是对于运营商而言,长期的SIM业务使得自身积累的大量的客户,而且因为通信服务跟号码IP的绑定,使得客户更换运营商的成本大为增加,而eSIM技术的普及无疑将会打破运营商积累的渠道壁垒,这个时候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就会改变,不同运营商比拼的就完全是网络服务质量与性价比。
所以说eSIM卡未来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这种改变与其说是技术层次改变不如说是商业模式的改变。OVUM对eSIM时代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了三种预测。
第一种情况,零售脱媒(retail disintermediation)。eSIM在SIM卡管理、物流、零售和分销等方面的成本节约是可预见的,同时eSIM也将改变移动设备和连接服务的零售和分销力度,并有可能削弱移动运营商自有品牌的零售实力。
第二种情况,服务脱媒(service disintermediation)。一家终端厂商作为虚拟运营商向终端用户出售其自有品牌的网络连接服务,并从移动运营商那里批发采购流量。(这种情况国内米SIM已有实践,但随着运营商流量价格的逐步降低,这种虚商性质业务的前景并不明朗。)
第三种情况,终端厂商在他们的应用商店以app的形式出售网络连接服务,并通过运营商直接计费或是通过类似Google Play和苹果App Store这些账户对终端用户进行计费。(这是非常耳目一新的一种场景,但事实上国内运营商是欢迎基于APP的后向流量模式,例如最近联通与BAT、京东、微博都推出了基于各自服务的SIM卡)。
当然,未来当eSIM技术真正大规模的普及之后,用户与运营商的联系松绑之后,所带来的改变也绝不仅限于上述三种,更有意思的市场值得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