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慧城市建设多元化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4年城市居民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4%,截至2020年,这一数字将以每年2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城市的不断扩张引发了交通拥堵、能源供应不足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积极开发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平台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内外因有哪些?建设基础是什么?又将如何造福城市居民生活?围绕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全球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方向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和管理的方向和目标,”美国经济趋势研究基金会主席杰瑞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2月7日欧洲地区委员会会议上提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在未来30年内改变欧洲大陆城市的景观。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在2040年,能够看到整个城市从化石燃料过渡到全面实施循环经济。而到2020年为止,智慧城市的建设预期将会为欧盟创造约1.5亿美元的价值,这其中约38%的价值来自智慧教育和智慧能源技术。”
澳大利亚昆士兰阳光海岸大学社会政策专业博士柯林·鲁索(Colin Russo)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发展中,创建一种信息、物联网和技术之间的共生关系,服务居民日常生活。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是企业不断创新和业务整合的过程,大家要做的不只是开发新产品,而是要始终保持行业创新。为此,需要投资扩建基础设施,破解物理和数字链接以及收集大量数据等众多难题,而这些都是为居民营造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娱乐体验的基础。另外,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升级为智慧城市,升级的先决条件包括:城市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社会具有包容性、城市环境宜人等。”
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是人才
英国朱妮普研究公司首席分析师斯蒂芬·索雷尔(Steffen Sorrell)在2月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网站上发表的《智慧城市如何构建未来》一文中谈到,“创建智慧城市并不简单,它需要解决前期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软件开发的问题,这也是推动公共与私营合作的主要动力。当前北美和中国在这方面的投资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社会学专业讲师苏珊·施迈德尔(Susanne Schmeidl)还向本报记者解释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她说道,“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成功的关键。相较于基础设施和技术软件,人才往往不会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先考虑项目,但通过考察现有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人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许多大学的课程设置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本身已经与城市发展融合在一起。美国IBM公司甚至专门设置一条从高中到大学的人才培养渠道,确保人才不会流失,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稳定、多样化的就业环境吸引外来人才。”
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统一标准
鲁索表示,“每个城市的发展与信息化进程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方式,没有统一标准。新加坡在城市智慧化过程中广泛收集民众日常数据,集合于统一平台,构建出一个虚拟的城市,让政府充分了解这座城市的实时动态以及潜在功能。智慧迪拜的主要内容是阿联酋政府推出了让22个政府部门都参与其中的50多项智能服务,民众通过使用应用程序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的日常生活所需,如缴纳汽车罚单、支付水电费、更新车辆登记以及追踪签证状态。”
“智慧城市的未来存在多种可能,它涉及多个系统:社会、环境、立法、经济、文化、科技、运输、治理和政治。如何让这些可能性和智慧成果落地才是最重要的。”鲁索说,“澳大利亚政府为此组建了一个智能城市建设参考小组,综合多方因素和利益相关者,在全国范围内架构城市发展框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澳大利亚会拥有成熟的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服务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