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且说运营商布局移动支付玩得过支付宝、微信么?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搜狐媒体平台
日期:2016-10-11 11:55:57
摘要:在三大运营商的客户端,除了充值、查业务,还有各家的商城、积分送礼等专区。如此,运营商们利用流量、话费在自家商城的消费积分可否通过手机服务关联到各个APP应用的支付和消费中去呢?而且目前微信支付、支付宝火爆强势,无论是话费支付、还是流量支付似乎还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又凭什么与微信、支付宝抗衡?

  对于用户而言,目前选择使用运营商客户端,最重要的两点恐怕是:一充话费充流量快捷且便宜,如安徽电信掌厅折扣打到98折,这比支付宝便宜的多;二办理、查询业务清晰简明,比打客服电话省心得多。

  然而,对于运营商而言,他们的“野心”可没那么简单。在三大运营商的客户端,除了充值、查业务,还有各家的商城、积分送礼等专区。如此,运营商们利用流量、话费在自家商城的消费积分可否通过手机服务关联到各个APP应用的支付和消费中去呢?而且目前微信支付、支付宝火爆强势,无论是话费支付、还是流量支付似乎还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又凭什么与微信、支付宝抗衡?

且说运营商布局移动支付玩得过支付宝、微信么? 

  当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或许很难实现,但是如今互联网的创新已经为各类新品新模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比如,目前我们可以在现在的Android系统应用中看到一些手机应用内支付选择的是运营商的话费支付,因为与手机硬件进行的绑定支付过程轻松快捷,要比现有的微信支付宝使用更方便。

  从话费支付到流量支付,运营商入局移动支付机会有多大?

  入局移动支付,可以说是运营商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之一,庞大的经济体需要更为灵活的支付方式;其次,则是日趋白热化的移动业务竞争使然,在与微信、QQ的大战中,丢掉了语音通话话语权的运营商,或许通过运营商移动支付才可能颠覆现有的互联网支付行业,且其仍具有与之不同的优势所在。

  首先,地位优势。运营商垄断了国内的通信基础服务,所谓的手机、电话使用的通讯、流量服务必须以运营商为基准,甚至包含了通话语音服务(使用流量的第三方软件应用已经可以使用语音通讯)、流量服务(仍然要从运营商那里购买流量)、宽带服务等。正是这样所谓的服务都要建立在运营商服务的基础之上,运营商仍然有商业话语权。支付宝的手机支付应用,说白了,也不过是为其服务的其中一个合作方。

  其次,庞大的用户基础与服务基础。要想使用通信服务就需要成为运营商的用户,这是行业的性质决定的,恰好也是运营商最大的依仗。再加上铺设的宽带业务,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用户可以更好的接触使用通信服务。虽然目前三大运营商用户以移动为首,但是联通和电信的用户也不可小觑,尤其电信旗下的翼支付,算是运营商试水移动支付中的翘楚,目前与支付宝、微信成为中国前三大个人支付应用。

  更何况,在运营商的用户中很多都是出于三四线城市,运营商支付的便利性可以满足他们的操作需求,而这一部分用户刚好是微信、支付宝等无法覆盖的一群人。

  其三,流量时代的到来为运营商带来发展机遇。手机外出的过程中没有WIFI,那就只能使用运营商的流量服务,而随着5G技术越来越成熟,运营商们的业务开始向流量倾斜,用户使用流量也会更为频繁、庞大,我们称之为“流量时代”。因此,除了对于基础的硬件传输是一个挑战,同样的怎样搭建一个基于流量的移动通信生态也是运营商需要考虑的。

  说到底,运营商入局移动支付其本质就是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这是运营商的战略必争之地。笔者以为,与其说是抗衡支付宝、微信,争分天下,不如说是运营商转型之路上的有益探索。

  虽说引导用户改变现有的支付习惯对运营商而言,是一个难题,但如果运营商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促使用户使用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就如每月5日、15日、25日已然成为翼支付专属日,当福利成为常态化,人们的使用习惯自然也会因此而发生转变。

  可以说,2016年,运营商在移动支付发展之路上,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高歌猛进、大施拳脚,而是拥有了自己的步伐也有了自己的规划,逐步在推广,而且各自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中国移动在公交领域的尝试,中国联通将部分高校的校园一卡通应用上线至沃支付手机钱包,中国电信则是在终端手机上,着力打造基于NFC、加密、对讲、视频、购物、游戏等九大特点的差异化特色终端产品。在笔者看来,其背后的逻辑是针对细分市场,避开与大多数竞争对手在大众市场的正面竞争,实施差异化运营策略的体现。

  若说运营商的转型之路没那么容易走,那么在创建自己的运营体系布局移动支付,又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路,但是一旦创造出来了,便很难放弃,持续走下去还会发现收获颇丰。而且事实上,运营商确实拥有过很好的市场条件,相信,未来仍有机会将自己的运营体系做大做强的。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