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标识将为交通管理带来变革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大幅增加,机动车数量迅猛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增强交通调度、规范交通行为、保障交通安全已成为各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除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交通工具,更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交通系统的效率、降低能耗,同时提高便捷水平和安全性,这其中,智能交通系统(即ITS)无疑是重要的组成和支撑。
目前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均广泛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智能交通系统,整体经历了体系框架制定,示范城市建设,到目前各级城市全面展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发展过程。在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智能交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城市交通管理、高速公路监控、电子收费、公众服务,以及决策支持等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的环境等,都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图1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
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智能交通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智能交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立足国情、运用新技术手段、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交通感知智能化水平、促进交通大数据应用、构筑面向公众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物联网RFID技术以其自动、精准、快速识别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而汽车电子标识技术是物联网RFID技术在交通领域的现实应用,通过提供车辆信息标识载体,自动、非接触、不停车地完成车辆的识别和监控,突破了原有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瓶颈,实现了车辆信息的精确化采集、动态采集、海量采集,改变了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将为交通管理带来巨大变革。
图2 汽车电子标识
1. 汽车电子标识实现车辆身份精准识别
目前,识别车辆身份主要依靠视频设备识别车牌号信息的方式,传统的视频识别技术可以得到直观的图像,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视频识别精度受环境(如雨天、雪天、能见度低等)影响较大,同时,视频识别技术无法对车辆真伪进行判别,无法准确获知车辆的真实身份,致使不法分子伪造车牌,假套牌、车辆盗抢、肇事逃逸违法等案件频发且难追踪稽查,对车辆监管提出了挑战。
汽车电子标识是嵌有超高频无线射频芯片并存储汽车身份数据的电子信息识别载体,其具有高防伪性、高精确、动态识别的特点,通过该技术实现的车辆身份认证,更加准确、可靠,可以帮助交管部门有效识别车辆身份,实现假套牌车辆稽查、盗抢车辆身份认证以及不合法车辆上路侦别,有效监控车辆轨迹并进行稽查布控,从根本上突破车辆身份识别的瓶颈。
目前,公安部门已开展汽车电子标识国家标准的制定,汽车电子标识未来将成为车辆信息电子采集的载体,实现机动车注册信息的电子化,成为车辆的“二代身份证”。
2. 汽车电子标识提升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
传统的智能交通(ITS)主要基于地感、视频识别技术,通过对车辆计数实现交通流监测,采集手段单一,覆盖面窄,时效性差。
汽车电子标识作为车辆信息的载体,通过在道路上设置路面采集基站可以全天候地自动读取过车车辆属性信息、位置信息以及状态信息等,可实现交通路口车流、车道流量、车型分布、车速、流向等精细化的交通信息采集以及车辆出行OD路径统计,实现交通路网运行状况监测、在途车辆统计、路段流速预测、异常事件报警等,从而改变传统交通信息采集方式,实现精细化的交通管理,为交通预堵疏堵、综合研判提供数据支撑。
3. 汽车电子标识促进交通信息的共享融合
由于我国涉及交通管理部门繁多,各部门间开放互通有限,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相对封闭,系统之间不互通不互联,条快化明显,导致数据共享壁垒凸显,信息孤岛严重。
而汽车电子标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从底层实现了信息的融合,即所有的涉车信息,包括车辆的基础档案静态信息(车牌号、号牌种类、发动机号、车架号、车身颜色等信息)、动态信息(年检、税费缴纳信息、车辆权限信息等各种扩展应用信息)等均被写入到汽车电子标识芯片中,通过采集汽车电子标识信息形成的数据平台融合了所有的涉车数据,从而实现了交通信息的共享融合,为各涉车管理应用提供数据服务。
4. 汽车电子标识开启交通大数据的应用
汽车电子标识是车联网重要入口之一,通过汽车电子标识获得的交通大数据,将为违法车辆稽查布控、道路运行指数监测、交通信号配时、交通诱导发布、交通指挥决策、警力调度、路网规划以及交通信息服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同时,基于汽车电子标识所建立起的以“汽车专户”为中心的消费平台,将促进涉车消费金融业的发展,从而开启交通大数据运营以及涉车消费的新篇章。
随着汽车电子标识国家标准的逐步确立,无锡、深圳汽车电子标识项目试点建设,汽车电子标识的普及推广已进入倒计时。而汽车电子标识从根本转变了传统的道路交通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可以预见,汽车电子标识将引领智能交通行业变革,带动综合交通管理系统升级,推动智能交通向“新一代智能交通”发展,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