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工业4.0有哪些挑战
自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来,国内各地区纷纷谋划发展适应本地产业发展的转型路径与模式。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上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机遇:有利于深化上海的国际贸易合作,有利于扩大上海金融开放,推动上海企业的国际化,同时还有利于加速上海产业向国际国内转移与本地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型有机互动,有利于上海进一步完善航运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实现与“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的无缝对接。这些机遇一方面完善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也将通过推进上海产业发展转化为上海未来增长的新动力。
2014年10月10日,中德双方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这份“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的签署,显示出中德高层对制造业4.0升级改造的强力支持,无疑为上海发展工业4.0提供良好的国际合作前景。目前,上海本地已形成了国内最好的对德合作关系。如,2014年10月,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成立中国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
上海发展工业4.0面对的挑战
上海现有的数控技术的研发机构、生产企业、服务公司与传统装备的用户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整合,具有带动性和示范性的行业缺乏基础工艺数据、技术标准以及信息交换平台。
1、国内合作仍需加深共识
自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来,国内各地区纷纷谋划发展适应本地产业发展的转型路径与模式。如广东提出以工业4.0为创新抓手,驱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促进“制造广东”向“创造广东”转变,强化广东世界制造基地地位。也有国内研究提出,借鉴“工业4.0”,打造江苏制造“工厂实验室”,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江苏工业向“智能制造”升级。在各地区试图在工业4.0(或智能制造)领域分一块蛋糕的同时,不可避免刮起隐形地方保护之风,各自为战,试图抢占先机。然而,若能将在各地区形成合作共识,同时发挥众地区的优势,取长补短,则中国制造2025中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则可望提早实现。因此,上海应在工业4.0的国内区域合作中有所作为,如联合兄弟省份设立工业4.0区域集体攻关项目,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2、国际技术壁垒依然坚挺
目前,核心技术为外国垄断,是中国各地区发展工业4.0过程中遭遇的共性问题。一方面,智能装备的核心技术难以掌握,对外依存度很高,新型传感器、精密传动装置、液气密元件等关键功能部件大多或完全依靠进口,智能仪器仪表、伺服控制机构等重大技术装备用仪器仪表、重要工业控制系统严重依赖进口,这无形中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制约了智能制造装备竞争力的形成。同时,高精密、高端大型智能化成套装备较少,与德日等发达国家产品相比,在高速、精度、可靠性等技术性能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
在行业标准方面,相关行业的数控技术标准缺乏。上海现有的数控技术的研发机构、生产企业、服务公司与传统装备的用户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整合,具有带动性和示范性的行业缺乏基础工艺数据、技术标准以及信息交换平台。
3、自主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
上海的科研资源国内顶尖,已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的科研创新格局,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电科所、上海工业自仪院、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和上海汽车技术中心等都是极具代表性和实力的科研创新源头。此外,上海还汇聚了上海高威科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达仕福(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威图电子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松盛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等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的多数成员。创新资源和创新创业企业在上海的协同集聚将十分有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创新效率的提高。然而,在上海工业4.0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上还存在三条短板。首先,上海的研发设计集成能力严重缺失。如新兴装备的自主研发和重大装备的整体设计集成能力。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上海还未形成标志性企业或工厂。第二,与上海的智能制造现存规模相比,上海软件制造能力严重薄弱,仿真软件、研发设计软件、系统平台软件、控制软件等高端工业软件领域存在较大空白。第三,上海智能制造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相当紧迫。近期,上海人才市场对智能制造专用人才、复合人才、工艺及高级技工人的需求大量涌现,从而对上海本地高校对口专业的设施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较大压力。
4、上海大型企业海外布局尚需进一步引导
央企已成为“一带一路”上发展的主力军。截至2014年底,国资委监管的110余家央企中已有107家在境外共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多家央企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根据国资委新闻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从2.7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年均增长12.2%;截至2014年末央企境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中央企业总体的12.7%、18.3%和8.6%。可见,以混合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上海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应占有较大的制度优势。自2014年3月以来,上海开始正式执行《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上海国有跨国公司的实施意见》。根据上海商务委的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通过并购和增资方式的对外投资额占比达82.8%,同比提高6.5%。从对外投资领域看,大部分上海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信息服务业等服务业领域,投资额达80.5%,同比增长1%。相比之下,仅上海海立集团等少数企业成功实践了海外智能工厂布局,进一步引导制造企业发展海外智能工厂、设立工业4.0海外研发中心应成为下一步上海企业“走出去”的重点。
上海工业4.0助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上海需设立进口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引进国际最新技术与设备,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与再创新,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一)尽快出台实施意见
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国务院授权制定并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上海应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一是准确“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路线中对上海工业4.0影响较大的领域。二是深入考察了解和掌握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状况、经济水平、基础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的情况,并准确把握国内省市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行动。三是以“问题导向”为先导,同时坚持“创新发展导向”和“市场导向”并重,在把握上海工业4.0模式构建的瓶颈问题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和国际国内市场开发。通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和“引进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个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四是坚持以平台建设为抓手,重视产业合作,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力度,从而使上海工业4.0成为上海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平台建设的有力支点,产业合作的重要阵地,以及上海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前沿。
(二)积极打造工业4.0国际产业合作平台
要充分发挥上海在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中的巨大优势,全力打造上海工业4.0国际产业合作平台。一是依托上海自贸区发展中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机制体制平台,加大引进外资力度,鼓励外方以技术入股,促进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引资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引资效率。二是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境外产业园区合作平台,推动形成跨境智能制造产业链条,实现境内外产业良性互动,同时也有利于开展跨国技术合作,有效抵御风险和减少贸易摩擦。三是高度重视海洋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合作,推动海洋资源共同开发。四是支持智能制造重点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到国外设立合作研发中心,出台专项基金予以扶持。五是成立智能制造国际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定期发布国外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最新信息,为上海本地企业服务并惠及全国。
(三)引导上海企业“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往往会遇到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保障等困难,需要依靠政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来帮助企业解困。2014年1月,上海商委、国资委、发改委和经信委等8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上海国有跨国公司的实施意见》,从三个方面入手,推动上海国企“走出去”。一是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定期发布境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和产业指引,并制定《上海市培育本市国有跨国公司战略规划》。二是着重培育培育跨国经营主体,即在确定重点培育对象基础上,提升企业跨国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水平,建立境外项目后评价机制和“走出去”动态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走出去”考核办法,等等。三是改善政策与服务环境,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支持力度,提出了简化境外投资合作核准手续,加大专项资金引导扶持力度,加强对“走出去”项目的外汇金融支持,打造全方位“走出去”服务平台,等等。上海在推动该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应积极引导企业在扩大海外投资的同时也要对调整核心部门的海外布局有所考虑,如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客户中心,从而更贴近客户与市场,还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此外,在当前阶段,上海还要发挥本地园区发展优势,在引导上海企业抱团“走出去”同时与上海园区管理输出有机结合,以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
(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上海工业4.0的发展,应成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与上海参与“一带一路”之间互动的纽带。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不仅丰富了上海在“一带一路”上所发挥的高端引领的重要功能,同时还是上海工业4.0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要集全上海之力,稳步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一是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基础上,建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研发链各个环节的沟通与互动,破除阻碍研发投入、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激励等现存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利用现有孵化器、创业园和高科技园区,加大创新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引导企业集聚,培育创新文化。三是加大政府采购的支持力度,扶持新产品走向市场。四是设立进口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引进国际最新技术与设备,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集成创新与再创新,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
(五)加强国际交流
积极发挥上海对外开放优势,在对外交流中寻找发展的机会。一是深化与友好城市的联系。目前,上海已与世界上49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关系,其中很多城市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如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欧洲门户)、德国的汉堡市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等。因此,上海应加强与这些节点城市对接,建立工业联盟等多种合作形式,以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同时也有利于把上海工业4.0的最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二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尽量把本地的国际产业合作平台向外延伸,并制定合作交流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增加对科技合作的投入与支持。三是在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民间往来的基础上,加强科技人才交流,积极培育既懂科学技术、又熟悉经营管理和国际规则与惯例、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培养。
(六)完善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积极引进稀缺的国际化人才。坚持市场开放理念,拓宽选才渠道,构建国际化人才“蓄水池”。以优惠的引进条件和市场待遇,吸引高科技型海外人才和海归人才到沪安家、就业和创业,以更好地为我所用。二是建立定期培训与交流机制,促进本地优秀人才向国际化人才转变,提升本地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三是引导上海企业建设后备人才梯队,注重加强人才储备。四是加强本地高校与高职的国际化建设,以为上海工业4.0发展不断输送高素质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