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大起底 追赶工业强国分几步?
国人钟情于追捧一些新概念,这是互联网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通病,在国内早已见怪不怪了,新概念刷新太快,不懂点什么1234,还真不好意思出门,下面就拿德国人提倡的工业4.0来说说事儿。
“一刀切”生产模式 引发产能过剩危机
回顾世界近代史,蒸汽机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制造业开始慢慢从农业分离出来,“工业”的雏形概念初步诞生。在持续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工业革命进程中,逐步实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了好听还是有别的什么目的,德国人管它叫工业3.0,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工业生产阶段,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PC的应用为标志,机器逐渐代替体力劳动,甚至连部分脑力劳动也逐渐被机器所接管甚至超越(Alpha go KO 李世石),同时也使得工业生产能力超过了人类消费能力,揭开全球性的产能过剩时代序幕,产能过剩的阴影笼罩着各行各业,汽车、钢铁行业尤为严重,当代人有目共睹。
拿来主义是否适合我国基因?
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传统制造业的“互联网+”,美国人管它叫“工业互联网”。包括了互联互通、数据管理、高度集成、定制化生产等特点,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生产方式由“一刀切”改为“切一刀”,有望改变产能过剩窘境。
因此,中国选择德国标准,起码比山姆大叔空心化的工业要来的实在。尽管路子是选对了,但放眼国内来看,细化到各个企业来看,就有点变味了。小编在不少研讨会、博览会上都打过酱油,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德国人自己更倾向于工业4.0的概念、路线、标准的规划和探讨。
而相比之下,会上的国内企业却普遍高举着自家的单一产品,振臂高呼道“我们是工业4.0的领军人!”,国人喜欢炒作新概念,但是否考虑过坐在听众席上德国人的心理阴影面积?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时常被冲昏头脑的企业所忽略,我们都知道德国工业发达程度较高,德国人提出的工业4.0概念,拿来主义是否适合我国制造业基因?
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
中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曾经采用一种国际通行的计算方式来衡量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工业比德国落后100年!100年!100年!此结论一出,顿时犹如巨石砸向平静的水面,顷刻间,如开锅一般。
我国工业为什么落后于发达国家?
不论这100年的结论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中国工业到底落后德国多少年?30年,50年还是80年?计算结果不一定准确,但我们应该承认,中国工业水平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原因仍是源于企业工人社会地位的持续降低。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挤破脑袋搞学习,长大做个金领、白领,而蓝领的含义几乎等同于苦力,不受社会尊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若不是逼上梁山,谁还愿意进工厂做工人?具备优秀专业技能的工人就更少了。而另一边,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独具中国特色的考公务员热却备受推崇。
想要缩小工业落后的巨大差距,提升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才是根本。
德国制造为啥那么牛?
德国制造为啥那么牛?据相关统计,德国技工一出校门,在收入上就比同期毕业的大学生要有优势,有很多资深的高级技工,其工资更是超过大学教授。因为这样的待遇,很多年轻人愿意放弃高等教育,而国内学生普遍鄙夷技能职业院校,非本科不上。
另一方面,在德国做技工也不等于是“辱没门庭”,德国人眼里,读大学一点也不比做技工高贵,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也不会因为出了一个技工后代而感到名誉扫地。
而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亲朋好友的聚会上谈及自己的大专学历,好像总是羞于启齿,社会地位不高和国人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得“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日渐升温,在90后群体中尤为严重。
在德国,人们愿意从事技工行业,如果有更高的需求,可以随时参与进修,德国的再教育无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是平等而畅通的,在德国的大学讲堂上,经常可见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学生席上。正因为这样的德国文化和社会背景,让技工变得非常热门,也使得德国拥有一大批脚踏实地的工匠,为德国乃至世界创造财富,因此也不难理解德国制造为什么那么牛。
务实创新 共创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并力争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阵列。现我国工业发展水平正处于3.0阶段,应该循序渐进,3.2,3.5,3.7…一步一个脚印,切忌急、浮、躁,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不可拔苗助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方针,从政策、教育、市场等多方面做改变,全民参与,全民受惠。只有这样,制造强国战略才能变成越走越宽的平坦大道。
回到企业上来说,若干年后我们再回顾,到时候笑傲江湖的赢家,一定是默默耕耘,务实创新的那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