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错过互联网革命的大国反思
旨在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发布之后,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6月24日成立。媒体惊呼:中国版工业4.0开启发动机,智能制造将推动中国创新转型。
放眼全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以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创新风潮为代表,德国、美国等全球制造强国,纷纷掀起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而以《中国制造2025》的启动实施为标志,中国产业、中国经济也开始了智能化转型的新征程。
正当中国工业企业略带蹒跚地开始智能化转身,“互联网+”的历史性浪潮也在敲击着具有百年厚重历史、内部分工极其复杂的工业大门。工业4.0、“互联网+”将在物料、设备、车间、工厂、企业、产业等几乎所有层面迎头相遇。他们的交汇点,恰恰是打开中国经济智能化转型奥秘的金钥匙。
今日起,人民邮电报《信息化》周刊推出“透视智能化转型”系列分析与思考,帮助读者梳理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前沿创新理念与成果,把握科技、产业、经济智能化变革的大趋势,更好地推动工业与信息通信业融合创新。
工业4.0最初是德国工业和国家的最新战略,后来此语风靡全球,被视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代名词。
经过数年产业界、学术界酝酿,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在德国看来,智能制造将主导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 革命性的变革,升级国内的工业体系,保持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毋庸置疑,这一战略对全球制造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当前仍处于粗放式发展模式的中国企业而言,的确具有“高大上”的学习参照作用,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但也要看到,从德国工业4.0出台的历史背景看,也颇为被动,事出无奈,不必将其神化。
改变生产、服务模式的工业革命
工业4.0是基于德国高度发达的制造业、雄厚的工业软硬件系统及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基础上,将制造“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并通过物联网与务联网的两网融合,以及三项集成(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一种智能化的、社会化的生产模式。工业4.0不仅会在技术创新、生产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得到重大突破,而且会直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将来的生活模式乃至社会发展模式。从这点上讲,工业4.0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实至名归的。
目的是应对威胁、确保未来
德国为什么要实施工业4.0战略?
尽管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德国经济一枝独秀,成为欧盟最耀眼的经济明星,但如果站在德国的角度看,实际上面临着深深的内忧外患。
失去的过去。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目前90%的创新是在欧洲之外产生,欧洲不能错失下一代工业技术变革。默克尔同时对德国的制造业能否及时与现代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接,保障德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表示担忧。
具体到企业层面。2015年世界十大科技公司榜单里,没有欧洲公司,中国占2席。全球市值最大的20个互联网企业中依然没有欧洲企业,中国有4家。
可以说,在过去的商业互联网时代,欧洲失去了宝贵的机会。
在制造业,德国有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在“蚕食”他们市场的中国同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可以随时“鲸吞”他们传统产业的美国跨界巨头。
近些年来,中国正成为德国传统制造业的一个强劲对手,中国企业以高效的大规模生产、较低的成本、不断提升的技术与质量,出口产品也不再是低端的服装等,而是向机床、汽车、高铁等高附加值的行业挺进。当我们为中国企业的巨大成绩骄傲的同时,对于德国而言,就是市场在慢慢缩小。
最危险的对手:互联网颠覆式创新
更要命的是,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又突然杀向德国最核心的汽车制造产业。你不是有上百年的历史积累吗?不要紧,我直接推出电动车;你的发动机我不用了,变速箱我也可以不用,汽车在美国人眼里,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汽车了,就是个移动计算机;你最核心的发动机等技术我不用,你再好的汽车也不过是为移动计算机所用的一个附属机构而已。德国最核心的汽车产业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颠覆、鲸吞,一招置敌于死地,可以将你沉淀了上百年的武功全部废掉,让你的这些企业从武林高手变为一个残疾,变为一个给这些公司拎包的随从而已。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张着血盆大口的美国怪兽们,在美国政府“再工业化”的大旗下,居然联手了。以GE为核心,联合了思科、IBM、AT&T、英特尔等68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企图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联合行动,帮助美国实现“再工业化”革命。在某种程度上讲,美国的再工业化革命或者叫第三次工业革命,革的就是欧洲的命,革的就是德国工业的命!
放眼全球,德国人的未来也不那么乐观。
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制订了一系列规划和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业回归战略,中国也大力推进制造强国计划。对手越来越强壮,市场就那么大,僧多粥少,德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就会加剧。
同时,美国掀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国正在规划中的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这些对工业界来说,都是机遇,但如果德国抓不住,就又成了下一个互联网,又会陷入被动之中。
这是外部压力,对德国来讲,内部压力同样也不小。
最无奈的软肋:人口老龄化
德国要再次发动工业革命,最大的内患是老龄化带来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德国老龄化程度非常严重,在全球仅次于日本。在德国许多制造公司中,员工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年轻员工的数量在不断下降。
从2012年起,德国法律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将来可能达到70岁。
在中国,很多企业工人45岁就可以内退;在德国,白发苍苍的70岁老人还得被迫上班、干活,这是何等的无奈!
因为工作关系我们了解到,欧洲来的客人在中关村软件园看到络绎不绝的人群,几乎每个客人都耸耸肩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这么多人!第二句就是“这么多年轻人”!仔细品来,里面除了惊讶就是羡慕。
当我们徜徉在慕尼黑等德国城市时,大街上人流稀疏,并且很多都是老年人,这与国内熙熙攘攘的人群、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形成了巨大反差。
在人少、老龄化严重的德国,企业招不到人,企业里的员工很多是高龄职工,在这种情况下,不提高自动化程度、不提高智能化程度,行吗?
众所周知,在德国,劳动力成本非常高,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高,各种假期也非常多,造成了单位时间成本的居高不下。因此,在价格上如何与中国等大规模生产的产品竞争?并随着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这种困扰会越来越明显。
据统计,德国约有360万家注册的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德国有2100万人在中小企业工作,占德国总就业人数的79.6%。德国有很多优秀的小企业是被世界级管理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赫尔曼·西蒙称为“隐形冠军”的,其产品行销世界。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是实属无奈。德国国土面积在欧洲居第七位,不及两个广东省大,人口不及一个广东省多,国内市场狭小,这些小企业从创建之初就必须面对国际市场,就必须面对国际竞争。尽管这些企业的产品非常精良,富有竞争力,但面对全球市场,因为规模小而力不从心。
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通过分散式生产实现社会化生产,形成拳头,共同参与全球竞争,这就成为工业4.0为何在德国诞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