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巨头踏足智慧城市 “鲶鱼”冲破固化利益
今年以来,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纷纷踏足智慧城市建设领域。3家互联网企业有着海量的用户基础,有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支持,可以预见,它们的参与将给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深刻变化。
4月29日,长沙、无锡、大连、常州等15个城市与腾讯签署了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提升智慧城市水平成为合作的重要内容。据介绍,在微信的“城市服务”平台上,居民可便捷地享受交通出行、医疗、出入境等10多项公共服务。目前,这一平台已覆盖广州、深圳、佛山、武汉和上海,而重庆也即将接入。
同样在4月,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集团也发布了智慧城市综合解决方案。内容包括:通过支付宝钱包、手机淘宝和新浪微博,让居民进入城市服务平台,享受生活缴费、违章查询、医院挂号等公共服务。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等12个城市的居民将“尝鲜”。
除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百度也在今年2月底宣布将把四川成都崇州市作为试点,与当地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进行合作。
TAB(腾讯、阿里巴巴、百度)风风火火地将“触角”伸向公共服务领域,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思维?它们又将为智慧城市建设推开哪些新大门?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师张瑾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相关企业的进入,改变了智慧城市的服务模式和业务协同方式,将会让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更实用、更成功。”
整体解决方案——
不仅仅是服务上网
其实,3大互联网公司对城市公共服务涉足已久,路径也颇为类似:一开始是水电煤缴费,再后来是缴纳违章罚款,而后则是服务于交通、医疗等民生领域。从去年开始,支付宝钱包和微信先后推出了“未来医院”和“微信医院”项目,主打手机挂号、移动付费等业务。
“从TAB的业务布局来看,本地化、生活化、移动化是其鲜明特点,这恰好与公共服务的需求高度合拍。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都还没有形成。”市场研究机构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林文斌这样形容互联网厂商进军公共服务领域的动力,“拿医疗行业来说,互联网的渗透率只有不到5%,短板就意味着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令人欣喜的是,互联网公司一度“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情形正发生变化。如今,与互联网企业签约的通常是省市一级政府。微信开放平台业务部副总经理胡仁杰坦言:“从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心态较之前更为开放。”他告诉记者,4月13日,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为上海市领导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专题辅导”,“市领导培训邀请民营企业家演讲,在上海并不多见。”
审视种种战略合作协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互联网企业主要扮演着两个角色:连接政府与居民的桥梁、提供数据整合与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提供商。阿里云高级业务发展经理段永华表示,对于普通居民来讲,评价公共服务的主要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获得服务的便捷性,一个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智能终端为公众方便地获得城市服务提供了入口。但仅有这个并不够,如果后端的效率得不到提升,服务请求便捷了反倒是麻烦。这时就需要云计算和大数据来实现应用协同和数据融通。”
“互联网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把政务服务放在网上或手机上,而是深度的整合底层系统、数据与服务平台及入口的整体解决方案。这样才更能给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全方位改进带来帮助。”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国内事业群总裁樊治铭说。
互联网思维——
整合不同维度数据
“互联网公司的优势在于,它们有很好的用户基础,客户群远远大于政府网站的用户群,而且互联网思维本身就是用户至上,它们更注重被服务的人,这就让用户体验有所保障。互联网公司在这个时间点加入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城市管理由‘重治理’向‘重服务’转变的体现。”张瑾表示。
但把过去能做的事做得更好,并非互联网企业切入智慧城市带来的全部变化,和传统作为供应商的集成服务商们相比,它们为公共服务推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
拿政务微信来说,截至2014年底,全国政务微信总量达到40924个。全国政务微信逐渐呈现出从发布升级为服务、查询升级为办事、分散走向统一的特点。移动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微信平台上构建,而在这个平台上,公共服务正在从单向趋向双向。
段永华表示:“在互联网场景下,公共服务可以被记录、被跟踪、可评议,居民可以像跟踪一个包裹一样,跟踪自身需求被应对的过程,如果过了时限或者被苛责还可以投诉。如此一来,权力运转过程清晰明了,也就能推进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马化腾在今年全国两会《关于运用移动互联网推进智慧民生发展的建议》中,同样表示,需要加快建立适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切实把发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引导到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来。
此外,为了与互联网公司的渠道对接,目前各地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先建设统一的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进行,通过平台实现对所有政务服务的整合,再分别与微信、支付宝、微博等渠道对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城市信息化运营人士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这种机制有可能真正打破信息孤岛。“智慧城市最大的瓶颈在于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本身存在部门分割的壁垒,城管、交通、公安等系统各自为战,数据很难汇集和整合,政务上‘云’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成为政府自上而下打破分割的抓手,让不同维度的数据真正统一起来,产生价值。”
全新运营模式——
“鲶鱼”冲破固化利益
“拿医疗行业来说,线下医院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生态,相对比较固化,资源也比较封闭。公共服务创新,意味着要进入一些相对传统的领域,外来者如何能打破原有体系,是最大困难之一。”林文斌表示。
在另一些业内专家看来,从电子政务到智慧城市,硬件公司、系统集成商等许多利益相关方已经身在其中,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必然会打破这一架构。“滴滴和快的公司的发展就是互联网如何打破现有格局的写照,原有的利益相关方很可能成为智慧城市未来发展的瓶颈。”张瑾表示。
就像一条条被放入水箱的“鲶鱼”,互联网公司也在搅动着整个智慧城市产业。“互联网公司拥有海量且黏性极强的用户,这不仅让触达用户变得更容易,也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撑。拿腾讯来说,腾讯多款产品记录下90%以上网上用户的行为以及他们对城市的关注和理解,这些数据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做出更科学、准确的决策,竞争格局必然会因此而变。”胡仁杰表示。
不过,在Gartner研究总监汤彤妹看来,未来并不会出现互联网厂商一家独大的局面,它们会寻求与传统服务商结合的“双赢”模式。“就像‘鲶鱼效应’一样,有竞争力的对手进入后,会推动整个行业向前走,也给了政府选择和比较的空间,传统的服务商不太可能再靠卖硬件或者低层次的应用就要政府埋单。实际上,互联网厂商也在探讨与传统服务商诸如软件厂商、硬件提供商等形成合作的方式,从大方向上来看,参与者会探索出新的创新模式、架构和应用,一起在市场上玩,把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