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不是独立硬件,与智能家居将是完美结合
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电影《机器人总动员》中,机器人瓦力在一片荒凉绝境中能够来去穿梭,兼顾工作和娱乐,《星际穿越》里的机器人Tars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世界。艺术作品中的机器人无论是在智商还是情感表现上,总是能与人类分庭抗礼,那么现实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
除了工业生产线上按照既定程序工作和冲刺在军事、救援等前线的大块头,就是能够对有限的刺激做出反应并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人,例如索尼推出的AIBO机器狗,后者与我们理想中的机器人更接近,但是价格不菲且实用性不高,而以平民形象出现的是iRobot研发的那些埋头工作,以扫地、拖地为己任的家务机器人。
但这些我们都可以称之为装上了传感器的自动行为设备,还不是我们期待的能够识别自然语音和图像识别,能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机器人。近期拿到2350万美元融资的家庭机器人项目Jibo,则几乎满足了上述条件,其不仅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人聊天,还能通过面部识别认识家庭成员,对家庭计划和安排进行提醒,而更重要的是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Jibo可以不断学习,了解人的深度想法,而国内的小鱼科技也推出了陪伴机器人小鱼在家,已经走向京东众筹开始售卖,其同样具备面部识别和人脸追踪,能通过360度拍摄为两地分局的家庭成员建立沟通。
人工智能的东风
机器人以千元量级的价格进入家庭,充当一员,打点家庭关系,并且能在混迹人与人的交流中提升自身的认知,这听起来似乎非常酷炫,实际上是借了人工智能的东风。
百度人工智能项目掌舵人吴恩达还身为谷歌大脑之父时,曾针对机器人的研究现状说过这样的话:我发现在工程师和科学家们之间有一道隔阂,隔阂之深出人意料。
科学家倾向于人脑构造的探索,并在深度学习领域为寻求突破而使出浑身解数,而工程师们则喜欢将一套技术迅速应用于商业市场,让智能研究成果快速走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吴恩达所说的工程师的使命即制造我们日常所见的机器人,没有人的智力,只是自动控制技术的延展,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作机器人,其行为精度和速度都远远超越了人类,击剑机器人的反应灵敏度更是可以用临危不乱来形容,但是唯独缺乏思考的能力,即自我意识,只能按照人设定的场景实现特定的功能,一旦遇到超出人预料之外的情况,机器人就会束手无策。
这就出现了《星际穿越》中我们看到外形有一种锡纸盒子即视感的机器人Tars无所不能,而我们的生活视野内却只能见到iRobot扫地机器人的埋头劳作。吴恩达所说的科学家的使命即在于利用计算程序模拟人脑神经网络,让机器摆脱人类介入,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Google是底层技术研究的领军企业,其拥有庞大的数据沉淀和号召力,2014年初其曾花费4亿美元投资了人工智能研究公司DeepMind,该公司已推出了不需要人工介入,在不断失败中学会如何玩Atari电子游戏的软件,谷歌又用32亿美元收购了智能家居Nest,以及一系列机器人军团。将这些尖端技术团队聚合在一起,并聘请行业大牛,谷歌追求的正是超级人工智能,可以让机器具备“听”“说”“看”等自然感知功能,能够与人自然交流,而在其接触数据的过程中也能像人一样自我学习和思考。
百度在人工智能研究上的动作与谷歌类似,结合底层搜索技术,基于海量的用户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其突破方向同样为移动端的图像识别和语音交互,百度直达号、语音搜索、Dubike等产品中都已有体现。
Facebook也已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基于社交数据分析用户行为,提升内容推送精准度,而微软的小冰、小娜项目已经早早在移动端集聚了大量粉丝,开始连接上下游寻求变现。巨头之外,还有图灵机器人平台、虫洞语音助手等创新公司,从巨头到创业团队,都在为让机器具备感知世界的能力而大军涌入。
不难看出,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传感器、处理芯片、智能平台等产业不断成熟,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在融入自然语义识别、翻译、购物推荐等项目之后,还扩展到了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无人机等等不同的分支领域中去,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数据网络已经覆盖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机器人只是创造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服务,像其他硬件一样顺势成为这其中的交互平台之一。
机器人不是独立硬件
以前文提到的Jibo为例,开发者将其定义为“保姆”,JIBO能够通过手机程序识别影像和声音,进行拍照和提醒邮件通知等功能,还能为不同的家庭成员提供服务,比如日程管理。而小鱼在家则可以通过人脸追踪,来拍摄家庭场景,帮助两地相隔的家庭成员实现沟通。
这都是通过机器人本身的应用程序实现的,也就是说之前对机器人的编码过程,变成了现在的app开发,遥控操纵变成了现在的手机,而人工智能处理和自我学习也无需机器人本身来完成,连接wifi,交给云端服务器,在3-5秒的延迟内反馈给用户。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系统在这过程中,为家庭机器人提供了交互条件和不断优化学习的基础。
与智能家居如何共处
跻身于智能家居大家庭,家庭机器人将扮演何种角色,目前很难定论,但是根据巨头们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动作可以做大胆揆度。
谷歌从美国家庭对恒温器的需求出发,以Nest恒温器为中心已经推出了烟雾探测器,并开放了接口,要将Nest作为未来智能家居的控制枢纽,而小米却在装了处理芯片的路由器上看到了机会,积极投身于智能路由器对传统路由器的替换浪潮,企图将底层网关作为智能家居的入口。
巨头们的布局路径可能不同,但对智能家居的理解并无二致,谷歌对Dropcam等企业不断并购,以及小米斥资12亿结盟美的,都说明智能家居未来的形态会是各个搭载了智能模块的家居单品将通过一个控制平台共享数据,组成一个家居系统。而对于这个操作终端来说,兼具语音交互和识别功能的智能手机似乎最适合。
家庭机器人拥有独立的控制系统,以及遍布全身的传感器,甚至随着机械臂等仿生设备走向民用,以社交或者陪伴为特色的Jibo和小鱼在家们,很可能装上双脚,以更拟人化的形象出任家居管家这类角色。梦工厂的角色行为主管凯文·奥克斯曾研发了一款名叫Charlotte的机器人,其利用华硕生产的深度摄像头、树莓派等平民装置,已经让小型廉价的机器人建立了行动控制系统。
也就是说,负荷越来越重的手机完全可以解放出来,将其肩负的任务交由家庭机器人来打理,你可以用自然语义向你的机器人管家们发号施令,调度智能家居的工作状态,而后者的即时信息也可以由机器人来予以反馈,甚至根据你的使用习惯自行处理。
机器人走向完全智能化还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要先聪明起来,家庭是个复杂的、柔性的、具备不断沟通和多重需求的使用场景,这对于机器人来说无疑是个很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