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智慧城市建设起东风 “智”在技术“惠”及民生
“杭州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起步不是最早,但很有可能成为全国的领跑者。”今年3月19日,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曾到杭州调研“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他为杭州多年的耕耘点了赞。
晚上7点多,浙江杭州长虹社区内,工作一天的杨婧足足兜了两圈才找到了停车位,这样的重复“劳动”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不过,她很快就可以告别找车位的烦恼了。长虹社区书记章燕瑜带来了好消息,“到年底,小区不仅会有智能停车诱导系统,而且WIFI全覆盖,手机连接上智能家居系统,家里的电饭煲、空调就会自动开启。”
这些“智慧”服务全来自杭州最大的廉租房社区——长虹社区,这是杭州市首个智慧社区,然而透过长虹,可以一窥“智慧杭州”版图。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及新技术的出现,杭州的每一个角落都贴上了智慧城市的标签。
“要真正使杭州成为智能城市建设的‘实验室’、‘试验田’。”这是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龚正的决心。
智慧建设进行时 政府发力智“惠”民生
追溯杭州“智慧城市”起步得从2011年10月说起,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杭州列为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城市之一。
经过3年的努力,杭州正变得越来越“聪明”。
“杭州的智慧城市建设虽然起步不是最早,但很有可能成为全国的领跑者。”今年3月19日,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曾到杭州调研“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他为杭州多年的耕耘点了赞。
最为直接受益的就是生活在杭州的884.4万市民。
就拿看病来说,现在只需一张市民卡,无需带现金,刷卡就可付费结算。两年时间内,杭州人节约了655万小时的排队时间。
来自杭州市经信委的数字,目前,有338万人开通市民卡诊间结算功能,累计使用450万人次,使用率67%。
另据统计,杭州市民卡发卡量已达800万张,加上其他健康卡、杭州通卡等,总量达1500万张,已经成为全国发卡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数据共享最好、商业模式可行的城市一卡通成功案例。
再看绿色出行,杭州的自行车租赁系统,日均租用量达40多万人次,在全球最好的16个地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评价中,夺得第一名。出门点点手机APP,便可找到最近的租赁点,成功模式已输出达25省90多个城市。
不仅如此,对于民生的惠及正蔓延到越来越多的角落。
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说,今年浙江省级试点“智慧安监”、“智慧城管”正稳步推进,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字校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多领域信息化建设也是踏实向前。
“智慧城市的目的便是惠及民生。”在11月20日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毛光烈的话为建设智慧城市点题。
正是因为这些“智慧”服务,杭州在11月27日的第六届(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被列为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前十名。
企业掘金智慧经济 抢占先机反哺城市
政府调兵遣将,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在医疗、交通等领域大展身手。
特别是在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一批土生土长于杭州的龙头智慧企业的带动下,大批企业开始掘金智慧经济,成为智慧杭州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因子。
在这其中,不乏传统企业借助“智慧”实现弯道超车的例子。
杭州宏华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传统企业,公司以数码喷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使各种花色布像报纸似地直接打印出来,省去了传统制作中胶片、丝网、银筒等材料消耗,在智慧经济大潮中抢占先机,成为了纺织行业的“香饽饽”。
“目前,杭州有十几家企业都采用数码喷印技术,包括有名的万事利。”该公司市场部主管蒋锦杰介绍。
另外,新兴企业更是借助“智慧”攻城掠地。
8月,总部位于萧山杭州湾信息港的“挂号网”获得腾讯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创下该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融资。
尽管才过4岁生日,然而“挂号网”目前实名认证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700万,12万医生通过挂号网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服务,是当前用户规模最大的移动医疗平台。
“看患者就医的流程,我意识到,如果引入IT技术,会有很多改进空间。”创始人廖杰远谈到成立“挂号网”的初衷。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兴起、聚集,杭州的智慧经济引发“雪球效应”,吸引大企业落户。
3月19日,全球互联网行业巨头思科将总部落户杭州。10月20日,杭州吸引高端打车软件Uber进驻。
这些企业把目标瞄准杭州,做大杭州智慧产业链。为杭州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就拿拉动就业来说,智慧产业提供了大量优质就业岗位,并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
且看一组数据:2014年,杭州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5%,产业带动就业超过30万人,电子商务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60万人左右。
独特优势成就“智慧杭州” 万事具备东风已起
迄今,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这三年来,“智慧城市”从被频频点题,到细化为具体内容,打造出了“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的智慧经济格局,“智”在技术,“惠”及百姓。
成绩单亮眼,优势也很明显。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杭州在创建智能城市上有天然优势,基础设施、体制动力、政策环境、人文精神、生态条件等方面的条件得天独厚,是建设智能城市的风水宝地。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在网络建设、产业发展、应用服务等领域都有一大批全国领先甚至国际一流的龙头企业。
目前,杭州具有阿里巴巴等一大批全国领先的旗舰型信息软件企业,阿里巴巴拥有的商业、娱乐、媒体和社交大数据,为杭州发展智慧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大数据基础,也有西子联合控股等一大批国内智慧经济设备制造的龙头企业,这对杭州智慧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独特优势加上战略眼光,杭州智慧城市蓝图正在逐步展开。
记者从杭州市经信委得知,接下去,杭州将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全力推进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等“六大中心”建设,并且强化项目带动、推进创新发展。
“‘六大中心’建设好了,就彰显了杭州智慧经济的鲜明特色,必将为打造杭州经济‘升级版’提供有力支撑。”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龚正如是说。
着眼于明年和“十三五”发展,杭州将进一步强化项目带动,抓紧谋划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的引领性龙头项目、突破性创新项目,同时加强产业发展协调以及财政资金引导,发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在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看来,不重视智慧建设的城市是缺乏竞争力的城市。杭州万事俱备,东风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