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尴尬如何去突破
可穿戴设备看起来很热很火,实际上用户接受度不高。拿手环来讲,每个品牌的手环在计步、睡眠监测、卡路里计算等功能上都标榜自己的独特性,但实际上这些手环基本上只通过单一的传感器抓取数据,他们的“独特”之处只存在于数据的“包装”和“展示”上,说白了,就是功能同质化严重。
Watch可穿戴设备
笔者最近入手一支fitbit手环,不料被朋友睥睨,他说:“就算是给我钱,我也不要这没用的东西”,可穿戴从业者听到这句话估计会和我一样尴尬。
可穿戴设备看起来很热很火,实际上用户接受度不高。拿手环来讲,每个品牌的手环在计步、睡眠监测、卡路里计算等功能上都标榜自己的独特性,但实际上这些手环基本上只通过单一的传感器抓取数据,他们的“独特”之处只存在于数据的“包装”和“展示”上,说白了,就是功能同质化严重。
同时,市面上的大部分可穿戴设备,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手表几乎千人一面,有的甚至丑到不忍直视。果壳电子软件副总裁于海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可穿戴设备同时具有外在的"饰品属性"和内在的"功能属性",只有先让产品的"饰品属性"提高到用户可接受的程度,"功能属性"才有机会不断完善。”果壳电子推出的果壳智能圆表(GEAK Watch II)采用圆形表冠,符合人们对手表的传统认知,最大程度上减少用户佩戴的违和感,在这点上果壳智能圆表(GEAK Watch II)受到一致好评。
于海东表示,可穿戴设备同时具有外在的“饰品属性”和内在的“功能属性”,只有先让产品的“饰品属性”提高到用户可接受的程度,“功能属性”才有机会不断完善。
对于国内可穿戴设备功能和外观同质化现象,业内人士透露,国内智能手环与智能手表厂商抱着捞一笔的心态去做产品,为了通过量产均摊成本,产品外形和功能上会尽量与成熟的产品靠拢,以方便使用公模公板,这是同质化严重的重要原因。此业内人士进一步补充到,当小米携小米手环以79元低价杀入后,国内可穿戴领域便哀鸿遍野。可穿戴市场还没完全爆发,就已经成为红海,开启了价格战的竞争,小米通过低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这对以智能手环为主要产品的初创公司是巨大的打击。国内某品牌手环为了对抗小米,几乎同期推出了一款百元以下的手环产品,虽然部分功能强过小米手环,不过有测评表示,在做工和细节处理上牺牲了太多。
小米的竞争手段以及抄袭风波一直被人诟病,不过小米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增加了用户购买可穿戴设备的价格门槛,提高了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当年小米推出低端智能机,不就让智能手机迅速地在国内普及了吗?随着技术门槛的降低,以及巨头的入局,部分存有投机心态的厂商必定会被淘汰,这也是市场的规律。不过,因此而对可穿戴设备创业而感到灰心就没有必要,在IT业界,大公司被小公司弯道超车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小米4年前不也是一无所有吗?做出独一无二的产品,才是制胜的法宝。
Watch入局,可穿戴设备的元年才到来?
还记的2014苹果秋季发布会“One more thing”时刻吗?现场观众的欢呼足以表现出世人对苹果手表的期待之情。
如果说是小米让智能手机普及,那定义智能手机概念的就是苹果。所以,当苹果推出 Watch的时候,就有人断定,只有 Watch入局,可穿戴产品的元年才会到来。从一定程度上说, Watch的独特功能、外观设计以及交互方式会指出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对国内可穿戴行业最值得借鉴之处在于移动医疗和移动支付。在移动医疗领域, Watch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多加了几个传感器,而是搭载Healthkit健康管理平台,将片面的、孤立的生理数据整合起来,并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更全面医疗健康服务。在秋季发布会上与 Watch同时推出的还有移动支付服务 Pay,该服务采用NFC技术,用户可通过简单的触碰就能通过iPhone或 Watch迅速完成支付。目前,苹果已经与VISA、万事达和美国运通三大卡商合作,覆盖80%的美国信用卡用户,以及包括星巴克、赛百味、梅西百货在内的数万家美国零售商及营业场所。
苹果的移动医疗服务和移动支付服务目前只覆盖美国本土,但国内医疗产业与移动支付领域潜力巨大,相关政策也已经出台,可以说土壤已经沤肥,需要做的就是细心播种,认真培育,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事。不论是医疗市场还是移动支付市场,有赖于多个因素,可穿戴设备只是解决其终端问题,尽管这是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想鼓励其发展,尚有很多路要走。
对于 Watch对国内可穿戴市场的影响,于海东补充到:“我们期待 Watch大卖,它在教育用户和培育市场方面是有着"优良传统"。PC时期, II催生了IBM、微软和Intel等后来的成功者;智能手机时代,iPhone在自身成功的基础上,让无数安卓手机厂商活得很滋润。但苹果固有的封闭式的生态理念,必然导致在引爆市场需求后,留出大片空间给开放型的产品,Windows和Android都从Mac和iOS上获得了诸多好处,无论是产品还是策略上,借鉴和借力往往大于竞争和对抗。因此,对于国内诸多可穿戴厂商, Watch和Google Wear都将作为市场开拓者,给国内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会怎样?
目前而言,可穿戴设备并不能解决仍和实际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它还是个玩具。不过,谷歌、苹果、微软、百度、腾讯、华为、小米等巨头纷纷入局,也预示着未来可穿戴设备会大的爆发。
第三方测试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UV技术支持与研发副总经理罗黎曾在采访中展望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未来的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带运动监测功能的配件,而是结合移动医疗、移动支付等细分领域,与云端进行数据通信的移动入口。”要达到这样的发展水平,光靠可穿戴设备厂商可不够,它需要政府和多方企业单位的支持,以现在技术发展的速度来看,这样的日子不会太遥远。
对于小米和苹果,国内企业也不需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就像于海东说的,也许他们会给国内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打铁还需自身硬,如何将产品设计得更加人性化,如何找到用户的痛点,才是国内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