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可穿戴概念降温 创业者如何求变?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百度百家
日期:2014-11-19 10:15:53
摘要:经过一年多的宣传铺垫,可穿戴设备终于被撕去了神秘的面纱,从炒概念到炒产品再到如今的冷静相待,不少可穿戴产品给用户丢下了鸡肋的印象。而没了新奇感和诱惑力的可穿戴市场,在于诸多数码产品的角逐时最终败下阵来。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IT

  经过一年多的宣传铺垫,可穿戴设备终于被撕去了神秘的面纱,从炒概念到炒产品再到如今的冷静相待,不少可穿戴产品给用户丢下了鸡肋的印象。而没了新奇感和诱惑力的可穿戴市场,在于诸多数码产品的角逐时最终败下阵来。

  从市场表现来看,线下市场可穿戴产品以山寨厂商“手表式”手机为主,知名可穿戴厂商望而兴叹。线上市场成为不少可穿戴厂商赖以生存的销量来源,但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已经证明可穿戴设备相比于其他数码产品更不容易让用户买账。当然可穿戴市场的遇冷除了和炒作、山寨有关,根本原因还是在厂商身上。产品本身布给力再诱人的概念也终会破碎,对此笔者认为要改变可穿戴市场现状,国内的可穿戴厂商应积极求变。

  功能之变,从伪智能向智能迈进

  什么是智能?或许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可以肯定的是把普通的电子产品通过连接把数据共享出来,在今天称为智能显然不怎么合适。不得不承认与国外主流可穿戴设备相比,国内不少同类产品尚处于伪智能时代。

  国外主流可穿戴厂商在技术上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利用自身研发优势,使得MOTO 360 和Apple Watch成为智能手表的象征性产品。即使是规模不大的专业可穿戴厂商在技术上也是孜孜以求,Jawbone和Fitbit对智能手环功能和外观的设计,使其逐步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的领军人物。然而纵观国内可穿戴市场,可穿戴创业者拿着模仿来的创意和同质化的产品招摇撞骗,互联网和手机行业巨头不断催动产业链的成熟,在技术上却鲜有作为。就拿心率监测功能来说,在国外产品中已经成熟,对国内产品来说却迟迟不能实现。

  虽然不少开发者已经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由于专利和技术阻碍,不少功能的实现让国内开发者头疼,也由此使得国产可穿戴设备脱不掉伪智能的帽子。而行业巨头们却有些目光短浅只顾现实利益,比如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平台上的角逐,无非是想确立自己的入口级地位,却也间接加速了可穿戴产品的同质化。小米、华为等手机巨头不愿错过可穿戴市场,但在产品上却过于保守,创新之处可圈可点。特别是小米之流的厂商利用价格优势对可穿戴创业者的“屠杀”,更加不利于可穿戴市场的良性发展。

  可以说国内IT巨头对可穿戴的态度很明确,他们不希望可穿戴潮流动摇自己的行业地位和现有利益。巨头们把路走错了,创业者们又反扑无力,国内可穿戴市场需要从价格之争、入口之争向技术之争转变,否则难逃国产手机的宿命。

  设计之变,从模仿走向个性化

  时尚是可穿戴设备的一个重要路线,这一点被不少人所赞同,也有不少创业者立足于此。但时尚不等于奢侈,宝石级的产品是一个出路却不适用于普通消费者。时尚也不等同于多彩,不是说把颜色弄得丰富了就有了特色。国产可穿戴设备一直在模仿国外主流产品,成效显著却也不是长久之计,笔者认为国产可穿戴设备在设计上应该趋向于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

  科技感成了不少电子产品不断追随的设计,而可穿戴设备本身就是穿着的配饰之一,返璞归真融入生活的设计或是可穿戴在外观上值得考虑的发展方向。比如中国的古典风,在山寨手机盛行的时代,波导、夏新等一大批昔日巨头走向衰落,而步步高推出的青花瓷手机,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效果,青韵悠扬、典雅唯美的设计赢得了不少女性用户的喜爱。可穿戴设备有何尝不是如此呢,科技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女性身上恐怕并不奏效,中国特色的个性化设计不妨是一个新的思路。

  苹果的Apple Watch除了界面的多变,在表带上也是颇费功夫,无非就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选择。国内一些厂商也开始在腕带上下功夫,但总给人一种范水模山的感觉。如果将可穿戴设备与中国传统配饰进行融合,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比如佛珠、中国结等等。但如果仅仅把这些古典配饰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一部分,产品本身难免有些不伦不类,笔者认为可穿戴产品的设计者不妨从中国的古典文化里汲取设计灵感,打造富有中国韵味的设计之美,而非单纯的抄袭国外产品。

  当然个性化设计并不局限于中国文化,可穿戴产品的设计应该融入生活,毕竟产品本身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产品之变,从全民到定向人群

  国内可穿戴市场的一个现状是,大众化的可穿戴产品越来越不受待见,而针对利基市场推出的可穿戴产品却广受欢迎。原因很简单,大众化的产品在现阶段很难给出一个值得购买的理由,而利基产品却抓住了用户特点。

  国内可穿戴主流市场还是以智能手环为主的,其提供的计步和睡眠监测功能,在有数据没服务的情况下对不少人来说是没用的,也因此给可穿戴设备普遍贴上了鸡肋的标签。笔者认为将可穿戴产品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定向销售,借助利基产品的优势把大众化产品进行分销。比如智能手环的计步功能显得无用,却可以和游戏厂商进行合作,每天运动一定的距离获得相应的道具奖励,让游戏一族运动起来。而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提醒功能可以进一步扩大,不只是电话提醒,短信、社交信息等均通过可穿戴产品进行震动提醒,对于工作繁忙漏收信息的商务人士则显得十分实用。

  国内可穿戴市场从叫好不叫座到吐槽无用论,很大的关系就是把产品卖给了不需要的人。增加产品的可玩性和社交属性,让更多人从这些基础功能里找到实用便捷的功能或是可穿戴厂商们在营销和产品设计上的一个趋势。

  技术上没有优势,功能上同质化,外观又缺少特色的国产可穿戴产品注定被市场所淘汰。无论是创业者还是IT巨头都应该意识到,可穿戴的概念红利已经过去,还抱着乘机分一杯羹的概念,只会让国产可穿戴设备与国外的差别越来越大,最终全军覆没。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