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
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理解过去,思考当下,启示未来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目前,我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馆藏文物约3505万件,每年举办展览约2万项,接待观众人数达6亿人次,已成为海内外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公众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
当你走进博物馆,面对的不是一个个冰冷的橱窗,而是通过数字化虚拟出来的古代世界,橱窗里的文物摆放在它千百年前所在的位置,甚至可以看到古人在你身边徜徉,你可以在这样的场景中拍照,从他们口中听到曾经发生的故事……这或许只是未来智慧博物馆中某一角落的缩影,当博物馆智慧化的大门向你敞开时,任何期望了解古代文明的方式,或许都可在我们熟悉的博物馆中变为现实。
博物馆数字化 带来革命性变化
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传统实体博物馆因观念、技术、场地、展陈能力限制,以及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所展示的文物信息量往往不足,大量藏品没有展出机会,而且在时间、空间、展示形式上也受到诸多局限,制约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为此,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
数字博物馆为传统实体博物馆带来了革命:将实体的文物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方式在实体博物馆内搭建数字展厅,以实现传统展览不具备的展示功能;依托互联网,搭建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藏品在线展示。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均在努力开拓数字化管理、展示的平台。
然而,数字博物馆建设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数字化建设千篇一律,甚至滥用声光电技术;虚拟博物馆内容空洞、信息匮乏;信息单向传递导致的时效性、真实性、交互性和现场体验感不强,观众反馈差;博物馆之间信息交流差,系统不兼容,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记者曾在某博物馆发现,数字展厅观众寥寥无几,播放展览背景的多媒体影片少有观众看完,大厅自动导览机几乎无人问津……同时,观众普遍反映数字展示平台不够醒目,内容较为简单空泛,影片时长控制不合理,不考虑观众切身感受等诸多问题。
智慧博物馆针对数字博物馆技术主导的误区,注重以需求为驱动,重新梳理和构建博物馆各要素,提供“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从而实现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与优化。
目前,智慧博物馆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博物馆距离实现智慧化还任重道远,然而国内众多博物馆结合自身特征,不断做出有益的尝试,无疑推进博物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转型升级。
智慧服务 以公众需求为核心
以公众服务需求为核心,用多维展示互动形式,实现公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互,为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智慧服务的内涵。
目前,国内诸多博物馆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为公众提供最佳的展示效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今年9月,敦煌莫高窟推出了全球首部展现文化遗产的3D球幕影片《梦幻佛宫》,运用国际领先的数字球幕技术,6台超高清投影仪同时播放,在球幕影厅实现了分辨率高达7680×4320的逼真虚拟洞窟效果,让人仿佛置身窟中,尽情感受千年壁画的绚烂和辉煌。
一些博物馆尝试将本馆特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展示方式。湖北省博物馆多媒体小组于淼告诉记者,该馆对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及其他7件乐器进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复原,对文物复原件及部分原件进行真实录音,并且统筹在一个平台上,通过触控屏进行操作。这套“3D古乐器演奏系统”使众多游客能够以手指敲击或者弹奏的方式对“乐器”进行自由演奏,并且不会对文物造成伤害。“这套系统使游客在虚拟场景下‘触摸’并演奏古代乐器,在互动的基础上使观众感受古代文明发出的韵律。”于淼告诉记者。
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博物馆展示与体验、教育与研究、分享与传播功能,是智慧博物馆的重要特征。故宫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宫”iPad应用软件,就可以通过虚拟的主人公的视角游览故宫,系统还带有每个景点的语音讲解,可以使用户将有趣的历史知识与全景式故宫图像结合起来,使观众足不出户领略故宫的魅力。
智慧保护 文物保护应防患未然
智慧保护的理念要求在智能感知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对博物馆藏品的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监控分析,在文物损坏前掌握其各项特征,实现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估—预警—调控”预防性保护流程。对此,许多博物馆也已做出一定成果。
“文物修复具有不可逆转性,湖北省博物馆正在尝试在计算机上对文物进行3D虚拟复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虚拟修复。目前,已有100余件文物进行虚拟复原。”于淼告诉记者。
此外,许多博物馆对文物保护如何从“抢救性”向“预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尝试。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对200多种藏展材料进行测试,运用标准化方法,绘制出“藏展材料适用性等级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则开展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即在展厅布设环境因素传感系统,建立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对包括大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线、有机挥发物等进行监测和相应的调控设施,系统实现自动预警功能,能够及时、迅速地解读数据,实现自动化分析等。
智慧管理 应对庞杂数字信息
面对数量庞大的藏品及藏品记录、每天多则数以万计的观众,如何以智能控制技术为支撑,优化博物馆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为博物馆决策提供支持,是智慧管理的重要要求。
据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介绍,南京博物院已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文物管理,对每件文物进行藏品档案文字录入、图片资料扫描和数码照片处理、摄像数字化处理,为每件文物建立唯一的身份凭证,并将RFID标签与文物藏品数据库相结合,使管理人员便于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方面的工作。同时,南京博物院还将RFID技术应用于库房文物管理,在文物入库前预先录入电子标签,此后文物进出库房,系统会进行自动扫描,并将扫描信息录入计算机,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