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文化卡在宁波首发 一卡打通文化消费
新华书店买书、民光电影院看电影、剧院欣赏演出、文博景点游玩、参加教育培训……今后,主要的文化消费都可以刷一张卡来解决了。
最近,一张集成式“文化卡”在宁波首发。
这张卡目前绑定了甬城首批70多家较大的文化消费场所,今后将覆盖全城主要的文化商家。市民免费办卡后,在这些文化商家刷卡消费,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折扣,甚至超低价的文化产品。消费后还可获得积分,积累到一定数额就可兑换指定文化商品。至今,甬城“文化卡”已发放5万张。
一卡打通文化消费
刚刚办好“文化卡”,35岁的周瑞梅便在“宁波书城”试了把手。她买了三本儿童故事书,原价78元,一刷卡,直接打了8.5折。
“折扣的数字看起来不大,可经常买书的人都知道,书城VIP也只拿到9折的折扣,而且刷“文化卡”还能不定期买到5折的特价书。”周瑞梅说,拿着卡到宁波音乐厅看演出,即便黄金时段,也可以直接打5折,这可比一般剧院自己推出的空闲时段“特价场”优惠还要实惠,因为特价场大部分都是上班时间,上班族根本享受不到。
“文化卡”最让周瑞梅心动的是方便。说话间,她已经拿出十几张VIP卡,有购书卡、万达影院的观影卡、KTV贵宾卡等等。
她说,每个文化商家都有自己的消费充值卡,像宁波文化广场原价看剧有点贵,可是要打折,得充钱,存1000元才能打到8.5折,偶尔看一两场,还要办卡,一懒索性就不看了。
一个“懒”字,其实说明社会并没有打通文化消费的渠道。近几年,宁波文化消费商家快速增长,大大小小文化企业达到几千家,文化产品相当丰富,可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却仍“保守”,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例仅为7%左右,农村只有3%,远低于国外水平。
“我们需要一个载体,激活文化消费。此次,宁波推出‘文化集成卡’,就是希望整合文化资源,让文化消费也能像其他公共产品一样,方便、价廉。”宁波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会陆续有商家加入,直到覆盖全城主要的文化商家。
政府采购市场参与
宁波市新华书店在甬城共有三家门店,负责人没有想到,“文化卡”发放后,三天内,书店里凭“文化卡”消费的销售额竟然突破了10万元,呈井喷趋势。
这只是“文化卡”带动消费的惊喜之一。惠民文化消费最广泛地吸引群众参与,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快速积蓄文化味的捷径,而这需要制度上的创新。
宁波“文化卡”筹建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道,公共文化项目,传统做法是由政府投资政府管,这次,甬城“文化卡”采用了政府引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政府负责出台“文化卡”的惠企政策,让文化企业切实让利于民,引导与拉动市民文化消费,政策优惠,扶持商家等措施,撬动社会文化资源。
“政府的手”,有效保证了文化服务的公共属性和社会效益。宁波政府每年的文化产业扶持基金约有2000万元,部分用于采购公共文化服务,低价甚至免费提供给公众。今后,这些政府采购项目将与“文化卡”关联,还将对销售额排名靠前、受市民欢迎的文化单位进行一定的奖励。
此外,政府每年还会发放一定量的“特殊卡”,奖励给道德模范、最美宁波人、志愿者、帮扶对象等群体,里面存有一定的积分,可直接兑换文化产品。
“市场的手”,又让“文化卡”活力无限。最近,宁波几家书店开始筹划合作项目,错位经营图书。而宁波文化广场则尝试把一些公益场次和“文化卡”绑定,推出“文化卡”专场,百姓只需要花十几块到几十块钱,就能看一场优质的演出……
消费取向数据采集
“叶琴,教师职业,50岁,常购买书法类书籍,偏好唐代书法;常到宁波大剧院看话剧,偏好喜剧类、舞蹈类……”
“文化卡”发放不到半个月,叶琴的卡里,已经记录下了不少消费名目。几笔类似人群的数据积累下来,一家经营演出的单位便由此列出了“四五十岁教师层可能的文化消费倾向”。
在一些人眼中,这份数据分析非常重要。“一旦有了全城百姓观看剧目偏好的大数据分析,我们便可以按此来引进演出,避开消费弱点。这对企业来说,减少了经营的盲目性和风险,能准确分析市场。”宁波文化广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魏雪梅说道。
“文化卡”记录了百姓消费,这同样也是企业经营最实诚的数据,也因此成为一个准入的门槛。
宁波枫林晚书店最怕的“竞争对手”便是盗版书店,以牺牲图书品质来拉低价格,而今后,如果实现“文化卡”消费一卡通,那些盗版的小书店根本进不了卡,也会慢慢淡出百姓的消费视野。
“文化卡”将宁波文化产业中精华者择优而入,事实上起到了质量筛选、政府监管的效果,将全市所有重点文化单位及文化相关企业纳入“文化卡”中,进一步推动宁波市文化企业的产业化、规范化、市场化,保证文化产品的积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