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智CEO林伟:可穿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可穿戴现在可谓是如火如荼,但是我要泼一盆冷水,可能有些朋友是刚进入可穿戴这个领域,我在这个领域的两年时间可谓是一部血泪史,可穿戴市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从产业链角度分析一下可穿戴市场存在的困扰,从最常见的三件套,手环、手表、眼镜,再延伸到帽子。在我的理解中,从传统创造到物联网,需要两方面,一个是联网,一个是智能化。很多传统行业以后都会有一个智能化的改造,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用四个字形容可穿戴——不忍直视。
我用了两年多时间在可穿戴供应链上做中间环节的供应商,我给客户做很多参考方案,发现几点现象:
第一,出货量比想象的少,除了小米,预测小米到年底会遥遥领先。第二,大公司在可穿戴领域持观望态度,而中小企业总是把硬件想的很简单,所以在量产的时候出现问题,导致比预想出货慢。
同时工业设计是死穴。要做一块别人愿意戴在手上的表,前提是漂亮。我尝试过很多智能手表,曾经把手表连上我的手机,目前有很多人担心手表戴三个月没电怎么办,当你真正体验之后会发现问题不是在于手表没电,而是手机会很快没电,因为手表没电没关系,手机没电会死人。
可穿戴平台一直在优化,现在可穿戴是市场存在功耗不够、应用不够、可靠性不够、外观供应不够等问题,其中外观问题比较困难。
我今天早上参观了富士康公司,富士康在模具、材料、工艺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可穿戴和物联网重点在于三方面,控制器、传感器和无线连接。同时我不建议大家进入医疗界,两月前我在北京慈平医疗交流之后发现这个行业水太深。
创业公司资金匮乏,硬件没有想象中简单,做出demo和量产是两码事。demo没有受摧残,可以先首发,让极品粉丝先帮你验错,这也是一种方式。前期做产品的时候并不知道哪些供应链长,哪些量不够,哪些又太足了,导致产品不能很好的量产。
可穿戴领域现在的市场规模很小,需要有号召力的品牌来教育市场。小米盒子上市之前的市场是100万,上市之后市场扩充到1000万。原因在于这些产品的受众是年轻人,老人小孩不能很好运用,而小米把用户群扩充到“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这个过程的教育成本非常高,所以我们认为小米进入市场的作用在于此。可穿戴市场刚兴起,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可穿戴和手机不同,不是一家独大,所以不用担心。
可穿戴也有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花了两年多时间去打造可穿戴产业链平台,去帮助创业者补齐其中的短板。比如寻找电池合作商,可以借助平台推荐,获得加分,有助于打开可穿戴产业链。我们公司在这中间只做方案辅助客户去量产,除了卖一些配套元器件之外,更多的是辅助客户去技术量产。
可穿戴领域是中国电子产品少有的和美国硅谷差距很小甚至是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接下来五年会是中国黄金五年,当然有小米的存在有人会认为是最坏的五年。我们今天扶持一百家、五百家企业,这是有巨大成本的,希望大家不要集中做相同的项目。
较之智能手机出口,我们想不出除了可穿戴还有其他可以挑战手机出口量的产品。当然我不是说一定会,只是很有可能。很多顶级供应商进入可穿戴领域,这些供应商曾经是apple、三星、索尼的供应商,其中绝大多数是大陆的供应商。可以发现今天的小米、华为要比五年前好很多,这不仅是品牌本身的贡献,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的供应商。因为这些供应商以前供应三星苹果,其品质提升速度很快,所以现在支持国产品牌品质很好。
中国市场的变化是90后成为智能硬件主要消费群体,所以如今做产品要问女儿、儿子买不买,而不是我们自己喜不喜欢。同时,中国品牌的口碑比五年前好很多。
深圳公交卡发卡量在3000万,活跃量是700万,由于公交卡易丢失,把它放进手环里面,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可穿戴核心是运动传感器,它可以计算运动步数、消耗卡路里数量。而算法在可穿戴领域是难度很大的,会有第三方进入合作。目前还有环境传感器,用来测量pm2.5。
一家公司不能做所有工作,否则小米待机很可能就从一个月变成三天时间。可穿戴领域的分工会越来越具体,大家根据需要来选择。总之,蛋糕很大,大家一起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