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共服务建设应多些“一卡通”意识
“一卡通”、“一站通”的服务模式效果双赢,既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又大大增强了公众满意度,其关键在于相关部门便民理念的转变与服务意识的提升。
日前,广州市卫生局表示,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已完成二期验收,正启动第三期工作。目前已实现使用一张诊疗卡可预约挂全市44家医院的号,力争在2018年一卡可通行市内大小医院,各医院所有电子病历可联网,市民不必再带病历去医院。
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烦恼。就拿诊疗卡来说,虽然可以网上预约挂号,不用现场排队了,可是,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诊疗卡,哪怕常去的只有两三家医院,一家三口就有近十张疗诊卡了,管理起来很不方便。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之前已有不少商业中介公司看到了市场所在,开发了统一预约挂号系统,为患者提供有偿服务。而由市卫生局搭建的统一的信息平台,为市民提供免费预约挂号,可以说是大大方便了患者。
这些年,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重重,根子就在于把公共医疗服务推向市场,而忽视了医疗产品的公益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让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与便民性。实现医疗一卡通,说白了就是便民、利民、惠民,让老百姓用最简单的方式来享受较完善的公共服务。可以说,解决医患矛盾,需大处着手,也需小处着眼,从点滴细节开始。有的时候,只须站在患者的角度多想一点,多花一点心思,多提供一点附加服务,就可以让看病更便利,大大提高老百姓的满意度,比如,日前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推出了微信挂号和支付宝缴费,手机上就可以直接缴费,不用再排队了,既节约了患者时间,也提高了医院的效率,好评度立刻直线上升。
当然,除了挂号的一卡通行之外,更需要的是整个医疗服务网络的路路通。现在,许多医院内部已经实现电子病历管理,只要输入患者姓名或者诊疗卡号,其之前的就诊信息,包括病人主诉、医生诊断、处方、检查结果,都一目了然。可是,要是换家不同的医院,大部分的检查又得重做一次。重复检查劳民伤财,深受诟病;医生要重复了解病情,耗时费力。如果未来实现电子病历联网,医疗机构之间可以互相调阅,不仅方便患者对自身健康的管理,更重要的是,社区小医院与大医院间、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之间可以形成不同层次但互联互通的网络,这也可以让以往一直举步维艰的社区医院的发展迈出很大一步,有效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吃不饱的情况,值得期待。广州要提升城市健康医疗中心功能,建设华南医疗中心,打造医疗城,在医疗公共服务上,亦需要尽快完善畅通工程。
公共服务中“一卡通”的好处众所周知,除了医疗服务之外,在各级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比如,有的地方推出了公共服务卡,一卡在手,可以享受劳动保障、交通、住房保障、公积金管理等多达十几项的公共服务。有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建立统一的政务服务中心,将不同的审批流程和办事环节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市民只要来一次,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种“一卡通”、“一站通”的服务模式效果双赢,既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又大大增强了公众满意度,其关键在于相关部门便民理念的转变与服务意识的提升。有的时候,有的单位或机构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即便有能力“通”也不想“通”、不愿“通”。所以,要让公共服务一“通”到底,当前尤其要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打破“利益壁垒”。如此,才能让老百姓的生活更舒适和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