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数据助推“渤海粮仓”工程
芒种第二天的上午,山东省沾化县冯家镇李家村的张汝和来到自己家的麦田,正盘算着哪天开镰收割。
这是他第二年在这块盐碱地上种小麦。2012年,他承包的1000多亩盐碱地,被纳入山东万亩“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区。2013年,他在承包地里第一次种植小麦和玉米,小麦平均亩产就达到了606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626斤。“今年我种的近5000亩小麦平均亩产有望达到770斤左右,比去年将增长150至160斤,高产地块应该能创出1000斤以上的产量。” 张汝和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
就在同一天,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一周年研讨会在泰山脚下召开,来自政府、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的联盟成员汇聚山东农业大学,研讨联盟发展和农业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如何更好地支撑“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顺利推进。
记者了解到,张汝和承包地里的土壤、苗情、气象等数据,从去年就已经进入山东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中心储存、分析和反馈,目前已经实现实时采集、分析和生产指导。站在麦浪滚滚的地头上,张汝和满脸笑容:“没有山东农大农业大数据等科技支撑,这样的好收成是很难实现的。”
据介绍,2013年,山东农业大学发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在山东省科技厅支持下,加入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按照山东项目区建设、决策和推进要求,研究确定了包括土、肥、水、苗等20多个粮食生产关键因素的数据采集分析指标体系,并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研发构建了集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监测预警和决策服务“四位一体”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省、市、县、用户四级实时互动,为山东项目区27个示范区16万余亩麦田监测预警和生产决策服务。
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借助该平台已全面掌握了山东项目区27个农场16万余亩粮田土壤、气象、地下水、苗情等生产数据,及时分析提出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措施,其中4个项目区6万余亩已实现了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反馈,为政府、基层农场、农民提供了精准有效的决策依据和技术指导。
德州市科技局农社科科长王永强对此深有感触:“德州各示范区技术人员在大数据专家们的培训指导下,掌握了农业大数据采集录入技术,一些地块上已经安装了物联网自动采集系统,这为改进粗放的农业管理方式,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确保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联盟已完成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大数据平台”研发与应用等项目。“联盟将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平台应用范围,通过大数据平台、网络、电话、现场等多种方式,指导各示范区因地、因时、因情制宜地开展农业生产,为‘渤海粮仓’建设顺利推进做出贡献。”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向记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