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呼吁建立大数据机构 大数据缺乏连通
用通俗的话说,“大数据”就是在大量数据中迅速获取信息、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处理、实现数据“增值”。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办公室公共关系处副处长潘晞晨递交了《关于主导发展大数据战略的议案》;市人大代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主任奚自立则递交议案《抓住机遇研究建立市级大数据工作机构》,建议上海建立市级大数据工作机构。
中国最具“大数据”潜力
“大数据”被公认为是战略资源,不仅有利商业活动,更有利国民经济。麦卡锡公司的研究报告预计,美国医疗行业每年通过数据可获得超过3000亿美元潜在价值,并使医疗卫生支出降低超过8%。在中国,“大数据”将在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加速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有最具潜力的“大数据”市场:中国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数和实际需求,金融、电信、工商、交通、卫生行业已积累了大量数据资产,这些数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到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6.17亿美元,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达51.4%。
面对“大数据”时代,国内外多有动作。2012年3月,美国公布“大数据研发计划”,由美国科学基金会、卫生福利部/国立卫生研究所、能源部、国防部、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地质调查局联合行动;同年12月,广东省启动大数据战略;去年,国内10多位院士建议制定大数据国家战略,还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提交相关议案。
硬件支出占世界10%,服务仅占1%
上海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发展“大数据”得天独厚:上海有世界最大的医联数据共享系统;有4800万张交通卡,每天产生30GB数据;有亚洲第二的证券交易额;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据地方志披露,每年上海信息化固定资产投入近百亿元,年市级财政预算支出二三十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奚自立、潘晞晨两位人大代表强烈建议建立统一的市级大数据工作机构与信息平台。议案举出一组数据:中国IT硬件资金支出占世界总量比重为10%,软件方面支出为2.5%,而服务方面支出仅为1%;上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缺硬件,而缺数据的连通、整合、加工。
议案指出,交通局和气象局,统计局和人社局数据互不通用,更谈不上数据资源整合。又如,城管建了一套视频监控体系,交警部门也建了一套视频监控体系,环保局又建一套视频监控体系。硬件重复购置、软件各有一套、人员成本浪费、信息加工难产,又怎能让数据创造价值?
开放平台供多部门共享
不是从硬件搭建出发、而是从数据管理入手——这是奚自立设计的市级“大数据”工作机制。他提出,建立政府数据资源管理机构,统一掌握各种信息平台的数据所有权、管理使用权;为使市政府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更为有效,还应建立信息化项目投资后评估体系和标准。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可供多部门按需共享的上海市数据资源开放平台。
他建议将2个项目作为试点市级大数据工程的切入口:其一,上海已经启动了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终身教育、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等基础数据平台规划。应能提炼共性数据,以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平台数据建设健康信息数据平台,以智慧交通、公共安全平台数据建设交通信息数据平台;其二,重大突发事件影响面大,需要多个部门联动,应该建立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大数据平台,围绕突发事件,追踪、分析、分类相关数据,做好防范、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