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移动支付面临的六大问题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速途网
日期:2013-12-13 14:07:06
摘要:2013年,移动支付标准之争已尘埃落定,所以摆正心态踏实做事就成为各大参与者的共同选择。于是,一个正驶入快车道的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此相应,耳中听到的则是NFC支付终端、SIM卡兼容性、支付安全等再具体不过的话题。

  2012年,移动支付标准之争的火药味尚弥漫在整个产业界的上空,各大参与者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各自的态度,或得意,或不甘心……

  2013年,既然标准之争已尘埃落定,所以摆正心态踏实做事就成为各大参与者的共同选择。于是,一个正驶入快车道的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在我们面前。与此相应,耳中听到的则是NFC支付终端、SIM卡兼容性、支付安全等再具体不过的话题。

  这样的变化,折射出了移动支付近年来在中国的发展轨迹,而当下正是移动支付大规模普及的前夜;此刻的首要任务则是拆掉快车道上的那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减速带”,让快车道真正显示出速度优势。——编者

  1 NFC手机要过“普及关”

  终端可以说是影响移动支付的首个关键因素,过不了这个“硬件关”,移动支付的春天就很难真正到来。

  虽然目前NFC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从国内的状况来看,支持NFC的终端还远未普及;很多终端厂商都推出了NFC旗舰手机,但仍停留在示范阶段,无论是普及率还是应用率都还不高,而且NFC一般是中高端手机才具备的功能,低端手机很少有支持NFC的,这对移动支付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然,随着用户需求的旺盛以及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成熟,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支持NFC功能的终端正迎来一个增长期。事实上,2013年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款支持NFC的手机终端。国内三大运营商也正积极联合手机厂商推广NFC终端。中国移动表示,2014年新上市的手机将逐步默认具备NFC功能,未来4G终端也将全面支持NFC功能。在今年11月底中国电信天翼手机钱包的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手机终端的投入,中国电信目前已经有多款热卖的手机支持NFC功能,从2014年1月开始,中国电信新上市的3G终端将逐步实现全部机型支持NFC,4G时代的天翼终端将全部具备NFC功能,预计2014年支持手机钱包的天翼手机机型将超过40款。中国联通自去年11月推出NFC手机支付服务后,也表示在2013年所有3500元以上的定制机全部内置NFC模块。

  除了三大运营商,三星、苹果等手机厂商也都在NFC手机上进行了不少尝试。

  有统计显示,国内客户更换手机的平均周期为23个月左右,再加上运营商和终端厂商的大力推动,移动支付受理环境的逐渐成熟,预计未来2至3年,NFC手机将成为客户标配,就像现在手机的蓝牙和Wi-Fi功能一样,基本上是手机默认的功能。只是这种更新换代还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2 标准统一“越细越好”

  为了打破终端制约,中国移动原本打算今年推出1000万部NFC手机,如今年关将至,这一计划可能要落空。究其原因,不同标准的交互问题是最大的阻碍。

  尽管移动支付的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细节性的技术标准却仍然是一个“拦路虎”,其中包括SIM卡、NFC芯片以及POS的标准,此外还有不同手机型号的软件实现问题。中国移动现在使用的是TD-SCDMA网络,TD手机中支持NFC的款式很少,而NFC手机之间的交互问题也仍然不统一。另外,还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中国移动即将商用的4G与NFC不能在新SIM卡中兼容,如果中国移动想同时推NFC和4G的话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与财力。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如果要使用4G网络,那么就不能在一张卡里同时使用NFC;如果要两者兼得,那就必须使用两张卡两种服务,这显然对用户是很不友好的,相信没有几个人会去“自找麻烦”。

  不只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推广NFC手机的过程中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类的技术问题需要运营商、终端商、芯片商等共同解决。好消息是,经过多年的争论,13.56MHz的NFC技术标准成为产业标准尘埃落定,这为尽快统一标准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银联推出了TSM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它类似于苹果的App Store,通过它,各方可以将多张金融智能卡集中在手机或IC卡上,便于携带、使用以及管理。表面上中国三大运营商都齐聚这一平台,为产业的发展凝聚了共识,但是对于这一平台的主导权各自还在不断争取。包括运营商、终端厂商在内的通信阵营希望借助安全SE集成在SIM卡的模式,通过对SIM卡的管理等方式占据主动。而包括各大银行在内的银联阵营则希望安全SE集成在SD卡等模式,或者运营商开放SIM卡接口能力等,抛开运营商借助既有的收单结算方面的优势控制共用TSM平台来获得利益。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争论还将继续。

  总之,技术兼容、平台之争等问题还将继续成为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的阻力,如何化解,需要更多的包容与合作。

  3 告别应用的“单一化”

  如果终端的问题解决了,那么移动支付吸引用户还需要什么?丰富的应用显然是王道,而这离不开创新。

  如果移动支付仅仅是让手机取代了银行卡,仅仅局限于“支付”二字,那么它的魅力似乎并不很大。伴随着手机正变得无所不能,移动支付的应用越丰富,手机钱包的功能越强大,自然就会越受欢迎。

  当前,移动支付正在打破“支付”二字带来的局限。手机钱包里,不仅仅有银行卡,而且也开始将交通卡吸纳进来。例如在北京,人们已经可以刷手机乘坐公交车了。除了这些已经走向生活的应用,手机钱包里还能放入哪些东西呢?显然,优惠券、会员卡是最先能想到的,但这些还远远不够,移动支付应用创新的空间依然很大,这需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而一个看得见的方向,是将移动支付与位置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出更多的应用。

  智能终端的蓬勃发展,为移动支付应用的创新增添了强劲的动力。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局巡代晓慧所说,智能终端迅速普及为移动支付的应用创新奠定了基础,通过在智能终端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或外接读卡器实现消费功能的创新已经出现;继续鼓励企业不断丰富移动支付应用,在方便广大消费者的同时借助应用创新促进移动支付的发展。

  第三方应用开发者的积极性需要被充分激发,因为他们是应用创新的中坚力量。移动支付的运营商与第三方合作伙伴之间的商业模式,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基础。在该领域,中国移动通过积极探索,已经初步确立了与应用开发者合作的三种商业模式:卡空间服务、应用计费服务以及电子票券代管服务。其中,卡空间服务通过将SIM卡空间分割成多个小空间,从而为每个单独的应用提供独立的空间,做到应用之间的互不影响。应用计费服务,则是为各类应用提供按次、包月、包年以及应用内计费的多种代计费服务,促进应用商务模式的创新,实现与应用开发者的合作共赢。电子票券代管服务,则是为商户提供客户端应用,使得商户不需要单独开发手机客户端,就能够让电子票券抵达用户手机。

  4 破解“无处可用”大难题

  客观来看,移动支付如果想取代银行卡支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别的不说,“无处可用”就是一大障碍。

  前段时间,北京某运营商推出了NFC SIM卡,笔者来到营业厅,看到咨询台前人头攒动,但最后成功换卡的人却一个没有,原因就是这张卡只能在公交和地铁消费,而且充值等也只能在公交站点,这么想来跟普通公交卡也无异,于是很多人选择放弃。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上海。在上海地铁二号线浦东世纪公园站,贴有黄色标识“手机钱包”的闸机入口,几乎无人拿着手机去刷卡通过,因为刷过的人都知道,手机刷不了。

  过去的几年里,银行、电信运营商等单位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移动支付的普及,在一些重点商圈和商家得到了一定应用,特别是在电影院、自动售货机等小额支付场景中更受欢迎。但是在餐馆、商场等更多场景中,移动支付一直缺失。

  其实移动支付大有可为。在台湾地区,中华电信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展示。目前,刷中华电信的NFC手机你可以租赁自行车,可以直接进入预订好的旅馆房间,可以乘坐公交车、地铁、火车等交通工具,当然你也可以在咖啡店、便利店、旅游景区实现消费。

  推动移动支付场景的全面化却比想象中要难,有很多关要过。首先,移动支付SIM卡需要在SIM卡芯片上额外空出金融板块的储存空间,这是一大技术难题。其次,移动NFC手机只有在银联“闪付Quick Pass”的POS机上才能刷,这就需要对现有POS机进行硬件升级,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布设量。最后,由于移动支付是新型跨界产品,如何让公众信服并试着去使用这一新产品,不仅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大量的培训,也需要同更多的参与者达成一致。

  路途虽然遥远,但是如果银行、银联、运营商、商户等产业链各方能充分信任与合作,让各种应用场景尽快丰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那么,这种移动支付遍地开花的场景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5 向“大包大揽”说“不”

  相对于以往的各种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条无疑是最长的,利益关系也最为复杂。与此相应,任何一个参与者想要“大包大揽”地对整个行业通吃,都是不现实的。

  合作共赢,毫无疑问是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关键。这既由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客观条件所决定,也受到了中国国情的影响,是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最合适的选择。

  “大包大揽”式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在移动支付产业取得成功。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表示,中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因此行业界限不仅存在于金融业与通信业之间,其他所有的行业也是如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移动支付行业任何的参与者想要“大包大揽”地把这个行业通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也正因为如此,央行作为金融业的监管机构,积极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共赢,从而推动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发展。

  面对移动支付这条长长的产业链,专注于某一环节,成为参与者的明智选择。正如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总经理范金桥所说,NFC移动支付的产业链比较长,牵扯到方方面面,只有专注才能集中资源,快速推出产品,抢占市场。目前,中国移动将手机钱包定位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集中精力做大客户规模,打造优质应用。

  合作的目标,显然是共赢。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移动支付而言,合作模式无疑是关系到今后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局巡代晓慧认为,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构建,要以合作共赢为原则;电信运营企业和金融企业,需要发挥各自的网络技术优势和渠道优势,开展深入的合作,加大非接触POS器具支持移动支付的力度,满足消费者和商家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移动支付应用的市场。

  6 离不开的安全“盾牌”

  当人们对移动支付的便捷性有了充分体验之后,安全就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可以说,安全性是移动支付长远发展的最大挑战。

  近日,英国调查机构YouGov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53%的手机用户不认为NFC足够安全,并担心手机被偷或者遗失之后,自己的金融数据会被窃取。在国内,安全性也是很多对移动支付感兴趣的用户最终却放弃使用的原因。如果无法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移动支付不但不能吸引更多用户,反而会让现有用户流失。毕竟便捷与安全相比,大多数用户会选择后者。

  从目前来看,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存在着较高的操作系统漏洞、木马植入等风险;第二,现有的短信验证手段单一,没有基于手机的动态数据风险管控系统;第三,缺乏手机端的支付安全整体解决方案。这些安全问题解决不了,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整个移动互联网金融都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种种缺失也意味着机会。未来,不仅运营商和手机厂商将会花大力气在这个领域,一些专门提供移动支付安全服务的企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当然,安全问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运营商、终端厂商、芯片厂商、线下商户等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除了技术层面的软件和硬件安全保障,也需要从制度层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风险赔偿机制,保障用户资金的安全,比如微信支付联合中国人保推出的“敢付,敢赔”100%赔付机制,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尝试。作为用户,首先要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在移动支付带给我们方便的背后,安全隐患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做的是采取一切可能的防护措施,比如经常对手机进行病毒查杀,经常更换支付密码等等,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和账户安全。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