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让防汛工作智能化
夏天在城市里“看海”,是近年来网友经常调侃的一件事,与貌似轻松的“看海”相比,因暴雨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无疑让人心情沉重。毋庸讳言,入夏以来,不少地方进入汛期多雨阶段,如影随形的是暴雨洪涝灾害,加强防汛工作已经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重中之重。
今年全国不少省份曾遭罕见大洪水,据国家减灾办统计,截至7月8日9时,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21省(自治区、直辖市)284个县(区、市)遭受暴雨洪涝灾害,674.9万人受灾,33人因灾死亡、14人失踪。随着物联网、工业无线通信等相关学科发展,不少城市运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实现了灾害预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的智能化。
物联网在雨水监测中的广泛应用、预警发布系统的升级,智慧防汛已经成为许多城市提升防汛速度和效率的好帮手。北京市石景山区率先启动“物联网”防汛应用系统。通过监控探头、电子水尺和雨量筒,进行实时监控。当积水超过10厘米的时候,水尺还会自动给石景山区应急、防汛、交通、消防等多个部门应急值守人员的手机上群发短信,提示他们当前的积水位置和积水量;属于里下河腹地、淮河下游区的江苏省盐城,今年成功地顶住了洪水的侵袭。中国移动盐城分公司和当地水利部门共同建设的“智慧防汛系统”成为当地水利战线各方的好帮手;今年汛前,在江苏省南京市水利局和市防办的支持下,长江南京潮水位站、滁河晓桥水文站、马汊河小头李水位站、滁河六合水位站率先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在发生洪水的情况下,南京市防汛指挥中心可以直接调播现场画面,直观地了解到现场河道的水位、水体表象、河道洪水传播过程,便于快速作出科学决策;四川省新津县将尖端的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水务行业管理中,为了安全度汛,新津建设了6个雨量监测点和3个河道水资源监测站,对雨情、汛情信息数据实时传输,对城区暴雨洪水、主要河道洪水进行风险分析、评估,以信息化对抗极端天气,及时排除险情,保证城市安全运行。
物联网技术在防洪抗旱信息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洪涝灾害的及时监测、预警、预报,以及决策会商和指挥工作提供了顺畅、快捷、稳定可靠的通道,大量节省了传统预警方式的人力物力,为洪涝灾害发生地的广大人民群众赢得宝贵的应急行动时间和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