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上演平台大战 各方争抢入口
眼下的移动支付市场,正烽烟四起。
当腾讯旗下的微信宣布将在5.0版本中引入移动支付功能,凭借支付宝行走江湖的阿里巴巴坐不住了;当中信银行宣布推出异度支付,以二维码支付公然“叫板”银联的NFC支付时,银联自然也坐不住了;当中国移动在14个城市大规模启动手机钱包业务,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必然无法淡定……
各路诸侯拼抢的“疆土”,正是移动支付平台。在改变人类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移动互联时代,支付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谁的移动支付平台聚集了最强人气,谁在移动互联时代就更有话语权。尽管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移动支付如果能像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样,最终令全中国拥有唯一的、统一的支付平台,是再好不过的,但理想毕竟得向现实低头。既然这场喧嚣的平台之争已然拉开了帷幕,那就让我们期待浪花淘尽英雄的那一刻吧……
第三方支付平台:后起之秀冲击传统格局
对于当前正处于迅速增长的移动支付市场而言,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谓功不可没。他们凭借着快速创新特性,不断地给传统市场带来冲击。
移动电子商务的井喷式发展不仅给商家带来了巨大机会,也催生了支付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壮大。有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非金融支付行业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了惊人的3.39万亿元。然而,庞大的市场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机遇,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尽管在整个支付市场,银行等传统部门依然占据主导,但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正以其快速、灵活、不断创新的特点改变着市场格局。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已经形成了银行、运营商、第三方平台互相角力的态势。
2013年4月8日,支付宝手机客户端上线了转账到银行卡功能,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通过支付宝余额、快捷支付等方式来实现。进入2013年,支付宝不断创新,深度挖掘移动流量,企图颠覆银行在移动支付行业的竞争地位,支付宝只是第三方支付平台参与移动支付行业的缩影。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盛付通、快钱、银联在线、环迅支付等纷纷加快了移动支付业务的推广进程,第三方支付平台正不断寻求功能创新,寻求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移动支付行业的有力竞争地位。
O2O便是眼下一个创新的好机会。O2O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潜力巨大。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O2O市场将突破2000亿元大关。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往往出身互联网行业,他们对电子商务无论在产品开发还是在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着天然优势,因此以O2O为突破口,成为移动支付的一个战略目标。如今,二维码、POS机、手机支付、短信优惠券等O2O支付模式越来越凸显出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在为广大用户在衣、食、住、用、行、乐、游等生活领域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同时,移动支付也寻找到了O2O这一业务增长的蓝海市场。
不仅在创新领域,在一向被运营商和银联把持的近场支付市场,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开始发力。第三方支付最早起源于PC端Web远程支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把Web支付方式移植到手机端,从而实现远程支付,利用这些远程支付优势,通过二维码等技术手段,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模拟实现了近场支付的功能。比如支付宝推出的二维码支付就是利用远程实现了近场支付, 快钱推出的“快刷”, 也是一种以远程解决近场的移动支付产品。
在移动支付平台之争中,作为后起之秀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正在不断打造全面的竞争实力。他们在挑战市场格局的同时,也在方便着广大用户的生活,因而竞争力不容小觑。
银行:借二维码支付化身挑战者
移动支付市场,显然从来都不缺“挑战者”。但是,当来自银行业的中信银行公然叫板银联时,巨变也许就近在眼前。
异度支付,是中信银行近日正式推出的结算类品牌,移动支付业务无疑是最大的亮点。然而,异度支付不仅支持银联主导的NFC支付,而且新推出了二维码支付业务,个中深意就颇耐人寻味了。
相比NFC支付,二维码支付则是异度支付的重点产品,目的在于有效解决线上线下的融合,使支付不再受物理网点和PC终端的限制,让用户随时随地完成支付操作。这一诉求,NFC支付显然也能完成,但中信银行却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二维码支付上。截至目前,中信银行已经与多家商业机构签署了手机支付合作协议,用户下载中信银行的手机客户端并绑定银行卡之后,无须持卡,手机一扫即可付款。而且,中信银行特别宣布即将在苏宁的线下店与线上店推行二维码支付产品,让顾客通过扫描苏宁线上线下店商品的二维码便可完成交易付款。
中信银行有所侧重的“两边下注”,显然表明了银行与银联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先前的合作之外,竞争开始引入。而统一平台的不确定性,显然是中信银行试图“单打独斗”的根源所在。“目前,尚不能确定二维码支付将成为手机支付的主流,而银联的NFC支付也不可能一定是主流,我们新的支付方式和银联移动支付平台互为补充,但是要比银联移动支付平台多了二维码支付方式。”中信银行总行网络部总经理助理徐鹏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中信银行推出自有支付平台,显然会使移动支付平台的这场争霸赛变得更加激烈。移动支付平台的竞争方,除了银联、电信运营商乃至第三方支付机构外,又引入了商业银行这一全新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之前陆续推出的手机银行服务,其实也是移动支付的一个雏形,具有移动支付的特征,但烦琐的用户身份认证相对于“捆绑式”的移动支付而言,显得不是那么方便。而今天的中信银行,则凭借着最新款的移动支付产品,“盛装”出席了这场争霸赛。
对于中信银行而言,已有的稳定用户群,是打造平台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而且,过去在推广信用卡业务时的种种促销策略,中信银行也可以驾轻就熟地将其应用于移动支付推广上,尤其是二维码支付推广上。
挑战,对于任何一个平台的提供者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终端成本。NFC支付需要改造POS机,刷二维码支付同样也需要改造POS机。据悉,当前支持二维码支付的POS机,每台成本约为2000元左右。这对于中信银行而言,显然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中信银行在未来的移动支付市场上,能否成为一方诸侯,依然是个未知数。
运营商:实干家也有春天
虽然在标准争夺上没有取得上风,牌照的获取也不是那么顺利,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也很难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运营商在移动支付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最早的鼓吹者,多年来受困于政策、标准、终端等众多问题,业务开展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早在几年前,一些运营商已经开始为手机支付业务做准备,将用户的话费账户进行切分。例如分成主账户、副账户,或者单列出手机支付账户。然而这些为支付所设立的账户一直没有真正派上用场。
运营商的优势在于广大的通信网络覆盖,更加贴近手机用户,客户服务工作深入,终端运营经验丰富。自我国引入移动支付以来,运营商一直没有停止移动支付业务试点的步伐,实干者必然会有所收获。
现在,移动支付已经开始广泛的试点,几年前就已经做好的准备工作即将派上用场。例如,某运营商开展活动,鼓励用户将话费转换为“红包”,从话费账户挪到手机支付账户中,就能在超市等营业场所进行消费。这些活动实际上是在为移动支付热身。
我们看到,三大运营商都成立了负责手机支付业务的单独公司,可以说在组织、人员、资金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经过了同以银联为代表金融机构的长期拉锯战,运营商主动出击,携手银联进行合作。去年6月中国移动与银联达成合作,今年6月联合推出了移动支付联合产品——手机钱包。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与银联早有战略合作,2010年中国电信就与银联联手推出过手机支付卡产品。
与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运营商推广手机支付的步伐开始加快。第一步是将手机账户变身为“钱包”。运营商会在sim卡中集成各种卡片,包括银行卡、公交卡、会员卡等。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用户的话费账户通过一定的业务形式,就具备了支付的功能。就像很多地方的公交卡,也能够用里面存入的金额进行实体消费,当然这些消费都是小额的。所以,随着手机支付的发展,手机账户能够进行小额的金融支付,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银行”账户。
第二步是关键——发展客户。相比银联,运营商的一个巨大优势是贴近客户。三大运营商拥有服务十几亿手机用户的经验,有广大的一线服务团队,有遍布全国的营业网点。这些都是巨大的资源。运营商离客户更近,更容易进行业务的宣传推广,持续跟进服务,搜集客户体验。没有运营商的大力推广和宣传,手机支付业务不可能普及。
拥有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加上多年试点、推广经验,运营商在手机支付领域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银联:能否尽到主导者的责任?
在移动支付标准的拉锯战中,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的胜出,使其成为移动支付市场当前的霸主。然而,银联却似乎对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变得有些健忘了。
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可能都不十分了解银联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在中国银联的官网上是这样描述的:银联是“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也就是说,银联作为一个银行卡组织,它的使命是实现不同银行卡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从而减少各银行建设刷卡终端而造成的浪费。
然而,这个成立于2002年的非盈利性服务组织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身份和角色却变得越来越“灰色”,不仅是银行对其颇多微词,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受其掣肘,比如“银联在线支付”和“银联互联网手机支付”业务。银联不仅是同银行的网银平台直接竞争,还不想带支付宝、财付通这样的第三方支付“一起玩”,这种心态很不好,而且也未必能阻挡得了对手。其实,像支付宝这样有实力的机构,凭借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可观的交易量,已经完全有资本绕开银联平台一家一家地去和银行谈。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作为移动支付标准的制订方,银联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实干的精神,与合作伙伴一起去推动这个市场的繁荣。银联总裁许罗德曾经这样说过:银联未来要打造的是线上、线下、移动的立体式支付体系。而要让消费者愿意使用并真正认同这个支付体系,绝不可能凭借银联自身的力量就能实现,需要包括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以及手机制造商等在内的各合作伙伴的支持,而不应该手握着标准这个砝码去限制别人。
从现状来看,POS终端的改造是银联目前最亟须花大力气做的事情。此前,银联推出了“闪付”业务,消费者拿着具有“闪付”功能的银行卡或是手机,在POS终端机上轻轻一拍就能完成支付。虽然“闪付”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但目前市面上大概只有120万台POS终端支持“闪付”,而且主要集中在南方部分城市的便利店、快餐店和超市。记者有一张带有“闪付”标识的中国银行信用卡,然而到现在为止,在北京还没使用过这个功能,因为支持“闪付”的POS终端并不多。有业内人士表示,一台POS终端要安装非接触式读头,费用大概在300元左右,如果要完成全国所有POS终端的改造,总成本将达到亿元的数量级,因此,可以说,POS终端的改造是移动支付最大的“拦路虎”,无论是由谁来承担这个成本都不轻松,但银联有责任去引导、促成这件事情的完成。我们更希望银联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聚合产业链各方的力量,以开放的胸怀去推动整个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