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产业标准与国外存在5年差距
在物联网领域,我国紧随国外脚步,但在标准领域中外却并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国外存在5年的差距,5年的差距至少是半代的差距,许多核心专利都国外企业把持,而国内企业多半都是空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的内部报告,中国的信息产业目前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足见中国在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制定方面与国外的差距之大。
美欧主导的国际标准组织已制订出物联网的相关标准,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美国于2005年通过ISO组织推出的“全球物联网核心标准EPCglobal”,该标准已获得所有西方国家的一致认可。西方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国内产业链上,控制核心的产业芯片、技术专利、技术标准,通过不断在在华推广RFID应用,抢占国内市场,进而使得欧美标准EPCglobal成为国内事实标准。
此外,在中国,物联网目前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在依靠政府的驱动:工农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交通乃至智慧城市的建设等等,都是一些公共基础设施。这些产品或者方案虽然没有很强的市场驱动力,但是从长远上看有利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因此主要由政府出钱购买扶持。从行业环境的角度去看,中国目前并未实现较高的信息化,而信息化的第一步,就是建设感知层硬件设施,所以物联网产业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总的来说,目前发展较为迅猛,处于初级阶段。
日本、美国等电子信息产业比较成熟的国家,他们依然需要做很多底层的事情,包括网络搭建、数据采集等等。物联网带来的信息空间是庞大的,我们在物体连接至网络这一环节始终做得不够多。
但是由于社会体制和创业投资环境的差异,国外的物联网行业产品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感知层为基础,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做应用层的产品。比如IBM推出的车联网云存储服务,为用户提供可以记忆驾驶习惯的功能,这些用户习惯可以被车辆快速读取和转存,从而优化了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较强的市场驱动力也会促使很多“不甘寂寞”的人去发明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尽管大部分都石沉大海,但是也有获得不少用户支持的3D打印机、智能喂狗系统等等,经历了重重考验,成为极具特色的亮点。
物联网市场的发展需要产业配套的支撑及人力资源的支撑,尤其是人力支撑相当重要,去年相关高校建立物联网专业,培育物联网专业人才,无疑是在支撑物联网市场发展。目前整个产业界对人员的培育不足,导致产业创新能力缺乏,系统开发能力滞后,也是物联网市场只是零星应用,星星之火,难于燎原的原因之一。当然随着社会人力资源的供给充足,再加上高校培训的人才投放市场,培育周期4年,并经过2至3年不断实践,成为物联网领域的创新生力军,并主导及推动物联网市场的繁荣与发展,这个周期预计在6至7年,整个物联网市场发展的分水岭应该在2017年左右,2017年之后我国物联网产业将驶入快速发展的通道。
总言之,物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牵动着各企事业单位的神经,产业基金轮番热炒过后,必然要落实应用,能从市场上赚到钱,使得产业能良性运转,平稳发展。目前,国内几大物联网概念股票受投资机构的热炒,股价轮番暴涨,但是整个企业的赢利并没有多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