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因地制宜 建设智慧城市

作者:李士虎 吴 冀
来源:《经济》
日期:2013-07-12 10:31:09
摘要:2012年,青岛市投资40亿元财政启动“植树增绿”工程,计划在2014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在记者看来,此举就像在麦田里插秧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大家都像青岛这样,以后国家启动“国家海滨城市”,那么山城重庆是不是也要挖一个人工海洋呢?如今,建设智慧城市已成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除住建部首批的90个试点之外,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门也会在智慧城市(镇)建设方面推出自己的试点。面对蜂拥而上的建设热潮,政府部门就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做到“因城制宜”、“因产业制宜”,这样不仅是对城市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
关键词:智慧城市青岛

  2012年,青岛市投资40亿元财政启动“植树增绿”工程,计划在2014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在记者看来,此举就像在麦田里插秧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大家都像青岛这样,以后国家启动“国家海滨城市”,那么山城重庆是不是也要挖一个人工海洋呢?如今,建设智慧城市已成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除住建部首批的90个试点之外,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门也会在智慧城市(镇)建设方面推出自己的试点。面对蜂拥而上的建设热潮,政府部门就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做到“因城制宜”、“因产业制宜”,这样不仅是对城市负责,更是对人民负责。

  智慧城市自西方 不能单纯套用

  和多数时髦的概念一样,智慧城市也属于舶来品。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该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6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共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

  与美国相比欧洲的智慧城市更多关注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医疗、智能建筑等民生领域的作用,希望借助知识共享和低碳战略来实现减排目标,推动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以提升能源利用率,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绿色智慧城市。为了在2025年前成为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城市,丹麦的哥本哈根也提出了建造智慧城市的规划。

  以上案例反复出现在我国各类智慧城市的培训和申报材料之中,成了国内引证率极高的经典文献,但在学习海外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能忘记了“南橘北枳”的祖训。由于中国和欧美国家在数字化基础、城市规划理念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把他们的方案搬到国内来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排斥现象。

  思科中国网络运营中心工程师刘昕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城市的概念来自西方,但我们不能单纯套用,和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以下亟待化解的矛盾:一是完全采用国外公司的“智慧城市”技术和产品,这将可能导致我国相关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丧失;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我国自己的智慧系统(或称“智慧中国”),从而掌握“智慧中国”构建的主动权。但现实情况是,虽然我国在研发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并且物联网研究也与国际同步,但在核心技术的突破方面还远远不够;在高端传感器方面,我国的生产能力严重缺乏,现有的传感器类型狭窄、灵敏度较低,直接影响了传感器的作用距离;在与云计算密切相关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等方面,我国各研发机构的关注程度也很不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大型系统软件等,仍过多依靠购买国外的成品。

  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体现中国特色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安全的需要。但是,如何发展中国的智慧系统,我国确实面临着相当程度的技术风险和决策风险。2013年初,记者参加一个关于智慧城市的培训会议,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位领导指出,在不同城市的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材料中出现了相同的城市名称,由此可见即便是在国内的城市之间,在智慧城市申报和规划的初期就已经出现了照搬照抄的敷衍现象,如何让政府部门因地制宜地建设智慧城市,值得深思。

  抢占智慧先机 城市需谨慎

  智慧城市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无疑是抢占发展先机、进行弯道超车的创新路径。但从宏观层面而言,这不是一场城市间的“赛车”,而是各个城市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在最合适的时间点、用最合理的方式去赶“智慧城市”这趟车,切勿盲目跟风,形成百舸争流之势,造成新的资源、能源浪费。

  刘昕告诉《经济》记者,目前,我国有上百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其中30多个城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已经出现了过热的发展苗头,因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风险。被许多业内人士称为“云跃进”的云计算建设热潮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自云计算技术兴起以来,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都纷纷投身于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大潮,但是很多地方投巨资建成的“云”系统,其资源利用效率不足20%。按照摩尔定律,IT产品两年性能翻一倍,价格下降50%。这意味着,已经建成的云计算中心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很快就会贬值。事实上,在云计算应用成熟的美国,在经历了需求暴增期之后,数据中心的数量从过去的1100个削减到了现在的300个左右。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祝敬国向《经济》记者指出,“智慧城市建设并不是颠覆原有的城市框架,重新规划一个全新的城市,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升级,如果在规划之初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就是对原有投资的浪费。”在他看来,智慧城市建设不像神舟飞船那样是一个实验性的科考项目;而是一项涉及很多层面的惠民工程,所以智慧城市建设要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的延续性和市民的体验性。因为,城市智慧不智慧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百姓能不能体验到城市的智慧。如果政府热衷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政绩工程联系在一起,就一定建不好智慧城市。

  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国内比国外热、政府比企业热、媒体比市场热、股市比投资热、包装比创新热”等不良现象,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认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和误区,“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目标很宏伟,但却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这些地方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导致简单地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这就造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偷换概念。

  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更多,管理的边界更大,所解决的问题与国外也不一样,可以说不可能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成熟的条件下建设智慧城市的,重在绿色发展,惠民便民,而我国是在工业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建设智慧城市的。因此,我国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等。所以说,中国的智慧城市与欧美天生就有差别,如果我们只是单纯购买西方技术,忽略了这种差异性,那么建设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望将化为泡影。此外,过度依赖国外厂商的解决方案,甚至打算依托国外厂商建设城市重要领域的信息系统,可能会导致交通、能源、金融、社会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外国所控制,造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了解城市个性 方能因地制宜

  祝敬国说,“城市发展有自身的历史积淀,不同城市的智慧建设关注点要有所差异,目标也要各不相同,不能千城一面。因此,在着手智慧城市规划和顶层设计的时候,就要着眼于现实状态和本地区的地域特点、资源特点、人文特点,科学地展望未来。”因为城市规划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工作,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当作一个复杂的大生态系统来规划。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湖南省株洲市曾饱受污染之苦。在此背景下,云龙示范区在发展中将“两型”建设和智慧城市紧密结合,依托职教城的人才优势,确立了科技手段用上,教育产业优先,人才培养为支撑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以职教培训、研发与创意服务、总部经济与商务金融、旅游服务、物流与临空服务以及都市农业为代表的“两型”产业体系。对于云龙示范区而言,智慧城市不是空泛的概念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过程。已经建成的云龙发展中心工地是全省首个三星级绿色建筑,保守估计比传统建筑节能30%以上。而在建的龙母河水资源利用工程中,则包含了全国最大的雨水收集体系,该体系建成后,不但能满足景观的需求,而且能实现防洪的作用。

  目前,云龙示范区已被定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区、国家低碳生态试点城,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创建工作也已通过住建部审查,实现了“两型社会”和智慧城市双翼齐飞的发展目标。云龙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曙红告诉《经济》记者:“云龙的建设目标就是像美国的硅谷一样,让森林点缀厂房,这些厂房全是企业总部和孵化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建设智慧城市,不能等靠要,要创新。”

  随着城市的膨胀,全世界都在饱受城市病的煎熬。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不堪,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过度,安全隐患明显等各种“城市病”与日俱增,加上突发性公共事件不断发生,城市管理难度加大,集中考验着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而易见的是,很多问题已经难以用传统的手段加以解决,必须借助智慧战略从更高的层面上加以梳理和改善。智慧城市的出现无疑为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已成为医治“城市病”的最佳良药。但是不同城市感染的城市病也各不相同,如果不能够对症下药,恐怕会延误病情。

  这就要求我们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健全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网络;同时完善各类预案,预防、排查、控制和消除电网、地下管网、道路桥梁等设施的安全隐患,以增强城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当然,还须借助智能手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完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使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系统与城市的公共资源无缝对接。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风俗习惯和生活需求相差较大,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风俗习惯、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性,避免建好以后出现设备使用率低、触犯民族禁忌等问题。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政府部门应该支持的不是应用、设备和投资的数量,而是要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智慧的功能,以公共资源的公正、合理、高效的调配,满足市民的具体需要。由于各地的具体条件、需求是不一样的,怎样通过现有的技术架构来满足这些需求,是当前的努力方向。

  总而言之,智慧城市一定要以为居民服务为发展目标,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舒适。智慧城市建设也不是比拼谁设备先进、技术高新,而是结合地方实际需要,量身定做最优化的、最合理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才能算是成功的。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