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海外移动支付情况汇总 向数字钱包过渡是趋势

作者:RFID世界网 收录
来源:互联网周刊
日期:2013-05-15 09:27:16
摘要:随着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包括Google、苹果、三星、微软等在内的一众超级IT厂商们都已把“支付功能”列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批关注移动支付的创业公司也应运而生。

  随着移动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升温,包括Google、苹果、三星、微软等在内的一众超级IT厂商们都已把“支付功能”列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批关注移动支付的创业公司也应运而生。

  在主要技术层面,海外移动支付主要采用的是以下几种模式:

  ·Square模式的移动支付(在手机的耳机插孔或基座接口处插入一个读卡设备,以读取信用卡数据),包括Square、VeriFone、inner fence、iZettle、Erply以及GoPayment等;

  ·基于WIFI的移动支付,包括Fig Card(已被PayPal收购)以及Bump;

  ·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支付,以Google、三星、诺基亚、微软等厂商为代表,其中发力最快的是Google(Google Wallet),还有ISIS(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T-Mobile与AT&T联营的支付公司);

  ·基于图像识别的移动支付(即使用手机或POS机上的摄像头读取信用卡信息来实现支付的),包括Card.io以及Jumio;

  ·基于超声波技术的移动支付(即利用超声波让手机通过麦克风和扬声器就能完成一次近场通信),典型代表是Naratte公司的Zoosh;

  ·基于条形码和二维码的移动支付,代表厂商为kuapay;

  ·基于人脸识别的移动支付,代表厂商是FaceCash。

  从根本上讲,目前的移动支付只是一个嵌套在各个应用中的工具,只有在最后的支付环节才会用到。而未来的支付应用一定是“支付+钱包+理财+记账+优惠”的功能组合,是“嵌入式工具+整体理财应用”的整合,这样才能满足个人财富管理的全面需求。

  日本:运营商主导的支付革命

  作为全球移动支付起步最早也最为发达的国家,时至今日,日本人依旧享受着世界上最好的移动服务——出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满足几乎所有基本需求。而这种发达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更是成为发展移动支付最好的先决条件。

  提到日本移动支付产业,就不得不提到NTT DoCoMo——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早在2001年10月,NTT DoCoMo就开通了全球第一个WCDMA商用3G网络。次年,日本第二大移动通信运营商KDDI获得CDMA2000的3G牌照。2005年,软银移动获得3G牌照。至此,日本3G市场“三分天下”的格局由此形成,3G网络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如今,日本3G用户的比例超过90%,居全球之首。

  随着移动互联网环境的成熟,又是DoCoMo在2004年7月率先与Sony共同推出了“i-mode FeliCa”移动钱包方案,开辟了日本移动支付的新时代。为了实现读卡设备的互操作,NTTDoCoMo于2006年6月联合JREast、JCB以及BitWallet开始实施NFC项目,共同推行FeliCa技术成为共同标准。KDDI与Vodafone也紧随其后加入FeliCa阵营,与金融领域的深层合作似乎是共同的方向。

  在日本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运营商始终牢牢地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如手机厂商、银行、移动互联网IT公司等都围绕着运营商开展业务。同时,日本人购买手机绝大部分都是直接从运营商的渠道购买,使得一些关键应用的标准高度统一。为了能顺利推广手机支付,日本的运营商们花费大价钱入股银行和便利店等上下游企业,例如NTT DoCoMo先后注资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瑞穗金融集团、日本第二大便利连锁商店Lawson等,极大地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繁荣。

  眼下的日本,非接触式手机支付主要是定位于小额支付市场,4万家便利店是主要消费场所。如今,日本主流运营商推出的手机支付几乎覆盖全国的便利店、地铁、餐馆。可以这么说,在日本,手机就是钱包。街边各式各样的自动贩售机正是移动支付应用大展拳脚之地,不管是买饮料还是日用品,手机一刷解决问题,而类似的商业应用更是遍布日本的大街小巷。

  韩国:政府推动的标准化发展

  与日本相比,韩国也是亚洲移动支付业务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韩国手机用户超过全国人口的80%,电子政务发展也极为迅速,这些都为电子支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法律和市场环境。

  与日本运营模式相类似,韩国的三大移动运营商(SK、KTF、LG)也牢牢控制着移动支付产业链,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目前,它们都提供具有信用卡和基于Felica标准的预付费智能卡手机,其中在移动支付领域发展最好的运营商——SK电讯与产业链其他环节进行合作密切,推出MONETA移动支付品牌;KTF也推出旗下的移动支付品牌K-merce,而LG电信早在2003年就推出了手机银行的业务。

  在韩国,大多数用户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能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信息加密功能的手机,移动支付业务使手机变为传统支付工具的替代品。移动支付不仅用于购买网络上的内容产品,还扩大到实物购买及公共服务领域,可以说是渗透到韩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信用卡的地位正在逐渐被新一代的移动支付卡所取代。截至去年年末,韩国移动支付卡的用户人数已达到了150万余人。

  韩国移动支付的发展之所以被公认为世界级水平,另一大的原因是得益于韩国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与鼓励,大型信息化项目基本都是由政府主导的,而相关鼓励政策的出台也营造出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11年,韩国知识经济部技术标准院牵头组建由通信商、卡片生产商、金融服务商等相关企业组成的“移动支付标准化促进会”,完成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促进自主研发技术的开发。此外,韩国政府委托相关企业制定的“移动OK标准基础平台的支付模块开发”项目,目前也已进入尾声。该项目的目标是在移动电子商务中,建立一个不使用ActiveX或Flash等特定企业的技术,也可进行支付结算的平台。该项目包括两个方面——Paygate公司负责开发在无线网站上可用信用卡支付的技术标准,Danal公司则负责研究用手机本身支付的技术标准。一旦投入应用,移动支付的各类障碍因素有望得到解决。

  美国:巨头之间的技术角逐

  S-P过招 激战正酣

  目前,美国的移动支付业务主要集中在两大巨头——Square和Paypal手中。

  作为后起之秀,诞生于2009年的Square目前已成为移动支付行业的领军者。Square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在移动设备硬件上的发力——通过耳机或者麦克风插孔,Square的便携小盒子能为使用iPhone、iPad以及Android的用户提供刷卡交易服务,同时还能提供从Square账号直接支付这一更好的方式,从而达到真正的无卡支付。

  截止到2012年6月,Square的用户量超过了200万(其中至少一半为个人用户,也不乏像沃尔玛、Best Buy、Target、星巴克、苹果专营店等这样的大型零售商),预计当年的交易金额则高达100亿美元。同时,不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Square也不甘人后,相继推出了iPad应用Square Register和Pay With Square,使得移动支付更加便利。

  但风光的背后,Square也存在着极大的隐忧。因为大部分交易所得都给了信用卡公司。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Square能够获得的利润将被进一步挤压。因此,Square的当务之急就是改变公司的营收模式,将重心转移到Pay With Square等应用服务上,通过定制化广告和商家增值服务推广获得营收。目前,公司已经与75000多个商家签订合作协议,但最终会有多少用户能来捧场仍是个未知数。

  创立于1998年的Paypal在移动支付领域曾处于领先地位,但它严重依赖于现有的银行卡协会和银行基础设施,同时其设施和支付过程主要以美国为中心,因此在当前的竞争中已处于劣势。为此,Paypal在去年发布了一项直接抗衡Square的新服务——“Here”,将小型蓝牙适配器植入用户的智能手机中进行信用卡支付——这几乎就是Square服务的“翻版”。据PayPal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该服务启用的第一天里,平均每小时处理高达1000笔业务,这也正说明了当前移动支付市场的巨大潜力和迫切需求。

  PayPal预测,在未来四年,移动支付技术将大幅增加。今后,人们不仅不需要现金购物,也根本不需要钱包,取而代之的将是用户手中的各种移动设备,这一预言可能最早在这个10年内就能得以实现。

  Google Vs苹果 探索新模式

  与那些专注于支付业务的巨头们不同,Google与苹果这两家全能型的IT企业最近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探索,也引发了业界的关注。

  Google的移动支付战略最先成功地被包装为产品(例如Google Wallet),整合在了Google+中。Google Wallet也是利用NFC技术,将用户和用户的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借记卡等)进行绑定,便可以在支持Google Wallet支付方式的商店用手机像刷公交卡一样进行支付了。经过一年多的长足发展,Google Wallet已成为NFC支付领域令人关注的焦点。

  而通过将移动硬件操作系统全面升级至iOS 6,苹果踏出了其在移动支付领域最为关键的一步——Passbook。

  Passbook可以理解为一个电子钱包,作用等同于实体钱包——放信用卡、会员卡、登机牌等等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种凭证的地方。目前,Passbook 所支持的电子凭证类型共有五种:优惠券、积分卡、登机牌、入场券以及会员卡,而星巴克、麦当劳、Eventbrite和Airbnb等零售巨头都纷纷加入了Passbook大军。

  有专家断言,Passbook将会是O2O产品的新爆点。虽然目前支持该服务的商家仍然不多,但它的优势仍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首先随着iPhone的普及,拥有稳定而庞大的使用人群;其次是极低的进入成本,由于Passbook的电子凭证仍旧使用二维码或者条形码,商家不需要改造原有的扫描识别体系,同时基于实体卡片的制作和分发成本也节省了下来;第三是通用的电子平台,其所使用的.pkpass文件类型完全可以移植到Android等其他手机平台上;第四是实时的票据更新机制,运用苹果成熟的Push Notification技术,能实时地远程更新电子凭证上的信息,非常智能化。当然,作为苹果自身开发的支付应用,Passbook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由于iTunes培养了大批订单用户,苹果因此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信用卡信息数据库(根据最新资料统计,iTunes注册用户已达4.35亿),可以随时为其移动支付系统所用。

  也许Passbook会成为未来移动支付行业的一匹黑马,因为它能策略性地将公众的注意力转移至移动支付领域——当然,完全是以一种受众乐于接受的形式。

  NFC的尴尬与数字“云”未来

  对于起步较晚的欧美国家,NFC虽然已经成为移动支付的主流,但依然很难大规模普及。最大的挑战就在于生态链本身,现阶段要想生产出一个标准的、适配所有智能手机与金融机构的NFC读卡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美国,最有可能被大规模采用的可能是万事达的PayPass,但其对于软件方面的要求则制约了普及的速度。

  另一个挑战则是多方利益的角逐。就拿Google Wallet及ISIS为例,Google与万事达、花旗银行、Sprint、FirstData、Verifone、VivoTech、Hypercom、Ingenico及NXP都达成了合作,而所有人都想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这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庞大的终端零售商。由于NFC生态链太长,要想使零售商、NFC服务提供商及基础运营商对利益分配都满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如此,“安全”也是人们采用NFC作为移动支付方式的心理障碍之一。虽说NFC的有限通信范围使得传统的阻碍安全的手段更难发挥作用,但仍然存在着潜在的安全漏洞。涉及支付处理系统和销售系统时,数据加密则变得极其重要。VeriFone的首席执行官Douglas Bergeron就曾批评Square的读卡器和验证系统并不安全。而Google则表示Google Wallet比使用真实的信用卡还要安全,只要你的手机屏幕处于黑屏状态,NFC传输芯片就不会通电工作而且不会储存任何数据,所以传说中那种揣个刷卡器挤地铁而暴富的情况根本就不存在。虽然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基于NFC的主流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会比传统的支付系统差,但依靠硬件而存在的“手机钱包”是否就是移动支付最理想的应用形式?

  随着云计算在行业领域的大量使用,一种全新的移动支付模式——“数字钱包”开始走红。与“手机钱包”将银行账户和信用卡号码等很多重要财务信息储存在移动设备上的冒险行为相比,“数字钱包”将敏感的财务信息存储于云端,而非实际设备上,利用“云”固有的安全性,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任何设备访问自己的“钱包”,而不必担心因设备更换、丢失或升级带来的麻烦。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财务信息受到侵害的风险,同时兼具移动支付的所有功能和灵活性。

  由此不难看出,从“手机钱包”向“数字钱包”的过渡可以满足移动支付安全的根本需求,或许会成为移动支付技术发展的又一大趋势。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