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规模商用面临安全难题 发展焦点转至“商业模式”
“目前,国内外各层面技术标准已经日渐明朗,国家标准也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形成标准送审稿。”在近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
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中国移动相关研究预测,2013年我国手机支付产业链总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未来几年将保持40%左右的年增长率。数据显示,我国远程支付发展相对成熟,其业务量在总业务中的占比超过90%,然而近场支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面临安全支付和商业环境建立挑战,很多机构开始加快试点步伐。
近场支付发展加速
据了解,近场移动支付发展多年,支付标准争议不断。自去年底在13.56MHz技术体系基本确定为国家标准后,2013年手机近场支付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产业各方积极布局市场,争取先发优势。
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着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据悉,该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近场支付的相关内容,明确了近场通信采用13.56MHz,智能卡产品形态将兼容多种方案,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全手机方案、双界面电信卡等。
后标准时期,NFC支付手机得到迅速发展。“我国NFC手机支付的商用步伐正式迈出。”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范金桥在会上表示,2013年中国移动将在终端、SIM卡、受理环境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NFC发展。此前,中移动计划在2013年销售超过1000万台NFC手机终端。
据悉,中国联通NFC手机支付早在2012年12月正式商用。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也在年初表示,2013年中国电信将与银行合作采用NFC-SWP方案推出电子钱包,将规模投放NFC-SWP卡,并启动终端定制。
“2013年兼容NFC的手机出货量将达2.85亿部。”柴洪峰介绍,2012年NFC手机销售1.2亿部,今年NFC手机将大幅增长,银联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将成为拉动NFC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力量。
安全成现阶段首要问题
当移动支付的用户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网元集团常务副总裁万芳介绍,标准问题争议结束,下一阶段影响移动支付商用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日益突出的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据独立的市场调研公司TNS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9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支付是否安全是影响其考虑使用移动支付服务的重要因素。金雅拓大中国区通信事业部总经理陈君岳也表示,目前包括金融机构和运营商在内的产业链各方都非常关注移动支付安全,并正在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金雅拓正在和银联联手共建安全的NFC移动支付生态系统。
目前,经过市场检验的可信的移动支付安全技术有很多种。陈君岳介绍,采用个人识别码(PIN)认证方式,消费者可通过授权的PIN码激活和安全访问NFC设备;而如果用户手机不慎丢失,还可以依照现有程序致电银行挂失,银行通过空中下载方式(over-the-air)就可终止该手机的NFC支付服务。此外,移动支付运营商还可以在设备上安装嵌入式安全元件,用于保护付款和财务数据,防止被滥用或丢失。
网元集团则推出了“永不丢钱的手机钱包”方案,据万芳介绍,这款产品具有闪付前密钥预置和延时功能。通过用户指纹识别开启手机钱包支付功能,又依靠延时支付的功能保证支付的安全性。
共赢商业模式待确立
除了安全挑战,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的构建成移动支付发展另一难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前提。”柴洪峰表示,移动支付目前仍是创新业务,需要产业链合作各方的明确分工和相互合作,并由此制定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商业模式。
陈君岳表示,在商业层面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方较多,从SIM管理平台到服务商选择,从业务合作分成模式到初步市场客户积累,各方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应用推广上呈现不同意见。因此,构建共赢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产业链更多探索。
就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柴洪峰建议产业各方应在人民银行和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统一框架下,在已经取得的产业合作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实现优势互补。
“构建开放的TSM(可信服务管理)生态环境能够使各参与方共享跨行业的服务资源、基础设施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移动支付服务。”柴洪峰表示,中国银联携手金雅拓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合作,实现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