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标准法规  >  正文

嘉兴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嘉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日期:2012-12-11 08:34:13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交通、能耗、安全等问题,已成为关键。

一、前言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交通、能耗、安全等问题,已成为关键。而“智慧城市”顺应了当前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是当今世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城市信息化进程中的前沿理念和探索实践,是我国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也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和城市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是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智慧基础设施为支撑,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和应用智慧化为主要特征,以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科学发展新模式。

本规划立足我市实际,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智慧嘉兴”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智慧嘉兴”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重点对我市未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领域、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认真了谋划,力求通过高水平的顶层设计,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成为引领“智慧嘉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二)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3.《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4.《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5.《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6.《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7.《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8.《嘉兴市无线传感网络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

二、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突出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以全面普及和深化应用为重点,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大幅提高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民众的生活品质,推动了城乡统筹,培育了物联网产业基础,实现了信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的目标,加快了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6亿元,人均GDP达到9958美元;财政总收入334.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6.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7487元和14365元,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七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1:1,区域城乡发展均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社会发展水平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市及所辖五县(市)均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行列,全部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县城)、省级教育强县(市)称号。

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适度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注重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加快系统升级改造步伐,信息设施使用率指标逐年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80G;城区基本实现了千兆到小区、到大楼;农村实现村村通宽带。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63.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8.22万户,电话普及率184.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宽带互联网络用户79.83万户,普及率23.4%。在全省率先实现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两个100%的全覆盖基础上,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和高清互动数字电视平台建设全面完成,并实现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城乡之间“数字鸿沟”明显缩小。

3.电子政务促进政府服务转型作用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中国嘉兴”政府门户网站群服务内容和功能更加丰富,网上市长热线、在线问政、网上值班室等互动栏目的开通,树立了亲民政府的形象;网上审批、网上税务申报、网上企业登记和年检、行政审批办证等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和企业;联网审计、网上监察等系统进一步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建立了政府数据交换平台,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工商经济户口数据库、公安人口数据库等一批基础资源数据库的建成和数据的日益充实、完善,政府部门间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逐步展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府工作、服务应用体系,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政府高效服务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4.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成效明显

    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共事务、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交通、公积金、气象以及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领域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建成与应用,嘉兴市民卡的发行,提高了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嘉兴教育网和基础教育资源库基本建成;数字档案馆和网上图书馆开通服务;交通信息化加快推进,建成全国首个内河水上交通指挥中心;国家电网生产与调度系统初步实现智能化;实现市域公交“一卡通”工程,并与杭州市公交IC卡互联。

    制造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纵深推进。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对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变革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商贸、旅游、餐饮、金融等服务行业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形态,提升竞争能力,服务业信息化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社区信息化深入发展。实现“96345”服务网站、社区数字阅览室、社区信息亭等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信息技术对推进公众服务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改善、提高社区管理水平成效卓著。

5.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信息业认真实施建设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产业、改善大环境的发展思路,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7.66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426家)主营业务收入471.14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80.75亿元,出口交货值188.72亿元,利润和税金分别达47.17亿元和6.98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6.52亿元。与“十五”期末相比,规模增长了3.3倍,利润增长了6.3倍,税金增长了2.4倍,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在全市工业中的占比由“十五”期末的6.93%提高到9.63%;利润在全市工业中的占比由“十五”期末的7.37%提高到15.16%。产业的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开始体现,对地方经济的提升效应和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6.物联网起步全国领先

    我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处于全国的“第一梯队”。早在2004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嘉兴市政府合作成立了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成为所、市共建的中科院传感器网络产业化平台;培养建成了一支数百人的传感器网络研发团队;在标准制定、专利授予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涌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6研究所、佳利电子等一批骨干企业;通过大力推广物联网及相关技术在公共安全、民航、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的深入应用,积极搭建从仿真设计,联调、测试到环境性能考证的一整套完备的传感器网络开发平台,基本形成了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关键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思维、管理模式和生产率方式,创新发展了人、物以及环境的关系,为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可行性。在投入和资源消耗不变的情况下,智慧城市比传统城市能产出更多的红利效益,从而使人们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智慧城市的需求日益迫切。

1.国家宏观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并将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嘉兴城市建设提出内在需求

    我市具有块状经济发达、县域发展均衡、城乡差距小的特色优势,人均GDP已近一万美元,经济活力较强,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攀登的发展基础,即将进入以转型创新来支撑发展的新阶段。我市要谋求社会管理的和谐和高效、百姓生活的舒适和便捷、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更高平台上实现又好又快新跨越,只有树立更加先进的发展理念,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高水平建设智慧城市。

3.大院名校和骨干电子信息企业提供技术及产业保障

    嘉兴现拥有包括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6研究所以及嘉兴学院等在内的一批大院名校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能力。同时,作为浙江传统的电子信息产业强市,我市拥有包括天通控股、闻泰集团、嘉科电子、浙江嘉康等在内的一大批骨干电子信息企业,具备在多方面国内领先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认识和投入不足。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模式,在城市管理、建设的实践中尚无经验和先例可借鉴。各层面的管理者、建设者、城市活动参与者对此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投入的不足。因此如何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力量,引进市场参与者,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二是规划统筹不足与技术标准缺乏。一些部门拟定了本部门智慧行业发展的规划,但是缺乏市级层面的统筹,部门间缺乏协调,容易形成智慧孤岛;其次,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保证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市为主题,以科技创新和示范应用为重点,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社会管理的高效和透明,经济发展的高速和绿色,公众生活的舒适和便捷,支柱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全力打造信息优政、信息兴业、信息惠民的智慧城市。

2.基本原则

    建设智慧城市必须要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主导,分步推进。加强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市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推进体系;通过分阶段发展,滚动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注重实效,惠及民生。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市民生活改善,大力推进技术、应用、管理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广大市民、企业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立足产业,发展应用。切实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创新引领,示范带动。推进技术与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通过试点示范,着力推进智慧产业企业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工作持续推进。

    —突出重点,聚焦项目。围绕经济建设、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聚焦共性、基础性、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项目,强化阶段目标和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二)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数字嘉兴”的建设成果,持续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积极创建智慧城市的综合体系,努力成为行政效率提升的倍增器,公共服务优化的助推器,支柱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信息行业成长的孵化器,公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器。

    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基础设施、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实现突破。到2015年,嘉兴的信息化水平进入全国同类城市领先行列,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行政、商企、民生各领域比较广泛的智慧应用,打造一批重点示范工程和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逐步走出具有嘉兴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智慧嘉兴”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1.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信息化能力进一步增强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适当超前,至“十二五”期末,光纤干线宽带网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1000G,移动宽带互联网完成全市域3G网络的100%覆盖并平滑向4G网络过渡,城域网宽带覆盖率达100%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接入比例大幅提高;基本实现广播电视网、通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提升网络宽带化、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水平和支撑信息化的能力。

2.建立覆盖全市的智慧应用体系

    建立城市生产生活主要方面的智慧应用体系,包括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健康、智慧城管、智慧文教、智慧环保、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十个领域。以点带面、突出实效,打造经济发展制高点,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政府和社会有序投资,合力共建,良性循环。

3.工业化与信息化达到深度融合

    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融合”向深度发展,重点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以信息化推动经济向高效益、集约化、低碳化方向发展,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战略性转变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至“十二五”期末,全市信息产业大行业主营收入达1500亿元。

4.人才体系建设更为完善

    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骨干企业(产业基地),走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智慧人才体系建设道路,建设金字塔型人才体系。培养引进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团队)和高技能人才(团队)。到2015年,“智慧城市”建设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其中引进培养100名具有省内、国内领先水平的嘉兴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全面大幅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各层次参与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总体框架

     “十二五”期间,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要抢抓全球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和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快速发展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围绕“1个平台,10大应用领域,5大智慧产业,2大支撑”总体框架,积极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五、主要任务

(一)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类采集、共享使用”的原则,本着服务政府、社会、行业、市民的目标,集成建立一个面向政府内部管理的政务、面向商企的商务、面向市民的事务三大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智慧嘉兴”公共服务总平台。

公共服务总平台的建设以现有电子政务系统、公共事务系统和城市管理系统为基础,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资源进一步整合,功能进一步扩充,系统进一步完善,最终建立规范统一的数据采集途径和手段、规范的数据处理方式、安全完备的数据存储体系、便捷有效的数据共享模式、智能信息标准和交换机制。

(二)以示范项目为抓手,构建智慧应用体系

     “十二五”期间,将围绕我市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和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电网、智慧城管、智慧文教、智慧环保、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等10大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重点工程示范应用的突破带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推进。

1.智慧政务

    发挥政府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服务是宗旨,应用是关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主线,基础设施是支撑,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管理体制是保障”的要求,推进智慧政务建设。

    (1)统筹建设“智慧政务”基础设施。

加强资源整合,统筹建设“智慧政务”基础设施,建立政府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完善统一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整合建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统筹建设党政机关公文交换、网上办公应用平台,探索规范电子政务建设、应用与运维机制,实现电子政务高效运作。

    (2)强化电子政务应用体系建设。

重点推进社会保障、文化卫生、科技教育、行政审批、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国土规划、环境保护、农业水利、工商税务、工业监测、财政审计、宏观经济、社区服务等重点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3)建设完善决策支持信息化服务体系。

依托政府云计算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政府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从而快速提高对“智慧城市”的全面感知,增强宏观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城市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决策需求,促进智慧政府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4)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继续完善政府门户考核评比体制,突出服务能力及交互能力;继续强化各地“阳光政务”工程建设,提升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服务内容和功能,突出完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政府各个部门服务的“一站式”政府门户网站。梳理、优化审批业务和办理事项,切实推进网上办事和审批,设立政府网上新闻发布室,积极开展网上评议、信访、听证和调查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使政府公众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服务平台、政府信息发布的窗口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5)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公共应急保障系统建设。

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提高对网络运行故障、网络违法犯罪、网络失泄密等的监控、执法与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和要害、敏感等部门的应急处置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化解社会风险,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

2.智慧民生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公众充分关注的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推进市民卡应用,深化公共事务信息系统建设,示范引领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庭应用。

    (1)深化公共事务信息系统建设。

继续完善公共事务信息系统应用体系建设,提升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完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范围,逐步实现对公众工作、生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服务;拓展市民卡应用,全面实现市民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用事业和便民利民四大功能。

    (2)建立市民综合服务平台。

以“96345”为龙头品牌和核心,完善和提升呼叫中心和网络平台两个服务中心功能,整合开放各类民生信息资源,围绕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教育、文化、交通、水电煤气、家政服务等各种民生信息和生活服务,形成业务受理、跟踪督办、处理反馈、市民回访的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3)推进“智慧社区”工程。

完善和推广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面向社区提供集政务、商务、物业和信息服务等一站式属地化便民服务。

    (4)实施“智慧家庭”行动计划。

发展以智慧理财、智能监控、家庭教育、家庭医生、视听娱乐和智能家居等功能于一体的家庭综合智能系统,普及数字化、智能化生活新方式。

3.智慧交通

    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集智能调度、视频监控、定位管理、运营分析等应用服务为一体的、极大提升综合交通监管能力和效率、能应对交通重大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智慧交通体系。

    (1)加快推进数字道路(公路)、数字航道的建设,

以感知为主要手段,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车船感知系统建设,健全路网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扩建航道、港口码头视频监控系统,整合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视频监控信息资源,建设行车引导、停车引导、智慧出行服务系统,通过网站、电子信息屏、电台实时发布道路、水路交通信息,对车船进行引导,更加方便公众出行。

    (2)加强交通领域各行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加快推进行业基础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提高交通信息资源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服务的支撑作用,建立基于多种运输方式应急联动和预案的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体系。

    (3)建立车辆、船舶跟踪的管理平台,

大力推进客货运车辆、船舶和执法车船的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利用RFID、GPS及GIS等技术,实时监测、监控车船的位置和货物的安全,建立支持跨部门、跨区域、可视化、智能化船舶和车辆的实时综合监管系统。

    (4)加快推进出租汽车、公交车调度指挥一体化建设,

在升级改造的基础上整合全市公交车、出租车指挥调度中心,建设全市出租汽车和公交车安全与服务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出租车、公交车服务和安全运营水平。

    (5)加强海域管理,

建设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海洋与渔业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海洋与渔业地理信息系统、海域管理系统,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渔船定位、动态管理、防灾和安全救助一体化。

4.智慧健康

    实施“智慧健康”工程,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推进辖区全体居民全程健康管理;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远程医疗、区域影像、双向转诊和移动医疗工作;以完善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以健全疾病防控和完善卫生监督网络为重点,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1)建设市、县(市)两级卫生信息平台。

按照国家、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数据标准和功能规范,建设市、县(市)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和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卫生专网。县(市)信息平台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市卫生信息平台接入省卫生信息平台。

    (2)建设两大基础资源数据库。

包括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和电子病历数据库,按照卫生部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中心数据库,并实现县(市、区)医疗机构在县级卫生信息平台汇聚后相关数据统一上传市、省级卫生信息平台。

    (3)建设五大业务应用系统。

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基本药物制度监管信息系统、综合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5.智慧电网

    整合现有电网在发电、配电、输电、用电等方面的信息化资源,集成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现有电网进行改造升级。

    (1)以坚强输配电网架为基础,保障能源供给。

通过坚强智能输配电网初步建成,确保市域内电力的安全可靠输送,推动电网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提高清洁能源发电并网能力。

通过应用智能电网先进的控制技术及储能技术,完善清洁能源发电并网的技术标准,提高清洁能源接纳能力,实现“即插即用”;通过智能电网对大规模间歇性清洁能源进行合理调度,提高清洁能源生产运行的经济性。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促进国家新能源战略及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

    (3)构建通信信息网,推动电力光纤入户。

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积极推动电力光纤到户(PFTTH)工程建设,以解决智能电网配电侧通信系统建设“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为用电信息交换交互提供可靠的通信保障,服务“三网融合”,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应用。

    (4)实施企业集约化管理,提升电网运行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

通过建设输电线路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智能变电站、配电自动化、电能质量监测、需求管理、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电网可视化平台等试点工程,构建安全、可靠、优质、清洁、高效的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

    (5)以便民服务为宗旨,为用户提供互动化营业厅、95598互动网站、24小时智能营业厅和手机营业厅等综合互动平台,打造我市互动营销的新模式,提高供电服务水平。

6.智慧城管

    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深化数字城管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城管应用体系。构建以基础服务、数据交换、GIS共享服务、统一GPS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应用支撑,以数字城管、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网上办案、决策辅助、行业监管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以“数字嘉兴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城市服务与管理综合指挥平台。深化工商、税务、质监、国土、水利和环保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整合,加强城市管理与社区治安、教育、卫生、工商等其他社会管理联动。

    (2)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业务信息系统。改造升级住房管理、公积金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域范围内系统互联,并与银行等相关业务系统实现互通;提升房产网上交易平台,实现透明售房;建设市政园林和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项目全覆盖、服务全方位的管理目标。

    (3)建立智慧城市综合执法信息平台。以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业务系统为核心,建立智慧城市综合执法信息平台,实现城市相对集中的处罚权在执法办案、执法监督和执法服务各环节、全过程的信息化,提升执法终端能力和执法规范化水平。

    (4)加强公共安全事件应用处置信息系统建设。按照全方位、实时化要求,加快推进智能安保、智能消防和应急处置、灾维预警、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7.智慧文教

    推进“智慧教育”工程和“智慧文化”工程建设。加强教育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数字校园”,促进教育和文化基础信息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等重点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1)建立基础教育资源库。以嘉兴教育网为依托,建立基础教育资源库和各类特色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

    (2)完善“智慧教育”应用系统。完善学籍管理、师资管理和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嘉兴教育系统跨校论证与应用;积极探索电子教案和电子书包,推行“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远程教学试点,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建立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服务。

    (3)优化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实现校园教育网络100%全覆盖,班级多媒体普及率达到100%,中小学校全面实现“班班通”、“师师通”,部分学校建成无线校园网。

    (4)深化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深入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间文化、打造精品文化产品等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5)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群众网络文化环境。建立文化服务信息平台,为公众提供网上订票、网上借阅、网上预约等服务。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流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

8.智慧环保

    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覆盖全市的环保领域物联网平台, 提升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水平,实现由“数字环保”向“智慧环保”的转化。

    (1)完善现有的环境监测系统,增强监测点的监测能力;通过增加公共监测点的数量,提高现有环境监测的密度,更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遏制固废、废水废气等排放。

    (2)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环保、水利、气象等部门间的业务融合,将各类环境信息,通过先进的数据挖掘与处理、智能分析,实现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等状况做出更为科学准确的测定和预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规范和各部门的信息共享。

    (3)构建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对近岸、近海和远海监测区等海域进行全面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监测,并对海洋赤潮、海上溢油等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监视。

9.智慧物流

    充分利用我市特有的区位优势和密集的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智慧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基地的建设。

    (1)加快推进物流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促进基础设施之间的配套和协调发展,集成应用GIS、GPS、GSM和WEB等信息技术,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河海联运物流、空港物流等专业物流业的发展。积极推广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领域各环节的深入应用,不断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风险,促进环境友好型物流产业发展。

    (2)全面推进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交通、港口、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共享水平。建立“三位一体”的物流服务体系和大宗交易平台,促进物流园区和多式联运物流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一体化运作。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3)推进港口信息化建设。建立航运EDI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和大通关电子口岸系统,实现网上报关、报验、报检、联网核查与监管、电子退税等,加快提升现代物流效益。

10.智慧旅游

    整合我市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在红色旅游、古镇旅游、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农业休闲旅游、专业市场旅游等方面,通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我市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旅游营销。

    (1)建立全市星级宾馆、A级景区、旅行社、旅游专业村、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服务机构和交通客运等的旅游信息库。

    (2)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智慧服务与咨询系统。以融合的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态创新、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为各类旅游者提供全景式、全天候、个性化的导航、导游、导览、导购、导餐和导娱等智慧型旅游服务。

    (3)建立景区感知系统,实时获取景区人流密度,预警景区自然灾害信息,监测景区环境指标等。

(三)改善结构提升层次,促进智慧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等优势,进一步推进“两化”融合,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1.智慧工业

    (1)在原有的化纤、皮革、经编等块状经济和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物联网、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集约发展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

    (2)通过具有环境感知能力的各类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产品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幅提高制造效率,优化工艺流程,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慧工业的新阶段。

    (3)在工业企业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机器对机器(M2M)、微传感器、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重点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与控制、智能诊断、智能决策、智能维护、安全生产管理和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及污染治理各环节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

    (4)加快智能化技术在装备行业的应用,发展智能工具,促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纺织业、轻工业等重点制造业“两化融合”工程,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CAD(辅助设计)、CAE(辅助工程)、CAPP(辅助工艺)、CAM(辅助制造)、ERP(企业资源计划)的普及应用。建设基于SaaS、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2.智慧服务业

    (1)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服务业向智能化转型。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重点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培育数据处理、金融服务、物流供应链管理、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创意等产业。

    (2)加快发展网络设计、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网络传媒等新兴服务领域,发展基于三网融合和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新颖服务业态,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外包体系。

    (3)应用信息技术强化商贸、旅游和港口物流等服务业的特色优势,实现自动化服务、柔性化服务、定制式服务,提升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针对性。

3.智慧农业

    (1)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实现科学种养,形成一批智慧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生产环境信息及生长信息的采集与处理(3S技术)、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质量安全跟踪与溯源技术(GAP/HACCP)等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农产品从农田(养殖场)到餐桌全过程、全方位的可追溯数字化管理。实施精准农业、设施农业,推行农业种养过程的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

    (2)重点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与完善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农业网站。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或企业开展网上交易,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建成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3)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镇村门户网站群的建设,推进镇村管理与服务信息化。

4.信息产业

    (1)围绕建成全市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导地位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基地建设、大企业培育、开放引进、两化融合四大任务,继续做强通信、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光机电四大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半导体照明(LED)、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分立器件、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六大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千亿元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加快以国家(嘉兴)机电元件产业园为主导的信息产业特色园区和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和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产品为主导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信息产业集群。

    (3)加快研发物联网、云计算等重点领域的关键与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处领先水平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产品,形成一批龙头骨干企业。集成创建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为本市及周边地区各类用户从事研究、开发、测试提供应用环境和服务支撑。

5.智慧能源

    (1)围绕我市战略性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总体目标,大力培育智慧能源产业基地,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太阳能装备产业区、风电装备产业区、核电关联产业区的建设。运用各种智慧技术、先进设备和工艺,对电、气、煤、油等传统能源的流程架构体系进行改造和创新,建构新型能源生产、消费的交互架构,形成不同能源网架间更高效率能源流的智能配置。

    (2)推进智慧电网建设。加快智慧技术在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用电服务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以超高压电网为基础骨干网架的电网建设,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逐步推行各类可再生新能源统一入网管理和分布式管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形成更可控、更高效、更安全的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创新新能源的消费方式,逐步建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

(四)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智慧城市研究院,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发展

1.智慧城市研究院

    由政府牵头,整合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6研究所、嘉兴学院及有关大院名校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力量,组建嘉兴智慧城市研究院。履行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中具体建设方案及相关标准与法规的研究制定等职责。努力掌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集成电路、传感器、软件及终端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为嘉兴市智慧城市发展提供成熟、可靠、安全及低成本的应用类产品,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2.智慧城市产业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我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精心扶持、大力推动一批智慧产业基地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传感器、集成电路、软件、终端、节点等相关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成熟、可靠、安全及低成本的应用类产品。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环境建设,使基地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江软件产业(嘉兴)基地—依托嘉兴软件产业孵化基地、嘉兴创意创新软件园、嘉兴软件园等一批软件产业的载体,全面推进智慧应用系统软件研发、生产、应用服务和关键技术体系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十大应用领域的软件研发和应用。

    浙江省通信产业(嘉兴)基地—依托我市一批重点通信企业的研发优势,加快卫星导航接收系统、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及读写器、智能交通ETC芯片、视频监控系统等物联网相关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通讯实验室等一批公共平台的建设,为智慧城市提供有效的测试、研发平台。

    物流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我市特有的区位优势和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加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业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配送、物流自动化与智能化设备研发与生产、物流信息咨询和服务企业。

    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电子商务的平台及骨干企业的作用,大力发展集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企业和行业电子商务网站,重点发展服装、纺织、家纺、皮革、箱包、旅游、医疗、食品等行业的电子应用平台产品。打造一批智慧型进出口专业市场。

六、保障机制

(一)组织领导和管理机制建设

    由市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成立嘉兴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统筹“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制定“智慧嘉兴”3年行动纲要和年度项目投资计划,负责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落实,有人督查”的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明确牵头单位,健全工作机构,确定发展目标,明确工作重点,落实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咨询指导工作,研究建立智慧城市建设评估考核体系,定期对智慧城市建设按责任分解要求进行评估,发布评估信息和白皮书,为决策和指导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加大智慧城市建设考核力度,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部门的目标考核,检查和督导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和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

(二)政策支持机制建设

    鼓励、引导、优化全社会对“智慧嘉兴”重点工程项目的投资,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协调性、创新性项目的支持力度。根据强化基础、整合资源、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建设资金实行统筹使用,争取市财政每年安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五的专项资金用于若干重点示范工程建设及推广、相关标准建立、产品研发、产业基地、研究院、重点企业培育、商业模式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建设。

    建立市和县(市、区)两级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分级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参与、稳定增长、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专业应用系统开发为依托,组建专业化投资运营公司。通过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服务外包补贴、融资担保等形式,集聚民资、外资等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制定入驻智慧产业基地企业的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

    将无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积极推进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加强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在将信息产业做强做大的同时,有效促进其他产业的创新升级与优化调整,进而推进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三)信息安全机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以现有政务网络和关系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全面推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信息系统安全检查。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重点信息系统的应急安全机制,组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灾能力。加快完善密码管理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全面推广电子证书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系统中应用。加强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加快建设信息安全评测中心,扶持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建立应急专家咨询和救援队伍。

(四)人才保障机制建设

    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一意见,两办法”的人才政策,建立市委组织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教育局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计划、落实保障措施。在制定全年“人才引领计划”时,向海内外的智慧城市建设专业人才倾斜,大力引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各类拔尖人才、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大力推进智慧人才基地建设,加快培养智慧城市建设紧缺的技能人才、复合型使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着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重点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和以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园区为主体的人才特区。进一步加强人才的生活保障和服务,积极营造事业召唤人才、人才发展事业的良好氛围。

(五)合作交流机制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的平台优势,立足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合作交流,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促进区域之间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大院名校、网络运营商等单位的合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促进更广泛、更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着力推进一批与智慧城市相关的物联网、云计算等重大项目落户。

(六)环境营造机制建设

    加大智慧城市的宣传力度,积极扩大智慧城市最新研究成果、产品与成功应用案例,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加强智慧城市相关知识普及和应用培训。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报道和科普活动;通过论坛、展览会、讲座、体验馆等各种形式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智慧城市;充分展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营造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