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系需各司其职 智慧城市需极其务实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无锡“科技驱动与产业发展”高端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委会主任齐让,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陈俊亮畅谈了创新体系建设、智慧城市建设。
齐让创新体系建设需各司其职,评价机制最为重要
齐让在报告会上从创新资源、创新主体、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这四大创新要素出发,提出了对当前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中介机构(学会)是联系主体之间的纽带,政府是创新环境的主体,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情况下,主体之间出现了不少错位。”他说,为推动技术创新,政府部门常常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世界网等方面,做出一些本该放手让企业自主解决的“越位”之举。政府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譬如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提高服务能力和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作用等。特别是应该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他同时表示,当前,学会在国家创新体系重要力量的作用还未能体现,下一步应该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上努力。
“创新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好的机制创新。”齐让说,机制应包括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竞争和激励都是建立在评价的基础上,因此评价应该是最重要的机制,评价机制对创新的推动具有导向作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导向机制,比如评价单位考核科研成果要变看重数量为看重质量。目前我国科研成果的数量并不少,质量还不够高。低质量的科研成果太多,不仅使得投入的科研经费和物资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低下,而且使得科技工作者的人力资源投入效率低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单位需要变看重数量为看重质量,让科技工作者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成果的产出质量。
陈俊亮“智慧城市”核心是服务,要从“用”字出发“智慧城市建设的要害是应用,核心是服务!”陈俊亮目前主要从事网络智能及物联网方向的研究。演讲伊始就坦言:多地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而且在硬件上已有相当的投入,薄弱环节在于“服务”。
“无锡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方面的发展走在了前面。”陈俊亮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听闻无锡在多个方面启动或即将启动应用示范项目后说,他认同无锡推广应用的做法,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重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提供各类服务。对物联网产业而言,要找好定位,推出的项目要实用并且能够得到量化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城市而言,智慧城市的蓝图再美好,也要从“用”字出发,这些项目投入大,必须极其务实,推出的系统、项目要确实管用。“管用,就要找到入手的关键突破口。”陈俊亮以智能医疗为例分析,系统开发就要从老百姓看病在挂号排队等不满意的地方入手,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孤岛是各地目前推行智慧城市建设最先遇到的‘拦路虎’。”陈俊亮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广东一家物流企业购置了财务、运输、仓储、报关等软件系统,却相互不兼容,一百台货柜车的发展规模需要十个人来回地衔接数据与流程。二是他在调研新兴服务业时,一家IT企业受托建设某城“智慧城市”,却发现各个部门单位的系统各有数据库,相互之间难以统一。两例都指向同一个“拦路虎”:信息化发展十多年各地各部门建设了各种信息系统,由于未做到标准先行,各系统自行定义数据格式,导致系统间无法互通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当下要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整体化的信息系统,提高智慧城市的服务功能与效率!”陈俊亮表示,北京邮电大学已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及应用。(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廖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