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物联网智慧城市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立足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吹响了踏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新征程的号角。
南宁这座西部首府城市,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徐徐开启。
作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如何在新一轮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潮中,勇敢地承担起探路先锋和示范带动的历史使命,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助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程采访了广西南宁市市长周红波。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创造发展新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取决于对科技创新思想的正确认识和工作机制的转换”
记者:7月初,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科技创新”命名并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召开大会,还是首次。这对于南宁市的发展来说,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周红波: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入攻坚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出重大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城市之间的竞争发展越来越集中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近年来,南宁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部分干部群众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能力不够强,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紧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不明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创造发展新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力度,取决于对科技创新思想的正确认识和工作机制的转换。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大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推动南宁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加快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努力实现首府现代化建设新跨越。
“‘十一五’时期以来,是南宁市科技发展进入一个总量积累与质量提升并重的重要时期,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记者: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推动南宁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南宁市现在已经具备了哪些基础?
周红波: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十一五”时期以来,是南宁市科技发展进入一个总量积累与质量提升并重的重要时期,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南宁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突出“兴产业、强能力、促发展、惠民生”,科技事业喜获丰收,先后获得“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06—2010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大创新模式贡献城市”等荣誉称号。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以来,南宁市专利和科技成果量持续增长。2011年,南宁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区第一。其中,专利申请量2225件(发明898件、实用新型977件、外观设计350件),同比增长53.24%;专利授权量1156件(发明221件、实用新型637件、外观设计298件),同比增长30.03%。到2011年,南宁市累计拥有发明专利607件(有效),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91件。2011年,南宁市取得科技成果1231项,同比增长23.62%;获区(省)级科技成果登记75项,增长17.2%,其中国际先进水平的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9项、国内先进水平的37项、区内领先水平的3项、区内先进水平的两项,其他两项。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十一五”以来,南宁市工业和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汽车零部件、制糖、淀粉加工、造纸、化工、建材等重点传统工业产业的工业产品不断更新换代。2011年,南宁市加强了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培育提升两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3家。培育新增1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3家。扶持建设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0个,有5个龙头企业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第一批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重点建设和提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0个、农村信息化基地10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个。南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6.2亿元,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80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1%。国家级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投资创业活跃、经济增长强劲、综合实力大增,培育了制药、生物、铝加工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和优势企业。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一五”以来,南宁市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平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和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高新区创业者服务中心等一批专业孵化器建成完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信息网络服务能力得到提升,专业化、网络化和市场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南宁市科技进步、经济腾飞、社会全面进步。在信息、安全、交通、环保、卫生、教育等各领域,深深烙上了科技发展的印迹。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能源开发等技术取得突破。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研究开发出一批涉及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卫生健康等领域的科技成果。
“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领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当中,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科技创新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南宁市发展面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运行、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深入推进、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大历史机遇。南宁市怎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周红波:随着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国家、自治区层面对南宁市科技发展的扶持力度将越来越大,南宁市的科技发展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虽然南宁市科技创新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南宁市必须进一步拓宽科技发展视野,创新科技发展思路。在未来十年,仍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考虑,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基本内涵、重点任务、主要工作,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产业科技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培养科技人才为重要支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实施南宁市科技创新“五大计划”,推进一批重大科技研发和突破,引领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当中。
通过努力,全市科技研发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建成一批创新型园区,拥有一批创新型人才,推进建设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聚集优势创新资源,突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
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开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脚步一直从未停歇。历次改革实践和理念,都贯穿了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围绕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一个核心,我们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周红波: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重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我们要紧紧抓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全面提升科技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为目标,进一步突出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导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聚集优势创新资源,突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实现南宁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南宁特色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一是深入实施“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工程”。重点抓好政府主导性投入的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动铝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成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污染低、示范作用强的主导产业。力争2015年铝加工业产值达200亿元以上、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60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比重达21.7%。二是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创意产业(含工业设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力,逐步建成我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重型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发展云计算产业、物联网产业、三网融合产业、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新材料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质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药加速推进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产业。新能源积极发展生物质,适时开发风能,适度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等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主要发展节能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制造、节能与环保服务业。目前,我市正在加快南宁新兴产业园和现代加工制造产业园规划建设,新兴产业园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广西工业设计城、广西软件城、广西10大战略性产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产业园主要承接我市市区工业转移和北部湾临海工业的下游产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电子等产业的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研发及延伸产业项目,积极发展和提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形成现代工业集聚基地。三是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对食品、化工、建材、造纸、轻纺等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发展中高端产品,延长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南宁现代服务业。南宁市把建设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手段。积极推动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领域各项改革,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促进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在政府负责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公共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培育一批在广西、国内乃至东盟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大型服务业企业,一批基地型、龙头型、旗舰型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我们将加快出台《关于促进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推进服务外包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示范城市建设,设立“港澳投资者服务中心”。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中国—东盟物流基地等物流园区和商贸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网络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和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市场,加快“数字南宁”建设步伐。
依靠科技进步,构建南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面向市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提升的重要保证。我们将加快推进县(区)、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重推广间套种、水肥一体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实用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年均农业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基地为引领示范,围绕蔬菜、糖料蔗、桑蚕、水果、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建成一批标准化种养基地,农林牧渔产业增加值年增长5.5%以上。大力开展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完善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级网络。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符合南宁实际、具有南宁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着重推动工业园区的生态化设计,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不断提升循环经济规模和档次,重点在制糖、造纸、淀粉、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构建循环发展产业体系,不断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注重提高餐厨垃圾和废旧电子产品等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强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重点规划建设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生态型工业示范园和六景工业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减少。
“我们将充分发挥南宁市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记者: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体制机制的制约历来是一大障碍。我们注意到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话:“要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 应该说,以前的科技体制改革可能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而这次改革更加强调整个创新体系的建设。围绕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政府等创新主体,如何破除制约创新的各种因素?
周红波:体制机制创新是破解科技发展难题的关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支撑引领可持续发展这个核心,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要密切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完善和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消除制约南宁市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集成、开放、共享的新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我们将充分发挥南宁市聚集广西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仪器设备的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研究纳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南宁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和高水平科研成果原创能力。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推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招投标制度,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发挥南宁市科技孵化器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各类专业科技孵化器、专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县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开展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引进、技术研究孵化、技术培训等活动,采集、发布应用领域的科技信息和推广国内外科技成果,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等服务。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保障政策和运行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创新投融资体系,支持银行加大对科技创新的信贷和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理念,全力打造带动南宁、引领北部湾、服务广西、辐射东南亚的人才特区”
记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是以人才为基石,机制为保障的。近年来,南宁市致力于建立系统、规范、动态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认定和选拔标准体系,打破国籍、地域、隶属和体制限制,通过从海内外大力引进和自主发掘培养等途径,在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南宁市在人才工作方面下一步有何考虑?
周红波: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具能动性的战略要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南宁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才资源整合与开发迈上新台阶。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南宁市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十分紧缺。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推动南宁市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下一步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理念,全力打造带动南宁、引领北部湾、服务广西、辐射东南亚的人才特区。
根据南宁产业发展方向,在铝加工、机械装备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创意产业等方面加速集聚高层次人才和科技创新要素。注重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加快集聚一批能够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发展战略目标产品、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团队)。注重引进和选拔高层次骨干人才,加大本土人才选拔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人才交流活动,集聚一批掌握产业关键技术、能够提升战略性主导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层次骨干人才和团队。
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以提高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引进、培养为现代产业服务的金融、物流、商贸、服务外包和创意设计等领域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商界精英。注重选拔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南宁市特聘专家、“南宁英才”、人才小高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专业化人才培养等平台,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选拔和培养一批现代产业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培养和储备优秀后备人才,继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的合作与交流,在南宁设立或与龙头骨干企业共建商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文化创意学院等面向市场的专业化、职业化研究院,建设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和东盟国家的专业化职业化研究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打造优秀后备人才成长的摇篮。(RFID世界网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廖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