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行业协会:新意识,新姿态

作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2-08-21 09:10:56
摘要:与传统行业的行业协会相比,这些“后生”显得更有干劲,帮企业互通信息、寻找商机,组织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咨询……忙而活跃。有干劲,是因为有压力:行业新,企业一般都还弱小,在为生存拼搏;如果不能给它们帮助,没人愿意搭理,协会的“生存”就会成问题。所以必须发奋图强,至少服务态度要好,同时努力积累提升服务能力。

  半导体照明、射频标签、纳米技术……伴随上海一批新兴产业的兴起,一批新的行业协会应运而生。

  与传统行业的行业协会相比,这些“后生”显得更有干劲,帮企业互通信息、寻找商机,组织共性技术攻关和技术咨询……忙而活跃。有干劲,是因为有压力:行业新,企业一般都还弱小,在为生存拼搏;如果不能给它们帮助,没人愿意搭理,协会的“生存”就会成问题。所以必须发奋图强,至少服务态度要好,同时努力积累提升服务能力。

  行业协会功能的健全和有效发挥,是上海创新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做企业做不了的事

  有些“老资格”的行业协会,给外人的印象是“清闲”,甚至像个“养老的地方”。可新的行业协会不同,有太多事要做,被事情推着跑。行业内的企业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有谁能凭一家之力,揽下对行业发展起关键推动作用的“公益”项目,比如制定标准、牵头组织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于是行业协会就得挑起担子。

  2009年成立的上海市半导体照明(LED)工程技术协会,会员企业不足百家。秘书长王康平告诉记者,2010年LED刚刚进入民用市场,虽然市场前景广阔,但这个行业面临许多发展瓶颈。有些是技术问题,比如LED芯片使用寿命可达10万小时,但灯里的电解电容器只能“存活”几千小时这块“短板”使LED灯大大“折寿”。

  “企业还弱小,协会得想办法。”王康平说,他们正努力申报国家项目,想组织科研力量攻关,“这件事解决好了,将能整体提升LED产业。”

  协会关注的另一件事,是LED灯的生产标准。王康平介绍说,虽然目前全国多地已在生产LED灯,但国家标准却是空白,造成质量参差不齐。“上海应当率先建立生产、检测等的标准,这样沪产LED灯才能像上海的传统工业品一样,拥有高质量的口碑。”他说,但行业协会的力量眼下也还薄弱,需要借力即将成立的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这样的平台。

  靠服务不靠“资历”

  2010年10月才成立的上海市射频识别(RFID)工程技术协会,在这个行业的70多家企业中已颇有声誉。秘书长冯学吉说,这靠的是服务到位。

  “老资格”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多是行业中的“前辈”,退休后发挥余热,靠“资历”开展工作。新兴行业不同,没有“前辈”也不见得有公认的“权威”,如果协会不能对企业发展有所帮助,没人买账。

  针对行业中企业规模小的特点,RFID协会不断想办法为它们“搭梯子”,请来国家级乃至国际级专家,给企业研发人员办讲座,讲座结束后听讲者往往拉住专家不肯放,提问的排起了队;协会工作人员跑农村、下煤矿,寻找可以用上RFID的地方,帮企业拉生意……冯学吉说,RFID用途很广,但单个企业力量弱,有些大点的生意接不了,行业协会便组织几家企业一起来做。“上次去山西煤矿,我们建议煤老板在矿工的安全帽上安装RFID芯片,以此跟踪矿工在地下的位置。最近,我们又说动浙江一个景点的管理公司,在门票上使用RFID。”他说,上海要建立产研院,搭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他们很乐意加入这样就能有更广阔的渠道为企业获取新技术。

  上海纳米技术协会更注重帮企业搭建产业内部的“小循环”。秘书长沈纯说,纳米技术一定得搭在别的行业才能发挥作用。他们协会的六七十家会员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小行业中,协会引导企业携手,组合成小的产业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壮大。

  去年日本大地震后,有纺织企业找到纳米技术协会,说日本需要大量穿着有清凉感的衣料,希望帮助研发生产。协会立刻从高校找课题组研发,同时将相关企业组织起来,如期做出了这种特殊布料。“如果纺织企业单独找任何一家纳米技术公司,可能都没法做成,是协会穿针引线促成了这件事。”沈纯说。

  新办的小企业往往闷头做事,顾不上抬头看路,而协会与外界交流较多,有时能帮企业改换视角,拓展新天地。纳米协会有一家会员企业研制出一种纳米光催化的空气净化器,效果很好,却难以进入家电销售渠道。可是净化技术不一定非要做成家电,集成到医院、地下车库等的通风设备中,也可打开市场。于是协会帮它推广,并建议它走与其他系统集成之路,为企业解了难题。

  渴望融入大平台

  然而总体上,这些新的行业协会眼下获取资源的渠道较少,日子并不好过。这些协会大多与上海市科委下属的一些技术工程中心有关,而这些中心多为数年前为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设立。

  王康平说,目前协会的专职工作人员不多,申请关键技术攻关、制定标准等项目,还得依靠那些中心的力量但如今,很多中心已从科委划归到上科院,他们很想“续上关系”,依靠上科院正在组建的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做更多事情。

  想做的事情很多,但经费很拮据。沈纯说,目前协会的经费一靠中心拨付,二靠政府购买服务,比如培训、编制产业报告、调研等;至于会费,“企业还弱小,一般会员企业我们一年收的会费才千余元,差不多又都返还给了它们。所以,目前协会只聘用了两个专职人员,都得以一当十地用。”他们非常希望融入产研院这样的大平台,获得更多资源供给,既能更有力地服务企业,也让自身发展壮大。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