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十九
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十二五”是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传统基础产业升级换代,构建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体系,加大资源的国际化保障力度,推动原材料工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这为原材料工业转型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十一五”原材料工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问题
“十一五”以来,原材料工业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严峻考验,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一是行业规模持续增加,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石化生产大国,石化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高端化学品比重和化工精细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粗钢产量达到6.3亿吨,占世界产量45%左右,钢材品种质量不断优化,国内自给率已超过96%。十种主要有色金属产量超过3000万吨,其中铜、铝、铅、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24%、40%、45%和40%。水泥产量18.5亿吨,平板玻璃产量6.6亿重量箱,均占世界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如,石化行业千万吨级炼油装置、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自主化率分别超过90%和80%,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技术居世界领先。三是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组织结构得到改善。如,中西部地区水泥产能增长迅速,东部地区水泥产能得到抑制。浮法玻璃行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57%。四是淘汰落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如,有色金属行业,铜冶炼综合能耗347千克标煤/吨,铝锭综合交流电耗14013千瓦时/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要看到,原材料工业发展中仍面临着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资源约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促进原材料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二五”原材料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是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原材料工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原材料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调整、改造、升级、换代”,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总量,着力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布局优化,建立完善资源保障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全面建设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清洁安全、质量效益好的现代原材料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原材料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原材料工业由大到强转变。
概括地说,“十二五”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要着力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解决总量过剩问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严格控制总量。重点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行业竞争力。要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跨行业、跨地区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三是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原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要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推动产学研用结合,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四是构建多元化的资源保障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国内资源勘查力度,合理规划开采规模;拓宽国际资源开发经营思路;加快原材料资源及产品储备、资源再生及回收体系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各主要行业“十二五”发展任务
(一)钢铁工业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钢铁工业是能源、资源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十二五”钢铁工业发展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控制总量扩张。我国粗钢产量6.3亿吨,占全球45%,是钢材净出口国,大部分钢材品种实现自给,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本满足了国内发展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不应再以规模扩张为主,而是要注重调整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此必须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和总量扩张。为加快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十二五”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将以存量调整为主,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若干个竞争力强的大型钢铁集团,促进节能减排,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最终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二是做好生产经营规范。《规划》提出的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措施,是对现有钢铁企业全部存量产能开展行业管理的新举措。《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关注产品质量、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社会责任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方面,将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铁矿石流向、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对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积极推动兼并重组。推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推动我国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加剧了资源市场、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助长了重复建设,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施兼并重组有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实现更高水平的规模化生产,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加快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为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前10位钢铁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60%左右。
四是调整产业布局。《规划》对钢铁工业布局调整也作出了部署。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问题由来已久,“十二五”时期,将通过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支持西部地区适度发展,以及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不相容的钢厂转型或搬迁,基本形成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与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格局相适应的钢铁产业布局。
五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主要考虑有:第一、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钢铁生产不能满足区域需求,大量依靠从外地调运,其中大部分为高附加值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加快建设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有利于缓解供需矛盾。第二、有利于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我国钢铁工业布局、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加快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有利于钢铁工业布局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产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同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第三、有利于利用国际铁矿石资源。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港口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便于利用国际铁矿石资源。第四、有利于发挥前期投入作用,避免巨额社会财富损失。湛江、防城港钢铁精品基地前期工作已经完成,企业、地方和社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不加快建设将造成巨大浪费和损失。
六是提高资源保障程度。我国铁矿石资源对外依存度高,制约了钢铁工业健康发展。为此,《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大国内铁矿石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重点扶持一批矿山企业技术改造,鼓励现有矿山资源的整合,推动国内矿山的有序开发,同时积极优化铁矿资石源全球配置,与各方共同构建稳定、有序、共赢的国际铁矿石市场,规范进口铁矿石流通秩序。
(二)有色金属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产品种类众多,应用领域广泛,在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产业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十二五”有色金属工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处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尚未形成,大多数企业实际上仅仅是有色金属某一环节的生产者。矿山生产能力与下游冶炼、加工能力比例失衡,并呈扩大趋势,上下游行业的结构失衡日趋严重。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仍无法完全自给。因此,《规划》明确提出,有色金属工业要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种质量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支撑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材料和市场短缺产品。
二是严格控制总量。“十一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由2005年的1639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3135万吨,年均递增13.7%。“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需求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与“十一五”相比,增速将明显放缓。加之部分品种的产能严重过剩,“十二五”有色金属工业将着重提高行业准入,严格控制铝、铅、锌、钛、镁产能增长,2015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4600万吨以内。
三是加强技术改造。“十一五”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水平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具有国际先进装备水平的铜冶炼产能占95%,大型预焙槽电解铝产能占90%以上,先进铅熔炼产能占50%,湿法炼锌产能占80%。在工业转型升级中,这些先进适用技术为淘汰铜铝铅锌等落后产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支持有色金属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为重点,对现有企业生产工艺及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淘汰落后,加强含二氧化硫烟气回收利用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实现清洁、安全生产。
四是提高资源保障程度。资源保障程度低是制约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使我国有色金属矿产原料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10年,铜、铝、镍的自给率分别只有23%、54%、14%。我国现有大型有色金属矿山多为20世纪50、60年代开发的,经过多年生产,普遍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目前老矿山深部和周边找矿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可供建设的新矿山不多,从而导致有色金属矿山生产发展严重滞后,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因此,为提高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保障能力,《规划》鼓励大型企业投资勘探开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进一步推进现有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此外,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开发利用铜、铅锌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要按照国家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国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特点,建设和完善再生利用体系。
五是抓好稀有金属产业发展。稀有金属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但由于多年的粗放发展,矿产资源过度开采,造成稀土、钨、钼等资源储量优势降低,钽、锆对国外资源依赖程度日益增加,部分核心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为此,《规划》提出了要加强稀有金属行业管理,积极发展深加工,培育与资源优势相匹配的稀有金属产业竞争能力。
六是推进兼并重组。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已经成为全球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09年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962家,但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厂家数量多,规模小,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中大型企业不多,到2010年底,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铜76%、电解铝67%、铅45%和锌50%,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因此,国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以多种方式进行重组,组建具有竞争力的有色金属综合性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实现规模化、集团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域内重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重组。同时,也鼓励煤电铝加工一体化,有序扩大直供电试点。
(三)石化及化学工业
石化及化学工业是资金、技术、资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下游产业链长。“十二五”石化及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合理优化石化产业布局。为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一体化、集约化、基地化、园区化、多联产发展模式是石化及化学工业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炼油工业要依托海上进口原油,在沿海扩建、新建若干个炼油基地;依托中缅、中俄、中哈和沿江原油管线,提高华中、西南炼油能力,发展以武汉、成都、昆明等为核心的中西部内陆石化产业集中区,建设规模以满足当地成品油市场为主。乙烯、芳烃要坚持炼化一体化,继续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石化产业群,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石化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要结合原油资源条件发展炼化一体化。东北地区石化工业,要重点促进现有装置升级。
二是提高烯烃工业发展水平。总体来看我国烯烃工业的发展受原料供应制约较大。我国石油资源短缺,能源需求增长较快,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和国内供求矛盾加剧,烯烃原料供应日趋紧张,制约了乙烯行业发展。同时,受炼油行业布局分散和平均规模较低的制约,单个炼厂生产的石脑油数量有限,难以配套合理经济规模的乙烯装置。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规划》提出,要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宽原料路线,保障烯烃原料供给。鼓励进口凝析油、轻烃等资源,优化烯烃原料结构。依托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自主开发的煤制烯烃技术,适度发展煤制烯烃。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炼厂副产品生产烯烃。
三是有序发展煤化工。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产能扩张较快,2010年,合成氨、甲醇和电石产能分别占全球产能的35%、50%和97%。“十二五”时期,传统煤化工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产业升级。现代煤化工要根据煤炭资源储量、水资源量、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二氧化碳减排指标等综合条件,采取集中集约、上下游一体化方式建设生产基地及煤电化热一体化示范基地,严格控制煤炭调入省和基本平衡省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探索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IGCC)热电化一体化可行性,力争建成示范工程。
四是促进传统化工健康发展。轮胎、纯碱、烧碱和电石法聚氯乙烯等传统化工产品过快增长,过剩态势日趋严峻,部分落后产能资源消耗高,“三废”处理措施不到位,技术装备水平低、原料配套条件差,影响行业整体竞争力。《规划》提出,“十二五”要按照有关产业政策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危及生产和人身安全、严重污染环境、资源消耗高、安全隐患多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如单台产能5000吨/年以下和不符合准入的黄磷生产装置、有钙焙烧铬化合物生产装置(2013年)、隔膜法烧碱,5000吨/年以下工艺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氢氟酸、根据国家履行国际公约要求进行淘汰的部分消耗臭氧层物质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推进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新增产能要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条件,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是抓好化肥等支农化工行业发展。继续开展化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支持氮肥原料和动力结构调整,促进基础肥料向资源产地和优势企业集中。结合兼并重组、原料结构调整和上大压小,支持企业在能源产地和有条件的粮棉主产区建设大型尿素生产基地。在云、贵、鄂、川等磷资源产地,依托现有企业完善大型磷肥基地建设。重点依托青海和新疆钾肥资源优势,建设大型钾肥基地,青海基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新增100万吨钾肥产能(实物量)。新疆基地力争新增170万吨钾肥产能(实物量)。同时加快境外钾肥基地建设步伐。复混肥和掺混肥料主要在消费区域建立加工、集散、分销和使用服务体系。目前,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环保农药品种发展缓慢,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仍占一定比例,特丁硫磷、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等20多种高毒农药品种仍需进一步削减和替代。“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农药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园区化管理,加快高毒高残留农药淘汰与替代,加强技术创新,重点发展高效、安全、环保的农药品种,鼓励发展生物农药。大力推动农药剂型向水基化、无尘化、控制释放等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六是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发展。贯彻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完善危险化学品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规范设计、高效管理,淘汰落后高危工艺,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产业本质安全水平。优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布局,实施园区准入制度,科学规划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内危险化学品产业规模、结构、布局、工艺和产业链、运输风险、项目间安全相关性等,合理制定安全容量和环境安全防护距离。加大三聚氰胺、增塑剂、瘦肉精、工业硫磺、荧光增白剂、染色剂等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化学品的生产及流通管理力度,按要求在产品标签和包装上印制“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积极倡导和推进责任关怀,引导企业关注安全、关注员工、关注社会,履行社会责任。
(四)建材工业
建材工业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工业之一。“十二五”建材工业发展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引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传统大宗建材产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大规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底,新型干法熟料产能12.6亿吨,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达81%。但目前仍存在较大数量综合能耗高、主要污染物排放不达标、质量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的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提升水泥工业综合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坚持等量置换原则,积极采用先进适用工艺置换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另一方面也要开发综合性能更优的水泥基材料和制品,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单位水泥熟料的附加值,探索有效可行的减量延寿途径,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调控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速度。
我国普通玻璃产品产能过剩。“十二五”期间,严格控制普通平板玻璃产量扩张,积极发展玻璃精深加工制品和高性能玻璃产品,如屏显基板玻璃,节能玻璃与制品等。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十二五”期间,建筑卫生陶瓷行业重点是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提高瓷土尤其是黑泥等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和创意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推广建筑陶瓷砖干法生产技术与装备,逐步替代改造现行湿法生产工艺,着力推进清洁生产,促进陶瓷生产节能减排。建筑陶瓷产品减量化工程主要目标是:现有产品厚度减薄,发展薄型化产品;发展大规格超薄陶瓷板;适度降低大规格抛光砖比例。卫生陶瓷产品减量化工程主要目标:减小单件产品的体量;鼓励和推广轻型分体式座便器。
二是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住宅产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业态跃升,对于打造长寿命、高品质的百年建筑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节约资源能源,而且方便建筑的维护和改造。住宅产业化的推进要求建筑材料加快向部品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构件、工程预制件等建材产品,加快建材工业从原材料向加工制品的转变,为实现住宅产业化提供全面的材料支撑。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物品质、节能、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支撑建筑物的上述功能和要求,加快建筑材料行业转型升级,建材工业必须优先发展具有保温隔热、隔音、防火、抗震、防水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如:集防火、保温、防水、抗震、装饰等功能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墙体,高质量轻质保温复合墙板,本质安全型外墙外保温材料,保温复合混凝土预制梁、柱等工程构件,节能屋面系统等新型建筑部品与部件。
三是积极发展非金属矿产业。我国非金属矿资源较为非富,但非金属矿物开发加工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将着力发展高性能矿物材料的制备技术,包括专用高纯技术装备、粉体制备技术装备,精细分级、表面改性技术,复合技术,非金属矿特种加工技术;开发非金属矿物在化工、造纸、橡胶、塑料、油漆、涂料等产业中应用技术,包括超细粉体的分散、悬浮、造浆等技术;开发非金属矿物新材料制备技术,包括纳米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
四是认真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大宗建材工业是典型的窑炉产业,具有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型特征。这些行业节能减排水平直接影响着建材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全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引导窑炉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可行的碳减排技术与途径,已成为建材行业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进一步推广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通过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余热进行发电,可满足水泥厂生产用电的1/3左右,降低CO2排放。积极开发、应用节能粉磨等设备技术。通过推广使用立磨、辊压机等节能粉磨设备,采用变频技术和其他节能措施,单位水泥电耗可节省20%~40%。推广浮法玻璃全氧燃烧技术,在玻璃熔制过程中,利用纯氧气体(氧含量在90%以上)作为助燃介质代替空气与燃料进行燃烧。据测算,全氧燃烧熔窑可提高火焰温度、熔窑熔化能力10%以上,节约燃料20%~30%,减少NOX排放80%~90%,减少粉尘排放约80%。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控制生产全过程污染物的产生、治理和排放。重点推进窑炉烟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源头消减,减轻末端治理压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窑炉化生产特性决定着建材工业具有无害化最终销纳相关产业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功能。销纳工业固体废弃物,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实现资源深度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十二五”乃至之后,建材工业将进一步强化销纳利废功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肩负新的使命。建材工业从产业布局入手,统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造,充分发挥建材工业销纳利废功能,有序与电力、煤炭、钢铁、化工等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大的产业建立衔接配套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利用的再循环。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等安全处置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与填埋、焚烧等其它方式产生二次污染或废弃物相比,利用水泥窑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和固体废弃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水泥窑可彻底分解废弃物中有毒有害有机物,抑制酸性气体和重金属排放,不会产生二噁英等有毒有害气体、焚烧飞灰等二次污染物。“十二五”期间,在城市周边优先依托现有水泥窑,统筹建设无害化最终协同处置装置,利用水泥窑独特优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环境。
(五)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是发展前景广阔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明确发展重点。我国是工业大国,绝大多数原材料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离工业强国、材料强国差距甚远。加快发展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新材料产业,对实现产业跨越发展、带动我国整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部署,新材料产业要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自主水平、战略意义等,《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包括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硅氟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新型合金材料、高品质特殊钢、工程塑料、特种橡胶以及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
二是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产学研用相互脱节,科研成果难以及时产业化,新材料产品市场推广困难等,是制约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新材料与下游产业的相互衔接,充分调动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和终端用户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的重要途径。新材料是原材料工业升级换代的方向,传统材料工业产能过剩、资本相对富裕,加强新材料产业与原材料工业融合发展,在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中,不断催生新材料,在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带动材料工业升级换代,对于增强材料工业支撑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突出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要高度重视新材料产化及推广应用问题,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主要包括高性能金属材料、稀有金属和稀土功能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等。
高性能金属材料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结构材料。要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和钛合金,加快推广和应用示范。稀有金属和稀土功能材料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的战略品种,是信息产业、新能源等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以提高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重点,积极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有金属材料。
先进高分子材料包括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等,要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举,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牌号,改进产品质量,努力扩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高性能纤维及高性能复合材料要重点以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为目标,攻克复合材料的原料制备、工业化生产及配套装备等共性关键问题,要加快发展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纤维,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推广应用。特种玻璃、陶瓷和晶体等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新兴产业发展和绿色建筑推进,也推动了新型建材的发展,要加快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扩大应用范围,推动传统建材向节能新型建材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