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物联网基础理论新突破 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问世

作者:周军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11-10-24 09:25:03
摘要: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博士推出其理论专著——《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

   10月20日,在无锡市希尔顿逸林酒店,国家973计划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博士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其理论专著——《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 


刘海涛博士在发布新著《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  

    自2010物联网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各地政府都将物联网纳入其辖区“十二五”规划,产业界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但物联网是全新的事物,它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全新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来揭示物联网的工作机理与原理,辨析它究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本质差别。遗憾的是物联网的理论一直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且基础理论体系研究严重滞后,未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试图从物联网感知的目的出发,分析物联网的特征,剖析物联网社会化的工作机理,给出形式化的描述方法,阐述标识与安全等技术要素的社会化属性,并结合实际意义案例为系统设计提供有效指导,全面系统地阐述物联网的内涵和机理。该理论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物联网学术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刘海涛博士新著——《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 

   《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认为,物联网是以感知客观物理世界为目的,物物互联的中和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人类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基础之上的全新社会化体系。相对于通信网、互联网等,物联网有着根本的不同。物联网,关注的是客观物理世界、存在系统外的目标和世界,实现的是感知的服务,是物理空间。因此,物联网是信息技术的又一次破坏性创新,将引发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  

   《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有五大基本观点,分别是:  

   观点一: 物物互联 感知世界  

   物联网连联接的客观物理世界,目的是给人类提供感知的服务。简单来说就是8个字:物物互联,感知世界。物联网关注的是感知的目标和环境,让物理世界主动告知人类,让人类更便捷的感知到物理世界的情况。因此物联网是一个人与客观物理世界互动交融的系统,是一个融合了各种应用与服务的庞大社会信息系统。  

   观点二:物联网的社会化属性  

   物联网关注外部物理世界;适应目标、事件及其边界条件的不可重现;对目标、事件及其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做出响应;由目标、任务和环境等因素外部驱动完成工作构成了物联网4大特征。当中合理组织架构、服务、分工和协同、学习、目标驱动和任务驱动等特点是社会化群体所特有的,其实质内涵式物联网的感知行为具有社会化属性。  

   观点三:感知社会论三大核心即网络社会化、协同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物联网的感知社会论从网络、协同和服务等多个层面来探讨物联网的机理,作为开发应用系统的一整套基础理论。以上三大方面的社会化属性构成了物联网的核心机理,他是物联网系统的灵魂。 
 
   观点四:标识与安全在原有的基础上具备全新的社会化属性  

   对于物联网而言,标识与安全是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关键要素。作为具有社会化特征的感知系统,物联网的标识与安全应该具有不同于现有信息系统的全新社会化技术体系。  

   观点五:感知社会论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物联网解决之道  

   在防入侵应用系统、感知战场应用系统和感知城市等一些代表性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的案例中体现了感知社会论应用实践方法的可行性。感知社会论对物联网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带来重要指导意义。  



图解物联网之感知社会之一



图解物联网之感知社会之二

图解物联网之感知社会之三

   《物联网之感知社会论》是刘海涛团队12年来的积累和思考的结晶。刘海涛自1999年开始带领其物联网团队进行物联网研究,沿着以感知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路线推进,团队牵头国家标准、主导国际标准;所提出的物联网的三层架构、共性平台+应用子集等物联网整体思路已经被国际标准采纳。目前,已经十多个物联网产业进行深度的产业实践。而刘海涛博士本人担任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中国传感网标准组组长、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03专项总体组专家、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重要职责,并获得了2009年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年度创新奖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