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话题  >  正文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作者:网易科技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11-10-10 08:12:27
摘要:根据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关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09年至2012年,展望期至2015年。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关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规划。规划实施期限为2009年至2012年,展望期至2015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

  (一)产业界定与特点

  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现阶段,其应用主要为传感网。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我省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两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

  随着信息采集与智能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广泛应用,大规模发展物联网及相关产业的时机日趋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将物联网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美国将物联网技术列为在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地球”计划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其经济刺激方案将投资110亿美元用于智能电网及相关项目;欧盟2009年6月制定并公布了涵盖标准化、研究项目、试点工程、管理机制和国际对话在内的物联网领域十四点行动计划。

  (三)发展现状与挑战

  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了物联网相关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标准与国际基本同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华为技术、中兴通讯等企业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进行了科研和产业化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并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取得一定话语权。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物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其他省市已初步展开。

  我省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一是在技术和标准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单位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等工作,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传感器、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南京为支撑的物联网产业聚集区,2008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约为300亿元。三是在物联网软硬件、系统集成等环节拥有中电科技十四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美新半导体、南瑞集团、三宝科技、熊猫电子、双桥传感器等一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能力较强。四是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省内部分地区先后启动了工业、农业、环保、电力等领域的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营商开始提供电力、交通、农业、环保等领域的物联网运营与服务,市场应用正在逐步培育。此外,我省的科教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经验优势也为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同时应当看到,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关键技术、网络架构、行业应用等许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与国内兄弟省市相比,我省虽有一定先发优势,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技术标准缺乏,创新体系不完善,应用领域不广、层次偏低,运营模式不成熟等。面对激烈竞争,我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资源集聚,大力推广示范应用,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才能确保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二、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一个产业核心区、两个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的思路,坚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以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为目标,突出无锡核心区建设,打造辐射全国的传感信息中心;突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掌握引领产业方向的核心技术;突出创新园区建设,构筑集聚发展的产业基地;突出示范工程建设,确立应用牵引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抢抓战略机遇,使物联网产业尽快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三到六年左右的时间,将无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导省,引领物联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产业规模

  至2012年,完成物联网特色化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全省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0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孵化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市企业10家以上。至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

  2.产业竞争力

  至2012年,新引进和设立国家级科研机构与研发中心10家以上,掌握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受理超过20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000项,并在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关键作用。至2015年,形成完备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和专利体系。

  3.人才队伍

  加快物联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梯队。至2012年,引进和培养物联网领军人才100名,初步显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联动效应。至2015年,聚集技术和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将我省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物联网人才高地。

  4.示范应用

  至2012年,以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和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环保、智能交通等十大示范工程。至2015年,在全省大规模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将我省打造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先行区。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重点领域

  通过政府推动、应用牵引和创新驱动,重点攻克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核心产业,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1.重点技术领域

  攻克一批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推动应用创新及产业化。

  (1)射频识别与传感节点技术

  重点加强超高频射频识别、各类新型传感器、低功耗传感节点、中高速传感网系统设备及节点专用操作系统等技术研发。

  (2)物联网组网与协同处理技术

  重点加强网络体系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传感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及协同感知与处理等技术研发。

  (3)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

  重点加强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集成及智能控制、系统级软件或中间件等技术研发。

  (4)物联网应用抽象及标准化技术

  重点加强关键技术协议与规范、平台软件开发环境、开发工具、核心框架及中间件构造等技术研发。

  (5)共性支撑技术

  重点加强可编程、系统测试、情境感知、稳私保护等共性技术研发及现代信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先进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应用。

  2.重点产业领域

  物联网产业具有爆发力强、关联度大、渗透性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按照关联度大小,重点培育核心产业,鼓励发展支撑产业,以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1)物联网核心产业。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领域。着力打造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网络与内容服务、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产业。

  (2)物联网支撑产业。支持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计算机及软件等相关支撑产业。

  (3)物联网带动产业。利用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重点推进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

  (二)主要任务

  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科教资源、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源的引进集聚,突出抓好平台建设和示范应用工程,抢占技术、产业、应用、人才制高点。

  1.加快创新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快速集聚一批物联网领域高层次科研力量和研发机构,建立健全技术和中介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自主创新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

  (1)建设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机构。在重点建设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同时,加快集聚国内外物联网创新资源,建设多形式、高水平的物联网研发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快形成以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与运营商联合开展物联网与TD—SCDMA等3G网络融合的技术研发、行业应用与商业运营。

  (2)建设技术和中介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测试、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优势,积极引进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投融资担保、成果转化、信息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交易、人才流动等服务。

  (3)建设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加快推进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制定。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

  (4)建设学科体系和人才队伍。在省内高校加快物联网发展所需学科专业建设,扩大物联网及相关领域学位点布局和研究生培养规模,建设传感网大学科技园,促进优质学科资源的整合与汇聚。加大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力度,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2.加快形成产业规划布局,着力提升载体建设水平

  根据现有发展基础和布局状况,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无锡为产业核心区,苏州、南京为产业支撑区,构筑布局合理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并面向全省建设应用示范先行区。

  (1)全力打造无锡产业核心区

  举全省之力,聚焦无锡,以建成“感知中国”中心为目标,加快形成完整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和信息服务园,使无锡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

  传感网创新园重点打造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加快开发国际领先的物联网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产业公共技术、设备的服务平台建设和物联网人才培养。

  传感网产业园重点承接创新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引进和培育,迅速做强做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化园区。

  传感网信息服务园重点汇聚物联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中介机构,通过应用示范,形成行业和公众应用产业集群,为物联网全面应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2)重点建设苏州和南京两个产业支撑区

  苏州、南京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苏州发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优势,加强与全省的产业发展协同。支持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传感器材料、设计、微纳制造工艺及封装等技术,大力发展适合物联网应用的各类低功耗、高性能、低成本及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新型传感器产品;发挥苏州工业园区集成电路与IP融合通信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微纳器件、网络通信和无线通信产品;依托苏州高新区、吴江、常熟等地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完善产业配套。

  南京发挥软件、无线通信等方面的优势,以“中国软件名城”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物联网嵌入式软件、专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及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南京“无线谷”为载体,拉长和做强无线通信产业链,形成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线通信产品集群。

  (3)培育其他区域特色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省内其他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特色化产品与服务,为全省物联网产业提供服务与配套,在省内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与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特别是在装备制造、农业、物流、环保、电力、交通等重点领域,各地应有重点地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共同打造全国领先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

  3.加快形成企业创新集群,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大力培育企业创新集群。

  (1)做强做大本土龙头企业。推动组建物联网产业投资实体,通过项目承接、资本运作、战略联盟和品牌塑造,着力培育物联网标杆企业;选择一批优势明显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引进一批拥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物联网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省内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使之成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3)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强化人才、技术、风险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围绕“专、精、特、新”目标,打造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动力强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

  4.加快推进应用示范,着力提升市场服务能力

  面向重点领域,分期分批建设十大示范应用工程,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应用的工程化,由点到面、覆盖全省、辐射全国,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推动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

  (1)建设经济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和节能减排为目的,推动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物流、电力等行业中的应用创新,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等示范工程。

  (2)建设公共管理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为目的,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响应、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等领域,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和智能灾害防控等示范工程。

  (3)建设公众服务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物联网与TD—SCDMA等3G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面向公众领域的应用创新,建设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示范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加强部省合作,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将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二)注重规划引导。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订本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三)强化目标考核。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单位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跟踪监测。

  (四)加大政策扶持。研究制订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优先认定,将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各地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

  (五)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政策规划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搭建产业服务平台,为物联网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拓宽投融资服务渠道,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创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