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代表委员共同心声

作者:李辉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网
日期:2011-03-14 11:32:05
摘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新兴产业两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强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科学发展重在合理布局 技术创新与资金支持不可或缺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虽然位居世界前列,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而非创新驱动阶段。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领头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长期依赖低成本、低利润的经济发展方式,虽然能够快速提升国内生产总值(GDP),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生产大量产品,却很难创造品牌;虽然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全国政协委员、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顾问牛文元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手段、方法提升整个产业的内涵、质量和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具备三个特征:首先,具有较大规模,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百姓生活需求都有重大意义;其次,应该是朝阳产业,有十几年或几十年的发展和应用空间,而不会很快被淘汰;第三,在工业化进程中凸显引领作用。无论怎样定义,在目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牛文元说。

      今年1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起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透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这4个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通过后加速制定,并于今年年内出台。据悉,节能环保、生物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正由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牵头制定,也将于今年年内出台。

      全国“一盘棋”科学布局

     当前,全国各地掀起一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热潮,从今年地方“两会”刚刚通过的各省市“十二五”规划中不难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列为各地“十二五”发展重点,年均增速基本定在两位数。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各地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非常重视,形成了快速起步的态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测绘局原局长陈邦柱表示。

       相关调查显示,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

      吴晓青表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城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全局来看存在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

      “长远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广阔,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等特点,市场发育程度较低,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吴晓青举例说,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
       吴晓青认为,应该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国家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充分配合国家区域建设,联动发展。同时,着力培育和创造国内市场需求,切实转变单纯以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准入、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示范应用等方面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扶持、引导和培育,更多地在国内共享新兴产业发展成果。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倾向。”陈邦柱建议,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围绕全国“一盘棋”进行科学布局。“各地区可以结合自己的产业基础、自然资源、科技实力、人文环境和发展优势等,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技术创新与资金支持成关键因素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持是两大关键因素。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陈邦柱表示,这需要集中力量攻关,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长期技术创新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制定详细的技术创新目录和技术突破路线图。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应该把技术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对相关核心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和引导地方及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技术创新上,加快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性新兴产业联盟,统筹整合并开放各类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科学资源平台,既要鼓励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更要为新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育和成长创造条件;同时完善产业激励政策,切实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表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打破这一瓶颈至关重要。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他们在培育铁路交通、内河航运等这些当年的新兴产业时,都是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我们可以以此为借鉴。”梅兴保表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形成合力给予资金支持。比如创业板在设计、发行制度的改革上应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增加这些产业企业的上市规模和数量。”

     “除此之外,信贷支持也很重要。信贷支持的关键在于对不良贷款的把关。”梅兴保认为,从发展规律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推进、企业发展需要时间,短期内并不一定能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应当允许有一定的贷款回收延缓期。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银行对不良资产的评价、判断和考核等方面也应制定新的政策 。

      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是关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几次提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1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部际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框架)》,同时要求有关部门抓紧起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并尽早报送国务院审批。这表明我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已进入细化阶段,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就此展开热议。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重处理好三大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委书记张金如认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从本质特征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核心内容是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没有技术支撑,就谈不上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辜胜阻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重处理好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要在重视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的发展模式;第二,要兼顾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力量,建立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共同作用的动力机制;第三,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认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用钱买不到的,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二是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也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坚持积极有序推进。要警惕一些地方政府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盲目热情而造成的一哄而上、混乱无序的局面。

      加大政策推力鼓励研发投入

    “目前扶持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表示,近年来国家就863计划项目半导体照明工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实施了“十城万盏”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LED产业的发展。但与美国国家半导体照明法案等国外支持LED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相比,与国内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相比,我国对LED产业的扶持政策力度还不够。王燕文建议尽快建立LED行业标准体系,加大LED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投入,加强LED照明产品在公共工程中的应用及全社会的推广,加快制定税收补贴等激励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天威集团董事长丁强认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需占用大量土地,而光伏建筑一体化因其省地、可应用于人口稠密区、可节省电网投资、可原地用电以及可避免污染等诸多优点,将成为光伏市场的发展趋势。他建议,国家可根据各类建筑物不同能耗情况设置强制性节能标准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政策,鼓励在光伏建筑一体化方面投资。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看来,低碳经济发展目前面临市场应用少、核心技术少两大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制定促进LED、太阳能电池应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制定推广计划,辅以相关政策,在重点区域和行业大规模推进。”褚君浩表示。

      发挥企业能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多处提及信息通信业,尤其在提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时,更明确提出要发展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作为一名来自信息通信设备企业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烽火科技集团董事长童国华认为,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和发展。推动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发展,尤其要重视应用,重视与产业链相关的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

      据介绍,今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将进一步加大与电信运营商在产品应用和服务模式上的合作,如与运营商联合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研究和探讨在基础光传送网、光纤到户等领域的应用与商业模式,为民众提供成本更低、价格更能承受的光传送和光纤到户技术与设备,为三网融合造福于民做出贡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开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研发及大规模商业化示范工程,推进产业化应用。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认为,2010年新能源汽车在节能技术和销量上有很大突破,但由于成本因素,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目前还很难令消费者接受。他建议在新能源汽车部分保险费用、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上给予一定优惠措施,比如购置税全额减免,车船使用税全额减免,在车辆保险保值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市场打开了,企业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积极性就会提高。

      展望“十二五”新能源发展路径 破解瓶颈业界建言献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又一次提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政策尚待完善。对于百姓而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带来哪些实际好处?对于产业而言,下一个五年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几位业界知名的全国人大代表对此进行了详解。

       新能源带来的幸福生活

    “新能源概念很大,包含核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全国人大代表、晶龙实业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阐明了新能源的范围。

     “依靠太阳能采暖和制冷的房子,其节能指标比现在的普通节能房要高一个等级,它的舒适度很高,密封性很强,紫外线、灰尘在屋子里反而很少。”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德州)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鸣为我们描述了利用新能源家族的一个分支——太阳能所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太阳能技术方面,黄鸣信心十足。他表示,我国原来在光伏制造的体系、大功率风机以及离岸风机发展方面技术相对落后,但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逐渐缩小了差距。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热水器占全世界总量的76%,同时在太阳能的采暖、制冷、烘干、工业蒸汽、工业的中温及高温应用等方面也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太阳能热发电方面,我国已经掌握了4项重大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且其中两项是其他国家还未掌握的,完全由中国独家控制价格,中国在这方面有话语权。

      亟待加强布局和监管

     “‘十一五’期间,国内风电制造企业已达到80多家,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我们不仅要做新能源大国,更要做新能源强国,防止新兴产业产能过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吕亚臣疾呼,要适当控制产能,避免产能过剩、恶性竞争。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赵志祥认为,保证核能的安全发展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水平;二是要加强核电产业在全产业环节上的安全监管。

      黄鸣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光照不充分,却盲目推广光伏发电;一些地方风力资源不足,却想大力发展风电;一些有条件研发新能源装备,但并不一定适合推广该新装备的地区,却片面强调研发与应用一体化。这些多是由于地方政府考虑到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获得财政补贴而产生的利益驱动,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管机构,不能对新能源的开发、示范和推广进行正确的行政指导、协调和监督,致使企业不考虑运行成本和收益,盲目发展新能源。

     “必须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和监管。”黄鸣建议,在监管层面,可以考虑在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发改委及科技部门成立新能源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协调、监督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能源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在市场层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等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能源开发和推广领域;在社会层面,可以通过消费补贴等手段,使消费者参与新能源的消费,购买新能源企业的债券和股票。

      同时,他还提出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各种能源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进行综合核算的机制,建议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机制和评估制度,避免综合效益低下的项目盲目上马,而综合效益好的项目难以实施。 

       破解发展瓶颈需政策加力

     “新能源汽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条件尚未完全具备。推广电动汽车用电有保障,但充电尚存难题”,这是让吕亚臣遗憾的地方。

       新能源发电成本相对于传统发电成本缺乏竞争力,针对这一问题,赵志祥表示,发展新能源要依靠自主创新,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国产化,进而降低成本。

       靳保芳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出口国,光伏发电产品的制造水平已经领先世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产品制造上的差距,而是政策上的差距。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发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了相关的补贴政策和新能源发电上网政策,但是相应的配套政策还难以落实。此外,还有关于行业发展规划和标准缺失的问题,这些都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他呼吁政府要尽快解决制约光伏行业发展的新能源发电上网问题、电价问题。 

      “政府需要运用税收等政策激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赵志祥表示,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新能源在投资方面的风险,这实际上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