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武汉通”成为电子城市的标志
作者:长江日报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10-04-08 09:41:25
摘要:来自武汉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的消息称,截至2 日,“武汉通”发行2个月、换卡1个月以来,累计售卡63.9万张,其中换卡17.91万张。
“武汉通”正在进入越来越多普通市民的生活。来自武汉城市一卡通有限公司的消息称,截至2日,“武汉通”发行2个月、换卡1个月以来,累计售卡63.9万张,其中换卡17.91万张。市民坐公汽刷“武汉通”,日均已达63.9万人次,每天“刷掉”89万元。
作为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开始,“武汉通”的政策目的就体现得非常明确,一城一卡,一卡多用,改变每个人手持多张卡片的消费局面。按照时间表,不久的将来,“武汉通”将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支付手段,城市在公共事务费用支付、小额交易等方面有望进入无纸化、自动化和虚拟性的新阶段,便捷、高效、快速的电子城市生活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武汉通”的这种定位,很容易让人想到香港的“八达通”。这种塑料储值卡,不仅是香港市民的生活必备,也成为外地人到香港的临时性支付手段,“八达通”连接着人们对香港这座城市、一种城市日常生活的印象。“武汉通”和“八达通”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既是一种电子车票,也涉足日常消费,比如商店、停车场等小额交易,但不同之处在于,“八达通”几乎能在任何消费领域(大宗消费除外)中通行无阻,“武汉通”的使用在目前还难说成熟,效果还需要检验。
必须确立一种认识,发行“武汉通”,主要不是因为别人有了,所以我们也要有。目前,我们的城市已处于信息化世界,城市生活本身需要更加便捷,市民消费还面临诸多繁琐,发行“武汉通”既由我们所置身的信息时代所决定,也由城市发展本身所决定,而非仅仅向人看齐。
要知道,“八达通”已有13年历史,最初也只是应用在巴士、铁路等公共交通工具上,逐渐成熟的经历堪称曲折。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巴黎、首尔、新加坡、澳门、台北、高雄等都有不少类似“八达通”这样的通用卡,就目标设置来看,最初的功能设置也是较为简单的,可适用领域的拓展往往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比如台北的悠游卡,今年1月才由台湾“金管会”核准跨领域使用,允许其用途更加多元。
这也就是说,电子消费系统刷新生活画面,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它与城市发展现实、市民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通用卡成为日常生活的支付手段,将不基于强制性,只能是人们愿意去选择它,使用它,消费是自由的,体验是愉快的。所以媒体报道称,现在武汉市民在坐车以外的用途上刷卡,远没有坐车刷卡热情,就并非不可以理解,毕竟电子城市的便捷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去磨合、适应,有了目标,但落于现实还是不能太急。
即使像“八达通”这样成熟的电子消费系统,现在也绝非没有任何问题,被扣错车资及错误充值的新闻,常引发社会关注。“武汉通”还处于发卡、换卡的试行阶段,有的问题已经解决,比如刷卡时间过长,有的问题还需要更加细致地面对,前天还有媒体报道,购买“武汉通”存在潜规则,一些街头摊点加价售卖“武汉通”,这隐约表明“武汉通”的发行程序还有所不便,其易得性还有待提高。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未曾预料的问题也可能出现。
武汉担当“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任,我们还应当看到,打造“数字武汉”,实现市民手持一卡,衣食住行不愁的生活场景正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题中之义,就此而言,在日常消费支付领域,武汉应有建立无纸城市的雄心,从“武汉通”做起,使之成为人们记忆城市的标志之一。
作为城市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一开始,“武汉通”的政策目的就体现得非常明确,一城一卡,一卡多用,改变每个人手持多张卡片的消费局面。按照时间表,不久的将来,“武汉通”将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支付手段,城市在公共事务费用支付、小额交易等方面有望进入无纸化、自动化和虚拟性的新阶段,便捷、高效、快速的电子城市生活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武汉通”的这种定位,很容易让人想到香港的“八达通”。这种塑料储值卡,不仅是香港市民的生活必备,也成为外地人到香港的临时性支付手段,“八达通”连接着人们对香港这座城市、一种城市日常生活的印象。“武汉通”和“八达通”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既是一种电子车票,也涉足日常消费,比如商店、停车场等小额交易,但不同之处在于,“八达通”几乎能在任何消费领域(大宗消费除外)中通行无阻,“武汉通”的使用在目前还难说成熟,效果还需要检验。
必须确立一种认识,发行“武汉通”,主要不是因为别人有了,所以我们也要有。目前,我们的城市已处于信息化世界,城市生活本身需要更加便捷,市民消费还面临诸多繁琐,发行“武汉通”既由我们所置身的信息时代所决定,也由城市发展本身所决定,而非仅仅向人看齐。
要知道,“八达通”已有13年历史,最初也只是应用在巴士、铁路等公共交通工具上,逐渐成熟的经历堪称曲折。其他国家和地区,如巴黎、首尔、新加坡、澳门、台北、高雄等都有不少类似“八达通”这样的通用卡,就目标设置来看,最初的功能设置也是较为简单的,可适用领域的拓展往往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比如台北的悠游卡,今年1月才由台湾“金管会”核准跨领域使用,允许其用途更加多元。
这也就是说,电子消费系统刷新生活画面,并非可以一蹴而就,它与城市发展现实、市民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通用卡成为日常生活的支付手段,将不基于强制性,只能是人们愿意去选择它,使用它,消费是自由的,体验是愉快的。所以媒体报道称,现在武汉市民在坐车以外的用途上刷卡,远没有坐车刷卡热情,就并非不可以理解,毕竟电子城市的便捷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去磨合、适应,有了目标,但落于现实还是不能太急。
即使像“八达通”这样成熟的电子消费系统,现在也绝非没有任何问题,被扣错车资及错误充值的新闻,常引发社会关注。“武汉通”还处于发卡、换卡的试行阶段,有的问题已经解决,比如刷卡时间过长,有的问题还需要更加细致地面对,前天还有媒体报道,购买“武汉通”存在潜规则,一些街头摊点加价售卖“武汉通”,这隐约表明“武汉通”的发行程序还有所不便,其易得性还有待提高。随着使用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未曾预料的问题也可能出现。
武汉担当“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任,我们还应当看到,打造“数字武汉”,实现市民手持一卡,衣食住行不愁的生活场景正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题中之义,就此而言,在日常消费支付领域,武汉应有建立无纸城市的雄心,从“武汉通”做起,使之成为人们记忆城市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