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不停车收费发展回顾
作者:金溢科技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10-01-29 13:42:00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ETC在我国首次被引进以来,历经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在走过了很多弯路之后,ETC技术终于在2007年修成正果,形成统一的国标。
与其他很多技术一样,ETC在我国的出现最初是一种舶来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ETC在我国首次被引进以来,历经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在走过了很多弯路之后,ETC技术终于在2007年修成正果,形成统一的国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铺开、车流量快速增长,导致了收费口交通拥堵、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收费基础设施占地庞大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公路运营单位开始考虑引进ETC系统以解决人工收费方式的不足。1996年,广东佛山地区率先引进了美国TI公司的ETC收费设备,开发了ETC收费系统软件,在顺德、南海地区等率先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年底,北京首都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与美国 AMTECH公司签定协议,在首都机场高速公路进行为期三个月的ETC收费系统试验,该系统第二年投入运行,这是我国ETC技术应用的起步。此后几年,ETC系统先后在广东、北京、厦门、四川、天津、上海、江苏、山西、河南、云南等地相继开展了一些使用试验和个别的独立工程实际应用,但是由于没有联网,未能形成大的用户规模,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有限。以达到的规模和形成的影响来说,本文对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事件略为介绍。
1998年,国家ITS中心根据中国收费公路建设和使用者需求特点,结合国际上先进的两片式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套“基于两片式电子标签+双界面CPU卡”的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方案并开发了相应的试验系统。此后,国家TIS中心一直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对该技术方案的推广;同时,在 5.8GHz微波DSRC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ITS中心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从日系厂家、欧系厂家到国内厂家,都先后参与到不同程度的合作当中。
1999年,广东省根据自身需求情况,开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及DSRC核心技术。此后,结合国家ITS中心提出的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方案,广东省自主创新成功研发了一套实现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方案的DSRC核心产品,即国内第一代完全基于自主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ETC设备。在基于这套产品技术的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发布国内第一套涵盖联网收费和ETC技术的完整技术标准体系——DB44/127地方标准《广东省公路联网收费系统》。2004年,广东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通了组合式电子收费系统,实现了“粤通卡”全省一卡通行。截至2008年底,广东省电子不停车收费用户数量达到30多万,形成国内最大的电子收费应用网络和使用群体。
2002年,厦门市为解决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收费问题,开始研究在两桥实施ETC收费。2004年8月,厦门面向全市社会车辆全面开通ETC服务。鉴于厦门两桥的收费制式是开放式收费,不涉及复杂的高速公路联网,其实施的ETC采用了有别于组合式电子收费的单片式电子收费模式,在技术标准上采用了欧洲的 CEN TC278及相应厂家产品。到2008年底,厦门一共成功发展了超过20万户的ETC用户规模。
2006年,在全面总结了广东省等地在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深圳市金溢科技有限公司和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联合承担了《电子收费 专用短程通信》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2007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了GB/T 20851系列《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技术标准,至此,我国自主创新的新一代组合式电子收费ETC技术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标准。
2008年3月,国家交通运输部正式颁布《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科技部启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 项目,并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截至2008年底,示范工程已经初步开通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和江西,另外,示范工程中的河北、天津、浙江、安徽等,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建设实施,整个工程将于2009年全面开通。国家标准的出台,一锤敲定了我国ETC行业发展的技术路线——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一代5.8GHz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立项和国家示范工程的实施,则为国标新一代ETC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走向成熟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产业新阶段带来了契机,对我国ETC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自2007年起,继GB20851系列ETC国家标准的推出及京津冀长三角示范工程的启动之后,先后有福建、湖北、甘肃、陕西、山西、湖南、重庆、四川、辽宁、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市相继开始启动省域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项目的建设实施。至此,ETC应用需求已经日渐到来,ETC技术已经得到业界广泛的共识和认可,ETC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速公路行业运营管理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可以预见,ETC技术的黎明已经到来,ETC建设将在我国掀起一个全面拉开的高潮,ETC产业将在这波高潮中得到进一步的考验,和在考验中取得发展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铺开、车流量快速增长,导致了收费口交通拥堵、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收费基础设施占地庞大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公路运营单位开始考虑引进ETC系统以解决人工收费方式的不足。1996年,广东佛山地区率先引进了美国TI公司的ETC收费设备,开发了ETC收费系统软件,在顺德、南海地区等率先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年底,北京首都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与美国 AMTECH公司签定协议,在首都机场高速公路进行为期三个月的ETC收费系统试验,该系统第二年投入运行,这是我国ETC技术应用的起步。此后几年,ETC系统先后在广东、北京、厦门、四川、天津、上海、江苏、山西、河南、云南等地相继开展了一些使用试验和个别的独立工程实际应用,但是由于没有联网,未能形成大的用户规模,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有限。以达到的规模和形成的影响来说,本文对以下几个主要的发展事件略为介绍。
1998年,国家ITS中心根据中国收费公路建设和使用者需求特点,结合国际上先进的两片式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套“基于两片式电子标签+双界面CPU卡”的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方案并开发了相应的试验系统。此后,国家TIS中心一直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对该技术方案的推广;同时,在 5.8GHz微波DSRC核心技术和产品方面,ITS中心也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从日系厂家、欧系厂家到国内厂家,都先后参与到不同程度的合作当中。
1999年,广东省根据自身需求情况,开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及DSRC核心技术。此后,结合国家ITS中心提出的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方案,广东省自主创新成功研发了一套实现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方案的DSRC核心产品,即国内第一代完全基于自主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ETC设备。在基于这套产品技术的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发布国内第一套涵盖联网收费和ETC技术的完整技术标准体系——DB44/127地方标准《广东省公路联网收费系统》。2004年,广东省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通了组合式电子收费系统,实现了“粤通卡”全省一卡通行。截至2008年底,广东省电子不停车收费用户数量达到30多万,形成国内最大的电子收费应用网络和使用群体。
2002年,厦门市为解决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收费问题,开始研究在两桥实施ETC收费。2004年8月,厦门面向全市社会车辆全面开通ETC服务。鉴于厦门两桥的收费制式是开放式收费,不涉及复杂的高速公路联网,其实施的ETC采用了有别于组合式电子收费的单片式电子收费模式,在技术标准上采用了欧洲的 CEN TC278及相应厂家产品。到2008年底,厦门一共成功发展了超过20万户的ETC用户规模。
2006年,在全面总结了广东省等地在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深圳市金溢科技有限公司和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联合承担了《电子收费 专用短程通信》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2007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颁布了GB/T 20851系列《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技术标准,至此,我国自主创新的新一代组合式电子收费ETC技术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标准。
2008年3月,国家交通运输部正式颁布《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科技部启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 项目,并启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示范工程。截至2008年底,示范工程已经初步开通的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和江西,另外,示范工程中的河北、天津、浙江、安徽等,也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建设实施,整个工程将于2009年全面开通。国家标准的出台,一锤敲定了我国ETC行业发展的技术路线——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一代5.8GHz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立项和国家示范工程的实施,则为国标新一代ETC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走向成熟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产业新阶段带来了契机,对我国ETC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自2007年起,继GB20851系列ETC国家标准的推出及京津冀长三角示范工程的启动之后,先后有福建、湖北、甘肃、陕西、山西、湖南、重庆、四川、辽宁、云南、贵州、新疆等省市相继开始启动省域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项目的建设实施。至此,ETC应用需求已经日渐到来,ETC技术已经得到业界广泛的共识和认可,ETC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高速公路行业运营管理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可以预见,ETC技术的黎明已经到来,ETC建设将在我国掀起一个全面拉开的高潮,ETC产业将在这波高潮中得到进一步的考验,和在考验中取得发展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