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规模商用尚早 可复制模式先行
作者:高弋坤 |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日期:2010-11-01 15:32:33
摘要:如今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有何具体发展,与产业内有哪些合作,同时又对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哪些推进作用,对此, 《通信世界周刊》专访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专门负责物联网领域的副总工程师靳东滨,为我们进行一一解答。
2010年以来,物联网已经逐渐从最初的概念化向如今的应用化发展。
作为物联网推进者之一的中国电信,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从今年的通信展上不难看出其在物联网领域发展的决心。
那么,如今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有何具体发展,与产业内有哪些合作,同时又对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哪些推进作用,对此,本刊专访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专门负责物联网领域的副总工程师靳东滨,为我们进行一一解答。
国家级发展规划是加速度
《通信世界周刊》:在物联网的热潮中,从政府、企业到科研院所都给予了其高度重视,但是初期物联网的推广速度仍然略显缓慢,您认为目前物联网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您有何建议?
靳东滨:我国物联网发展目前处于概念和示范应用交叉的阶段,在发展初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规模小、成本高,从设备制造商、集成商、运营商到使用单位均采取谨慎态度;第二,行业标准尚未确定,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多数企业仍处在探索期;第三,未形成商业模式之前,用户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是否能成正比;第四,跨行业交叉技术人才的短缺;第五,产业链体系未形成,我国在物联网三层结构里“中间强,两头弱”,即通信网较强,行业应用、信息化水平较弱,例如目前国际上传感器的种类已有1万8000多种,而中国仅有6000~8000种,与国际上的差距较大。
我的建议是,第一,国家要尽快做出物联网的发展规划,指导企业发展;第二,建立统一标准,尤其是平台、终端的国家统一标准急需出台;第三,政府应对一些骨干型企业进行政策性支持;第四,应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形成产品化,降低专利成本。
《通信世界周刊》:物联网概念下的网络发展需要大量的IP地址,而现有互联网在IP地址资源上的不足,是否会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呢?
靳东滨:地址问题并不是物联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关键是在物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运营商能否承受其提出的网络要求。随着物联网的发展,通信网也在发展,并向下一代网络——泛在网演进。不久的将来海量数据的处理,接入的带宽问题,移动化、协同信息处理都将得到解决。
中国电信十分关注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目前实验网项目也很成功,我们已经在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的四个城市同时进行了城域网的布局。此外,2009年到2011年是IPv6试商用阶段,2012会规模商用,而物联网的规模商用在2015年才能实现,这个时间段跟物联网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IP地址不是问题。
扮演三个角色,各环节充分参与
《通信世界周刊》:在物联网的产业链中,中国电信主要充当其中的公共网络部分,中国电信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厂商的合作情况如何?中国电信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收入模式是什么?
靳东滨:中国电信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定位为三个主要的角色。第一,通信管道的提供商,通过组电路—收费的模式进行合作,做全业务的优质管道提供商。第二,做M2M平台的运营者,平台规模越大,则收入越多;第三,做重点行业应用的集成项目,进行独立开发或与行业内的集成公司合作,收入分成。
《通信世界周刊》:据悉,目前中国电信正大力发展手机与RFID芯片融合的终端,积极进行市场布局,并采用2.45GHz 频段的RF-UIM 全卡方案,推出部分定制手机和“翼机通”、“翼支付”等业务。请问中国电信在发展物联网过程中的终端战略是什么?
靳东滨:中国电信在终端方面主要采取合作的方案。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因此,与其他运营商不同的是,2.4GHz、13.56MHz两种频率我们都将使用,而且这两种制式我们都会在市场上推出。另一方面,因为目前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今后还是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选择最终采用的标准。
在终端方面的合作,中国电信一是向终端厂家提出需求,采取定制的合作方式;二是共同开发,在物联网的相应终端模块上,特别是在M2M终端上尝试共同开发。我们会提供一些标准,例如对于端口、接口的要求,进入到芯片的一些要求,但还是以合作为主。
《通信世界周刊》:由于物联网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泛,产业各环节的标准高低不尽相同。据了解,中国电信目前做了一些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标准规范,请您介绍下这些企业标准制定的具体情况?
靳东滨:至今,中国电信已经在M2M的终端、平台、接口、应用等方面共发布7个标准。这些标准可为各种客户提供同一平台,降低了技术上的门槛,有利于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目前,有近30家传感器模块厂商、SP以及集成公司,其产品均可直接集成到此平台上。
此外,CCSA的泛在网标准制定我们也有参与,同时我们也是传感网标准组、移动支付标准组的成员。
投入产出2011年见分晓
《通信世界周刊》:中国电信自2009年初开始在全国陆续推广基于CDMA的物联网业务试点,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请问这些项目开发现在的进展以及投入产出情况如何?具体的应用都涉及到哪些行业?
靳东滨:自2009年物联网概念提出后,中国电信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共在12个重点行业获得推广,包括交通、石油、电力、医疗、环保、教育、政务、公安、文化博物、农业、水利和国土,至今已有200多种应用。除了行业应用,我们还有二维码订票、RFID手机等专项应用,将来可用于机票确认等方面。
至于投入产出,基于目前我们仍以示范工程为主,核算并不准确。总体上说,越是规模大的项目收益越好,比如电力抄表项目规模大,其收益相对也就多一些;而像湖南农业项目是科研项目,目前并没有产出。预计明年,我们会做出具体项目的核算及投入产出情况,而今年主要还是以应用推广为主,先对市场进行探索。
《通信世界周刊》:2010年,中国电信与国家电网的合作是典型的物联网应用,例如进行监控终端以及居民小区抄表终端的接入等。这种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是什么?
靳东滨:在此之前,国家电网就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合作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从管理角度来看,电力的强电是优势,我们的信息和网络是优势,两者结合起来对提升智能电网的建设大有好处;从资源上来看,电信的网络资源覆盖面更广,通信手段更全,行业信息化应用的经验更加丰富,有利于智能电网的大规模发展。
《通信世界周刊》:下一步,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还将有哪些具体计划?
靳东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物联网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第一,做好M2M平台的运营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二,积极参与物联网讨论定制体系的建设,参与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讨论制定,此外,内部的企业标准也要进一步完善;第三,开发有推广价值的行业应用项目,如车联网等;第四,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应用的研究,如移动支付,手机视频终端等。
“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实现可复制
《通信世界周刊》:中国电信已在长沙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基于IPv6的物联网应用——“湖南农科院良种果茶培育繁殖中心农作物温室综合监控系统”。与之相比,今年建设的黑龙江三江胜利农场的物联网应用有何不同,又有何创新之处?
靳东滨:与湖南相比,黑龙江三江胜利农场有两点不同,一是环境接近实际生产情况,二是农场规模化,成本低。三江胜利农场是用于规模生产的、真正意义上的农场,其成果具有可复制性,这就要求成本一定要低,而湖南的是科研实验型项目,不易进行复制。
在创新方面,第一,三江胜利农场实现了对大棚里自然环境的监控,包括土质、空气、温度、湿度、水、土壤含肥结构、含肥量等项目,都能进行详尽的测量,最终可通过传感器把监控情况传到监控中心。第二,引入了天翼3G技术,进而可以实现视频通信。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看到大棚里的状态,把大棚里的数据、图像传到手机上,还可通过手机控制大棚里的一些设备来调节大棚里的环境,这就在手机上实现了远程控制。
《通信世界周刊》:您可以介绍下三江胜利农场的物联网应用基地目前的开展情况吗?中国电信与该地相关部门都有哪些合作?
靳东滨:在规模上,三江胜利农场的物联网应用已经从原来的一个农场增加为三个农场,并被国家发改委定位为国家级推广应用项目之一,具有推广意义。
在进入现代大农业、精准农业之后,我们的物联网应用还要在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育种、育苗、水利灌溉、仓储和农机具管理。今后,利用3G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现在大农业、精准农业的物联网应用将逐渐普及。
在合作模式方面,我们也在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目前主要是双方各自发挥技术、设施、专业优势,技术方面把农业的优势与我们的信息化优势相结合;设施方面,以农业大棚里的基础设施,包括部分感知层现有的设施为基础,再利用我们的网络、管理平台,二者相结合最终实现将三江胜利农场物联网应用向全国推广、复制的目标。
作为物联网推进者之一的中国电信,一直以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我们从今年的通信展上不难看出其在物联网领域发展的决心。
那么,如今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有何具体发展,与产业内有哪些合作,同时又对物联网的发展起到了哪些推进作用,对此,本刊专访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专门负责物联网领域的副总工程师靳东滨,为我们进行一一解答。
国家级发展规划是加速度
《通信世界周刊》:在物联网的热潮中,从政府、企业到科研院所都给予了其高度重视,但是初期物联网的推广速度仍然略显缓慢,您认为目前物联网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您有何建议?
靳东滨:我国物联网发展目前处于概念和示范应用交叉的阶段,在发展初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规模小、成本高,从设备制造商、集成商、运营商到使用单位均采取谨慎态度;第二,行业标准尚未确定,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多数企业仍处在探索期;第三,未形成商业模式之前,用户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是否能成正比;第四,跨行业交叉技术人才的短缺;第五,产业链体系未形成,我国在物联网三层结构里“中间强,两头弱”,即通信网较强,行业应用、信息化水平较弱,例如目前国际上传感器的种类已有1万8000多种,而中国仅有6000~8000种,与国际上的差距较大。
我的建议是,第一,国家要尽快做出物联网的发展规划,指导企业发展;第二,建立统一标准,尤其是平台、终端的国家统一标准急需出台;第三,政府应对一些骨干型企业进行政策性支持;第四,应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形成产品化,降低专利成本。
《通信世界周刊》:物联网概念下的网络发展需要大量的IP地址,而现有互联网在IP地址资源上的不足,是否会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呢?
靳东滨:地址问题并不是物联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关键是在物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运营商能否承受其提出的网络要求。随着物联网的发展,通信网也在发展,并向下一代网络——泛在网演进。不久的将来海量数据的处理,接入的带宽问题,移动化、协同信息处理都将得到解决。
中国电信十分关注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目前实验网项目也很成功,我们已经在湖南、浙江、江苏、广东的四个城市同时进行了城域网的布局。此外,2009年到2011年是IPv6试商用阶段,2012会规模商用,而物联网的规模商用在2015年才能实现,这个时间段跟物联网的发展是同步的,因此IP地址不是问题。
扮演三个角色,各环节充分参与
《通信世界周刊》:在物联网的产业链中,中国电信主要充当其中的公共网络部分,中国电信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厂商的合作情况如何?中国电信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收入模式是什么?
靳东滨:中国电信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定位为三个主要的角色。第一,通信管道的提供商,通过组电路—收费的模式进行合作,做全业务的优质管道提供商。第二,做M2M平台的运营者,平台规模越大,则收入越多;第三,做重点行业应用的集成项目,进行独立开发或与行业内的集成公司合作,收入分成。
《通信世界周刊》:据悉,目前中国电信正大力发展手机与RFID芯片融合的终端,积极进行市场布局,并采用2.45GHz 频段的RF-UIM 全卡方案,推出部分定制手机和“翼机通”、“翼支付”等业务。请问中国电信在发展物联网过程中的终端战略是什么?
靳东滨:中国电信在终端方面主要采取合作的方案。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因此,与其他运营商不同的是,2.4GHz、13.56MHz两种频率我们都将使用,而且这两种制式我们都会在市场上推出。另一方面,因为目前国家标准尚未出台,今后还是要以国家标准为依据,选择最终采用的标准。
在终端方面的合作,中国电信一是向终端厂家提出需求,采取定制的合作方式;二是共同开发,在物联网的相应终端模块上,特别是在M2M终端上尝试共同开发。我们会提供一些标准,例如对于端口、接口的要求,进入到芯片的一些要求,但还是以合作为主。
《通信世界周刊》:由于物联网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泛,产业各环节的标准高低不尽相同。据了解,中国电信目前做了一些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标准规范,请您介绍下这些企业标准制定的具体情况?
靳东滨:至今,中国电信已经在M2M的终端、平台、接口、应用等方面共发布7个标准。这些标准可为各种客户提供同一平台,降低了技术上的门槛,有利于物联网应用的规模化。目前,有近30家传感器模块厂商、SP以及集成公司,其产品均可直接集成到此平台上。
此外,CCSA的泛在网标准制定我们也有参与,同时我们也是传感网标准组、移动支付标准组的成员。
投入产出2011年见分晓
《通信世界周刊》:中国电信自2009年初开始在全国陆续推广基于CDMA的物联网业务试点,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请问这些项目开发现在的进展以及投入产出情况如何?具体的应用都涉及到哪些行业?
靳东滨:自2009年物联网概念提出后,中国电信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共在12个重点行业获得推广,包括交通、石油、电力、医疗、环保、教育、政务、公安、文化博物、农业、水利和国土,至今已有200多种应用。除了行业应用,我们还有二维码订票、RFID手机等专项应用,将来可用于机票确认等方面。
至于投入产出,基于目前我们仍以示范工程为主,核算并不准确。总体上说,越是规模大的项目收益越好,比如电力抄表项目规模大,其收益相对也就多一些;而像湖南农业项目是科研项目,目前并没有产出。预计明年,我们会做出具体项目的核算及投入产出情况,而今年主要还是以应用推广为主,先对市场进行探索。
《通信世界周刊》:2010年,中国电信与国家电网的合作是典型的物联网应用,例如进行监控终端以及居民小区抄表终端的接入等。这种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是什么?
靳东滨:在此之前,国家电网就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合作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从管理角度来看,电力的强电是优势,我们的信息和网络是优势,两者结合起来对提升智能电网的建设大有好处;从资源上来看,电信的网络资源覆盖面更广,通信手段更全,行业信息化应用的经验更加丰富,有利于智能电网的大规模发展。
《通信世界周刊》:下一步,中国电信在物联网领域还将有哪些具体计划?
靳东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物联网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第一,做好M2M平台的运营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第二,积极参与物联网讨论定制体系的建设,参与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讨论制定,此外,内部的企业标准也要进一步完善;第三,开发有推广价值的行业应用项目,如车联网等;第四,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应用的研究,如移动支付,手机视频终端等。
“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实现可复制
《通信世界周刊》:中国电信已在长沙建设了国内第一个基于IPv6的物联网应用——“湖南农科院良种果茶培育繁殖中心农作物温室综合监控系统”。与之相比,今年建设的黑龙江三江胜利农场的物联网应用有何不同,又有何创新之处?
靳东滨:与湖南相比,黑龙江三江胜利农场有两点不同,一是环境接近实际生产情况,二是农场规模化,成本低。三江胜利农场是用于规模生产的、真正意义上的农场,其成果具有可复制性,这就要求成本一定要低,而湖南的是科研实验型项目,不易进行复制。
在创新方面,第一,三江胜利农场实现了对大棚里自然环境的监控,包括土质、空气、温度、湿度、水、土壤含肥结构、含肥量等项目,都能进行详尽的测量,最终可通过传感器把监控情况传到监控中心。第二,引入了天翼3G技术,进而可以实现视频通信。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看到大棚里的状态,把大棚里的数据、图像传到手机上,还可通过手机控制大棚里的一些设备来调节大棚里的环境,这就在手机上实现了远程控制。
《通信世界周刊》:您可以介绍下三江胜利农场的物联网应用基地目前的开展情况吗?中国电信与该地相关部门都有哪些合作?
靳东滨:在规模上,三江胜利农场的物联网应用已经从原来的一个农场增加为三个农场,并被国家发改委定位为国家级推广应用项目之一,具有推广意义。
在进入现代大农业、精准农业之后,我们的物联网应用还要在五个方面进行研究:育种、育苗、水利灌溉、仓储和农机具管理。今后,利用3G和物联网技术实现现在大农业、精准农业的物联网应用将逐渐普及。
在合作模式方面,我们也在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目前主要是双方各自发挥技术、设施、专业优势,技术方面把农业的优势与我们的信息化优势相结合;设施方面,以农业大棚里的基础设施,包括部分感知层现有的设施为基础,再利用我们的网络、管理平台,二者相结合最终实现将三江胜利农场物联网应用向全国推广、复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