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城市智慧“神经” 问诊温州智能升级方案
冰箱告诉你各种饮食搭配与新鲜度,沙发告诉你身体指标正在变化,外出时行李跟着你跑,回家时机器人围着你转……在世博园,这不再是科幻电影的想象,一幕幕智能生活的场景得以真实验证。
生活,会因为城市“智慧”而美好。世博会不仅播撒灵感,更让每位游客感应了城市智能神经的“末梢”——
0.5毫米厚的世博会门票,它的芯片“心脏”,感应着未来城市的神经系统。
从世博门票到香港馆卡通天下、沪上生态家的智能乐趣、国家电网馆的智能家庭……借助无处不在的神经末梢,“物联网”这个新鲜的名词变得鲜活具体,城市智能神经系统已显示莫大的能力,它的触角向市政管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能源公用、智能家居、金融和商业、医疗卫生、工业和制造业等方方面面延伸。
世博园正是上海物联网应用十大示范工程之一。如何布网,如何排局,如何设点,这才是城市智慧功力所在。
无处不在的城市智能神经末梢,是否已经伸向温州;无所不能的神经系统,到底离温州还有多远;智能生活如何才能渐行渐近?
我们从世博开始“感应”这场智能革命。
感应智能卡——
神经末梢已触及
去中国馆?朋友会提醒你,先预约。
在世博园22个预约服务点184台预约机,只要花20秒预约成功,游客便有更多游园时间,除了现场预约,网络和手机也同样提供这项服务。除此之外游客使用“聪明”的门票,还能通过无线射频(RFID)芯片,享受感应导览服务,参观的轨迹和停留时间也都可被感知。
一边是有限的场馆资源,一边则是几十万游客高涨的观光欲望,世博园微妙地演绎了城市需求和资源的紧张,也通过“聪明”门票,微妙演绎了城市智能方案的最简单模型:
通过传感器和智能芯片等识别设备,门票等物品能感知游客的需求;通过强大的互联网络,游客与远程场馆可预约、可沟通;借助计算机,类似预约的种种“人对物”命令都可以成功处理。
城市智能神经系统的雏形,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互联。
“这就是物联网最简单的角色。”据温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关负责人介绍,物联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去年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理念以来,物联网热潮席卷全国,京、沪、苏、粤、浙各省,各地加紧布局相关产业,浙江则计划在未来五年实现相关产值2000亿以上。
现实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衣食住行要求越来越高,资源却越来越有限:交通拥堵、就餐拥挤、看病排队……城市化的烦恼困扰着我们。城市需要变得像电脑的中央处理器一样、像人体神经系统一样,能够有序处理每一个命令,协调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城市生活才会变得智能、便捷。
如此现状有望引发需求与生产两旺。温州企业先行者认为物联网,不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
在经济危机、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等背景下,物联网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基地温州而言,首先是可以培育、带动面广、市场空间大的新型产业“蛋糕”,甚至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级新兴产业;其次物联网技术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姿态介入,可以刺激传统产业升级,可测健康的鞋,可测身材的衣服,可自动发现问题的汽摩配都能给传统产业穿上信息新装;再者物联网技术发展还有辐射效应,如在能耗、排放智能控制方面运用,能提速低碳经济进程等等。
据调查,温州目前甚至已有二三十家已经参与了物联网相关设备生产,乐清物联网产业集群正在发展。而在生活应用方面,像医院预约、超市物品条形码、手机预定支付电影票、街头打印打折券等等初级终端同样出现,不少商家和单位纷纷“试水”。
感应智能生活——
神经系统未探及
拥有国家电网馆的智能电力家电,我们回家途中,电饭煲就能开始工作,节省了煮饭时间;拥有思科馆和台湾馆的远程医疗,或者使用沪上生态家那些聪明的沙发和床,就能根据身体指标的变化“足不出户”及时诊疗,医院动辄排队的现象可缓解;如果驶入通用汽车馆的交通系统,那么堵车的烦恼就可告别。
有赖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上海世博会企图证明,智能生活不是假设,亲历智能生活变革可能就在未来5到10年。
这些“如果”,在温州是否也将成为现实?
我们已经看到市场需求、发现了产业苗头,也感受到物联网的现实意义。但产业调查却表明,星星之火尚无燎原之势,城市智能神经系统在温州尚未探及。
“从事生产的企业,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产品是用于物联网。温州高校的专家甚至也没几个能说出所以然。”参与相关产业调研的人士认为,温州首先理念上还没有“打通”,他如此类比:温企所做的事情不过生产汽车零部件,却无法组装整车,核心技术尚未掌握。
面向客户的终端企业,同样没有意识到这块大蛋糕。
在上海,公交卡除实现了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轮渡等交通工具支付外,还与周边常熟、无锡、苏州、杭州等地部分公交、出租车实现互通。而温州公交卡推行多年,不仅没有更多便利用途,连优惠都没有,尚不过是钱包多了一张专职充值卡。
“技术已经成熟,怎么用才是智慧。”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通讯及科技科黄家宝说,同样从公交卡起步,香港已经有将智能卡与无线射频技术(RFID)的结合,智能城市、智能生活逐步走近港人。
十多年后的今天,香港“八达通”名副其实“四通八达”。这张卡不仅覆盖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而且能够在便利店、快餐、超级市场、停车场和自动售卖机等等终端实现支付,并能用作“门禁”,而且只要拥有同样芯片,手机、手表、钥匙扣等等各种形态的物件都能够成为具有同样功能的“电子钱包”。
相形之下,没有“四通八达”的神经系统,温州的智能卡,并不是严格意义的神经末梢。
感应智能城市——
奇经八脉待打通
在智能卡与智能生活之间,城市“智慧”神经系统如何成长?香港经验为我们植入了“智能城市”这么一个模块。
宠物狗走失了,不用焦急;狗狗皮下智能“身份证”,很容易帮它找到主人,而且还会提醒它接种疫苗的状况。老人突发急症,不用着急,让智能身份证帮忙预约,附近任何一家公共医院和诊所都能共享诊疗记录……一块智能卡,完成交通、教育、医疗、保健等不同领域支付与信息沟通,香港同胞开始走近“一卡通天下”的智能城市。
这需要打通不同行业壁垒,实现商业盈利模式。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截至2009年底,拥有700多万人口的香港地区,市面流通的智能卡超过1900万张,而接受服务供应商则超过2000家,每日完成交易达1100万宗,交易额高达1亿港元。
服务商网络越庞大,城市的神经系统就会越发达。换言之,在终端神经末梢和信息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物联网营造的智能城市便会浮出水面。
基于此,经贸委的相关负责人鼓励温企应主动介入:“真正的市场,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要由企业自己来寻找。”
但智能城市并非一企之力可以建成,除了鼓励企业创新,还需要核心技术攻关,产学研平台,资源信息共享网络,社会资本、风险投资及专项资金等多项支持。谁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减少物联网投资风险;谁来建设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并保证这个平台的安全。这需要政府来铺就轨道。
“当务之急是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领域和布局,建设产业基地以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位负责人透露,我市相关产业调研已经完成,智能城市未来值得期待。